李秋環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興趣一般是經過“好奇—求知—愛好—入迷—追求”的過程之后形成的。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理,抓住知識生長點,創設情境,在課前提出預設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打造高效數學課堂。
抓住知識點,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讓學生感興趣并不難,難在既引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又恰到好處地關聯起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比如,在講到《旋轉》這節課時,我借助電子白板的“刮刮獎”功能,提前做好幾張“獎券”,利用電子白板中的點名器隨機抽取,讓學生刮獎,這樣既借助電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實現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又激起了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強烈興趣。
在知識生成處,引導學生探究。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和諧、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大膽求異。在學生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共同探討,交流分享。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討論、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對知識有一種內在感知。如,在《旋轉》這節課中,為了讓學生鞏固認識旋轉的中心點或軸、方向、角度這三要素,我首先在電子白板上呈現一個鐘面圖片,利用白板工具中的自由拖拉、旋轉功能,實現旋轉的順時針與逆時針。
接下來出示本節課的例1:從“1”到? ,指針繞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了60度;從“3”到“6”,指針繞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了? ;從“6”到“12”,指針繞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了? 。問題出示之后,我并不急于去講解,而是引領學生仔細審清題意并思考以下問題:鐘面上一共有幾個大格?每個大格對應的角度是多少?順時針和逆時針分別是往哪個方向轉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自主探究,對題中的條件和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得出自己認為比較合理的結論。
在反饋交流環節,孩子們運用白板的手寫筆、畫圖、拖拉及頁面延展等功能,在白板上踴躍分享自己探究的結果與思考過程。在交流分享中,其他學生可以提出質疑,展示者做出合理解釋,最后全班同學共同確定方案的可行性。
在知識深化處,提升學生思維能力。通過自主學習討論的交流,學生找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獲得了成功的情感體驗,極大地激發了求知欲。在這一階段,并不是每一個孩子對應用題的知識點都牢固掌握,教師還要及時提問,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梳理,結合學生的交流展示過程,充分發揮電子白板的優勢,用電子白板中的直線旋轉功能和書寫筆等功能,直接對指針按要求進行旋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
每節課結束,我都會在本節課的基礎上進行能力拓展,這樣對學有余力的孩子來說,能增強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讓他們感到自己在數學方面有天賦。這樣不僅對開拓孩子的數學思維有很大的幫助,而且有利于增強其自信心。
(責 編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