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曉壘
數學學習到底學什么?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品質?在高中階段教學中,除了落實新課改要求,還要面對學生的升學,怎樣才能讓這兩個方面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我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讓學生始終保持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保持興趣是學好數學的先決條件。我們從以往的教學中發現,高一高二階段,好成績取決于努力做題,隨著高三數學難度的加大,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隨之提高,有一大批學生會被數學所困。高二前數學成績優秀的學生,到高三成績往往會下滑。因此,保持興趣尤為重要。
二、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數學是抽象的,面對嚴謹的數學語言和數學定理等,學生必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對新知識加以理解,這個過程無人能代替,只能依靠自己去思考。分類討論和函數思想等方法,學生可能能聽懂老師的講解,但分類討論的標準,因要求不同,需要學生去找分類是否完整的問題,思維的嚴謹、計算的復雜、解題的艱苦需要學生自己去體驗、自己去磨煉,等等。這些都是無法代替的,需要學生自己去完成。解題是一種本領,就像游泳一樣,要想學會游泳,你就必須得跳進水里。同樣道理,要想很好地解決數學問題,也需要親身體驗,這需要教師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想學好數學,我認為這幾個習慣非常重要。
一是既動腦又動手的習慣。我在教學中發現,高三年級有很多學生對數學下的功夫很大,一有時間就學數學、做題,可是成績很難提高,為此非常苦惱;還有一些學生見題就做,遇到難題了就跳過去,或是直接看答案,看似忙忙碌碌,但始終都沒有認真動腦思考過為什么這樣做,以后遇見這樣的題該怎么辦。
二是重視基礎,學會總結。很多學不好數學的學生,不是能力不夠,問題恰恰出在基礎內容上。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不想做小題,總想直接研究高難度的題目,就會碰壁。要知道,基礎知識的靈活應用就是能力。考試后,要及時總結經驗,多看新出現的試題和沒有見過的解法或是好的方法,要做好筆記,建立好錯題本,為以后的學習做好積累。一節一章學完,所學知識的核心內容都是什么,基本題型有什么,容易在哪里出錯,這些問題都需要做出總結。
三是培養良好的心態,這是獲取數學高分的先決條件。面對各種知識的交匯,要想從中找到正確的解題路子,沒有平穩的心態就會無所適從。面對冗長的式子、煩瑣的計算,有一點點失誤就會前功盡棄,滿盤皆輸。因此,要想學好數學,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有所收獲。
(責 編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