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偉
提問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教學手段,但一些教師對課堂提問并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沒有關注學生探究思維能力的發展,以致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那么,如何才能使課堂提問更巧妙,從而優化教學效果呢?
一、問題設計要留有探索的空間,突出啟發性
教師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如何讓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和獨特見解,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并學會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能引起認知沖突、引起學生發散思維,并將認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續問題,設置問題時要考慮給學生適當的思維空間。
我們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水平出發,根據具體需要確定設計“大問題”還是“小問題”,使設計的問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相適應,培養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積極探索。
如在教學“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某朝代冬天的晚上,在北方的一個家庭里,一家人正在烤火,老人在抽煙,孩子在吃烤番薯,中年人在吃米飯,三人身上都穿著新棉襖。請問這種生活情景最早出現在什么朝代?你的根據是什么?學生對這樣的問題十分感興趣,有學生還畫了簡筆畫。如果只按常規思路問:原產美洲的煙草、番薯在什么朝代傳入中國?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
二、教師要學會增加問題的“賣點”
還是教學“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的內容,傳統的導入是“明清時期最強盛是在哪一段時間?經濟發展體現在哪里?”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就可以引用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一句話——“中國是舉世最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而且治理得最好的國家”。那么伏爾泰所說的中國是指哪一個歷史時期的中國?
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發現這里指的是清朝乾隆年間,這個時期的經濟發展確實能體現伏爾泰的話。可見,同樣一個問題,用不同的方式提問,所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改進提問的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至關重要。
三、在逆向發現的空白處設置提問
在空白處提問,可以使學生在探索中達到構建知識的目的,同時培養其思辨能力。一些問題,若依正向思維去考慮,有時會很困難,如果改為逆向思考,就有助于擺脫思維定式,從而再發現和再創造。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在逆向發現的空白處設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新。
如我安排這樣一個探究設計:初中生小剛與爸爸因回家時間意見不一致而產生沖突,怎么辦?讓學生討論解決沖突的方法,有學生提出“先斬后奏”,先答應爸爸準時回家,等到了同學家就盡情玩,超過時間爸爸也沒辦法。我沒有評價,而是讓學生逆向探究,“先斬后奏”會有什么后果?思考后,學生認為,這只能受到批評并失去家長的信任,所以“先斬后奏”并非良策。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