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娜
規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每個人都遵守社會規則,才能保障各項生產、生活活動的有序進行,才能使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因此,小學教師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為他們的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一、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影響因素
(一)家庭環境
學生最經常接觸的環境就是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父母具有強烈的規則意識才能為孩子樹立榜樣,促進孩子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比較粗暴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不僅影響孩子建立規則意識,還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學校環境
學生平時接觸最多的人就是家長、教師以及同學,良好的校園環境和班級環境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規則意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學校的板報和宣傳欄也可以向學生傳遞規則意識,使學生從小樹立遵紀守法的意識。
(三)社會環境
不管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有多久,最終都要步入社會,因此家長和教師也不能忽視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學校周邊的社會環境會對學生產生長期的影響,學校周圍的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過多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加強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策略
學校和教師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以人為本,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人性化教育,同時還要改善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關系,為學生提供健康的學習環境。
(一)向學生傳遞規則意識
教師首先應當向學生介紹什么是規則意識以及為什么要遵守法律法規,引導學生正確踐行各項規章制度。教師可以召開班會向學生講解班級、學校以及社會的法律規范,使學生了解規則的重要性,還可以通過一些事例來展示不遵守規則的后果,幫助學生樹立規則意識,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二)制定民主的班級規范
教師可以和學生一同制定班級規范,使學生感受到規則的公平性、民主性,進而使學生從心底認可班級規章制度,增強班級凝聚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中,一旦學生違反班級制度,一定要采取懲罰措施,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規范學生的行為,使學生意識到規則的嚴肅性,增強學生對規則的敬畏心理。
(三)定期進行課外實踐
課外實踐活動可以放松學生的身心,同時還能使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規則的重要性,真正提高規則意識。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采摘園感受勞動的樂趣,教師在路上教育學生要遵守交通規則,在采摘園內教育學生要愛護花草樹木。教師以身作則可以使學生的規則意識得到明顯增強,同時還能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
小學階段是教育的關鍵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可以逐漸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促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遵紀守規,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責 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