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泰偉 羅貴慶 梁有勇

【摘 要】本文論述國家及廣西有關“構建中高職銜接”的機制政策和廣西的實施情況,分析廣西在實施“中高職銜接”機制過程中在管理體制與頂層設計、專業契合度與課程銜接、考試考核與評價標準、中高職本科培養體系、中高職院校銜接、“五年一貫制”辦學等方面的問題,提出完善頂層設計、規范統一學制、加強和完善專業與課程的對接、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考核標準及方式方法、構建和完善中高職院校之間銜接聯絡協調機制、擴大“五年一貫制”的招生辦學規模等對策,促進廣西完善“中高職銜接”機制。
【關鍵詞】廣西 中高職銜接 問題 完善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6B-0010-03
“中高職銜接”是國家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或勞動者的重要舉措。廣西多年來積極實施“中高職銜接”的舉措,但目前仍存在不少問題需要解決。本文探索廣西實施“中高職銜接”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真正發揮“中高職銜接”的作用,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一、國家政策與廣西的措施
(一)國家政策。2014 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明確提出:到 2020 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多樣化成長渠道。健全“文化素質+職業技能”、單獨招生、綜合評價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試等考試招生辦法,為學生接受不同層次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種機會。
2019 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再次明確: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提高生源質量,為學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種入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二)廣西的措施。2014 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實施意見》做出系統性的規定: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緊密銜接,搭建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建立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相銜接的職業教育人才成長通道。推進“五年一貫制”、五年分段制的中高職銜接辦學模式,推進中職與本科職業教育、專科職業教育與本科職業教育的銜接。擴大高等職業院校招收中職畢業生、本科院校招收中高職畢業生規模和比例。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過程、質量評價等方面的銜接。
二、基本模式與廣西的實施情況
(一)基本模式。具體如下:
1.“五年一貫制”。由中職學校或高職學校直接招收初中畢業生入學,在課程、教材、教學等方面統一設計、整體規劃,在校連續學習五年,畢業生取得高職教育學歷證書的中高職銜接模式;根據舉辦學校性質不同,可以分為中職學校舉辦和高等職業學院舉辦的“五年一貫制”模式。
中職學校舉辦“五年一貫制”模式,主要以江蘇省為主,由于對中職學校的辦學能力要求較高,目前沒有在全面推廣。這種模式在經濟發達地區呈現出很好的發展勢頭,學校辦學積極性很高,生源的數量與質量都比一般的中職學校好,因為它適應區域經濟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解決了中職學生的升學問題。
高職院校舉辦“五年一貫制”模式,主要以浙江省為典型代表。但這種模式也面臨挑戰,因為在學生管理、資助及教育教學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問題,導致高等職業院校的積極性消退。
2.分段銜接模式。這是指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作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階段分開實施教學,在完成中職階段的教育任務后,經過選拔和認定合格的學生進入高職院校繼續學習,畢業后取得高職或大學專科文憑的模式。
根據高職院校選拔的方式不同,分段銜接模式可以分為:對口升學、自主招生和高考招生三種。其一,對口升學模式,是指在中職學校就讀兩或三年的學生,通過“3+X”考試及推薦入學的方式,進入高職院校就讀,畢業后取得高職或專科學歷的模式。這種模式突出專業對口,但課程銜接也基本沒有實現。其二,自主招生模式,是指高中或中職畢業生,通過參加高職院校的自主考試和自主招生錄取,進入高職院校就讀,畢業后取得高職或專科學歷的模式。這種模式增強了高職院校招生的自主性,但專業和課程銜接性差。其三,高考招生模式,是指高中或中職畢業生,通過參加全國統一高考,由高職院校錄取,進入高職院校就讀,畢業后取得高職或專科學歷的模式。這種模式雖然突出了學生的文化基礎,但專業、課程等銜接性差。
(二)廣西實施情況。具體如下:
1.實施及發展情況。廣西大體上是從 2013 年開始正式啟動中高職銜接工作,逐步允許或招收中職學校畢業生進入高職院校就讀,同時也啟動了中職優秀畢業生進入本科院校就讀,但有比例和指標限制,每年比例都是控制在 10% 以內、指標基本上在 2500 人左右。
近幾年來,中高職銜接、中職生升高職總體上逐步為社會所接受,包括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學生和家長,升學的人數總體上呈逐年上升的良好趨勢,本文以幾所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為例進行分析,具體見表 1 和表 2。總體上,2018 年與 2013 年相比增長超過 200%。
從表 1 和表 2 的數據來看,除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外,其他的高職院校也是上升或增長的。
2.積極作用。(1)從國家教育結構來說,中高職銜接機制,完善了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制度。作為類型教育,它有初級、中等、高等、應用本科甚至研究生職業教育的不同層次。(2)從學生角度來說,中高職銜接機制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了“立交橋”,為學生提升學歷、提高素質能力、未來更好地發展提供了機會和平臺。(3)從中職學校來說,中高職銜接機制增強了中職學校的吸引力,擴大了中職學校的生源和辦學規模,也提高了中職學校的生源質量,為提高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4)從高職院校來說,既增加了高職院校的生源結構,也擴大了高職院校的生源。
三、存在問題與原因分析
(一)管理體制與頂層設計的問題。在管理體制上,既有教育部門管理的,也有人社部門管理的技工院校,也有行業部門管理的學校。在教育部門內部,中職歸職成管理部門,高職歸高校管理部門。在頂層設計上,模式與學制不同,有“五年一貫制”,有“3+2”或“2+3”,有“3+3”或“3+2”,甚至有“4+2”,等等。在專業與課程設置上,教育部有關中職與高職的專業目錄顯示,中職學校專業設置 321 個,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為 761 個,完全一致的專業只達到 21%。
(二)專業契合度差,課程沒有銜接。高職院校專業數量多,分類也較細;中職學校數量總體不多,口徑也相對寬泛。由于契合度不高,導致相類似專業在教學上的大量重復,造成時間和資源的浪費。據某學者對某省同類專業的中職和高職的教學計劃進行分析比較,工科類專業的重復率達到 45%~55%,醫學類專業的重復率高達 70%。可見,現在中高職銜接總體上還停留在制度層面,沒有實現專業和課程的銜接。
(三)“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考核及評價標準有待完善。中職與高職教育屬于不同層次教育,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不同,而且不同的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及水平也不盡相同,衡量學生是否達到某個教育層次的標準,需要有評價標準,而目前基本上還沒有統一、科學的評價標準,無法與國家專業資格標準對接,難以實現科學、公正、公平、客觀地評價;國家各類文件中,也早有“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考核方法,但也一直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標準。也正因如此不同學校招收的中職學生素質不同,造成高職院校對如何培養升入高職的中職生源陷入困惑,進而影響到招收中職生源的積極性。
(四)中高職本科培養體系對接不充分。目前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的銜接僅是招生的對接,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過程、評價等還未進行系統對接,缺乏人才分段(中職、高職)培養標準。試點本科和高職院校沒有針對對口入學的中職生源編制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單獨編班教學,課程無法銜接。一方面,中職學生入學基礎差,存在整體水平差異,升學后文化基礎差,學習壓力大,存在畏難心理。另一方面,中職學生已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升學后部分教學內容重復學習,自然感到索然無味,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影響學習熱情。
(五)中高職院校之間缺乏銜接聯系協調機制。如上所述,目前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的銜接僅僅是招生的對接,由于辦學層次不同和管理體制等因素以及聯絡協調機制缺失,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之間基本上沒有多少交流溝通,有的只是個別高職院校為了招生而到中職學校進行招生宣傳,或是個別中職學校為了學生的升學而找到高職院校進行聯絡溝通,從而導致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基本上各自為政,沒有就人才培養方案及專業、課程等設置和教育教學的銜接等進行探討。
(六)“五年一貫制”辦學步伐太小,規模不大。“五年一貫制”是中高職銜接中一種很好的形式,在江蘇、浙江等省實施多年,有成功的經驗,既有以優質的中職學校牽頭實施的,也有由優質高職院校主辦的。但在這方面,廣西步伐邁得很小,導致“五年一貫制”的辦學規模不大,讓很多優秀的初中生或中職生錯失了上高職、提高學歷、提升素質能力的機會。同時,廣西的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也錯失了趕上全國平均水平的發展機會。
四、完善發展的對策建議
中高職銜接是國家構建中高職立交橋、加快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服務強國建設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它符合國家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需要,我們必須堅持并不斷完善,讓這項制度惠及廣大有志于職業教育的青年學子。
(一)完善頂層設計。在管理體制上,“中高職”應統一歸教育部門的一個職能部門管理,以便統一協調“中高職銜接”的業務;在學制設計上,應統一為“3+2”和“五年一貫制”,取消“2+3”學制模式;涉及教育部門和人社部門及其他行業部門的管理關系問題,建議參照“國務院職業教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機制模式,組建自治區職業教育工作聯席協調會議機制,協調研究及解決“中高職銜接”實施中存在的重大問題。
(二)規范統一學制。現行的“中高職銜接”的“2+3”學制存在諸多問題,應該更正為統一的“3+2”或“五年一貫制”,具體理由有如下幾點。
1.不符合時代與國家發展要求。作為初中升中職三年制及“2+3”模式,應是 21 世紀初之前,國家為了適應中國制造(業)快速發展需要大量技術工人而形成的。當前,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變化,人才市場對勞動力或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我國正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從“人力資源大國”轉向“人力資源強國”。所有這些,都需要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或勞動者,而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或勞動者沒有經過一定時間的培養是無法實現的。
2.與現行高職招收高中生的學制不一致。眾所周知,高職院校招收通過高考的高中生是三年學制的,文化素質相對較高。而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現有的中職學生入學時由于是“雙差生”,2 年的中職培養要達到讀高職的水平顯然是困難的。因此,這些中職學生到了高職就讀很吃力,高職院校實施教學也覺得比較困難,這也是導致高職院校不喜歡中職生源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中職學校無法真正完成 2 年(4 個學期)的教學計劃任務,包括文化與專業理論課程、實訓實習安排和其他教育教學活動。比如要安排“認知實習”,學生沒達到 17 歲,企業不愿接收;又比如學生干部的培養與使用,剛培養成熟就離校了。特別是升高職報名、考試及體檢等相關工作都是在春季學期 4~5 月份完成,而完成后學生的心思也就不在學校,從而嚴重地影響到第二學年第四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及其任務的完成。
4.與“3+4”中職升本科及“3+3”高職升本科模式不一致。這導致存在“2+3”“3+2”“3+3”和“3+4”等多種混亂模式,無法形成統一的中職升高職、本科的模式(“3+3”升高職模式、“3+4”升本科模式)。同時,也與先進發達省份的做法不一致。比如上海、江蘇、浙江等發達省份,都是采用“3+3”和“3+4”的模式,沒有“2+3”的模式。
(三)加強和完善專業與課程的對接。2011 年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就已經明確指出: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和不同職業對技能型人才成長的特定要求,研究確定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接續專業,修訂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做好專業設置的銜接,逐步編制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相銜接的專業教學標準,為技能型人才培養提供教學基本規范。這些規定很具體,也很有指導性和操作性,但多年過去了,實際上真正落地實施十分困難。
(四)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考核標準及方式方法。首先,完善統一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考核標準。也就是要借鑒普通高考,明確“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考核什么、考核到什么程度,并且最好能有指導大綱和形成試題庫,對參加全區全國職業技能比賽獲獎的學生如何給予加分或免試。其次,完善統一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考核方式方法,同樣是借鑒普通高考,明確“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考核什么時候考、在什么地方考、采取什么方式考和評分及成績發布,還有相關的管理制度,等等。這些措施可增強“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考核的嚴肅性、公正性、公平性。
(五)構建和完善中高職院校之間銜接聯絡協調機制。至少在教育管理部門內部,要構建和完善一種服務于“中高職銜接”的中高職院校之間的聯絡協調機制,定期或不定期組織中高職院校召開主題或專題會議,討論“中高職銜接”的有關問題,包括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教學、招生等方面的銜接和師資互派互通、資源共建共享、考試考核標準制定與完善等問題,減少因為缺乏銜接而造成的資源浪費,提高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的效率與質量,努力實現“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的真正意義。
(六)擴大“五年一貫制”的招生辦學規模。“中高職銜接”、一體化辦學、培養高學歷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或勞動者,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符合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已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因此,應不斷擴大“五年一貫制”的招生辦學規模,初中畢業生以中考成績為選拔標準,直接錄取進入“五年一貫制”就讀與培養,可以借鑒先進省份的經驗,分別在有意愿的高職院校和達到國家級重點、示范或自治區五星級的中職學校分別承辦,按統一、一貫的人才培養方案及專業、課程、資源和考評標準等培養,減少中間環節及資源的浪費,提高“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
[2]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
[3]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Z].
[4]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Z].
[5]廣西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
[6]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實施意見[Z].
【基金項目】2017年自治區教育廳職業教育教改立項課題“基于規范學制對接與機制銜接為重點的中高職(本科)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GXZZJG2017A055)。
【作者簡介】勞泰偉,廣西機電工程學校正高級講師;羅貴慶,廣西機電工程學校高級講師;梁有勇,廣西機電工程學校講師。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