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秋娟
【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音樂課堂導入環節的教學,提出融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巧妙地設置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充分聯系、運用繪畫作品等其他藝術表現形式引導學生觸類旁通、課前充分準備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導入環節中等教學策略,以期幫助教師不斷提高高中音樂課堂的導入環節教學效果,從而對高中生音樂藝術素養的形成產生積極作用。
【關鍵詞】素質教育 高中音樂 課堂導入 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6B-0160-02
高中音樂教材當中收錄的音樂作品,不僅有著多樣的風格,而且內容豐富、旋律優美,讓人在充滿魅力的音樂節奏中可以享受至純至美。教師能產生這樣的感受比較容易,因為教師已經具備了相應的專業水平。然而,如何讓學生也同樣體驗到音樂中的美,這對教師形成了較大的考驗。加之每個人的個性、文化、知識和心理等各個方面都不一樣,因此教師要以“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為工作信條,重視課堂導入環節,繼而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音樂內容的興趣。為此,筆者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結合相關的實例探討如何讓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產生更好的效果,希望能給廣大教師提供參考。
一、融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巧妙地設置問題
導入環節中如果能結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巧妙地設置一些問題,那么可以快速地激發學生對所學音樂內容的興趣,繼而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課堂學習的樂趣。
例如,教師在上《腔調情韻—— 多彩的民歌》這一單元時,首先要注意到該單元中收錄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民歌,如蒙古族、維吾爾族的民歌等。其次,要抓住學生對蒙古族或藏族民歌感興趣的特點,如唱法、發音方法等,提出相應的問題。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學生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領略不同民族音樂的魅力,進而感受各個民族的文化魅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提出了以下問題作為導入環節:“同學們能講一講蒙古族、維吾爾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特點嗎?那少數民族的民歌風格和這些特點有什么關系呢?”
當這兩個問題被提出來以后,一時間在學生中激起“浪花”。有的學生對蒙古族的“呼麥”非常感興趣,于是邊模仿邊闡述自己對蒙古族的地理環境、文化特點和民歌特色的理解。有的學生對新疆維吾爾族的舞蹈印象非常深刻,甚至在回答的時候還不時地模仿新疆姑娘的搖頭動作,頓時讓整個課堂歡聲笑語。還有的學生被藏族灑脫的舞姿和潔白的哈達吸引,所以在講到藏族民族歌曲時還時不時地將手伸一伸模仿贈送哈達的動作。經過接連幾個學生談一談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民族歌曲后,不僅積極、愉悅、自由的課堂氛圍已經形成,而且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激發,上課時表現得非常積極和興奮。通過這種導入方式,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率得到了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異域音樂有了更深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充分聯系,圓其“音樂旅游”之夢
有的單元當中的音樂不是來自同一個國家,而是來自一個洲,如《亞非音樂神韻》《歐洲民間音樂和拉丁美洲音樂》這兩個單元中的音樂出自亞洲、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不僅收錄的音樂來自多個國家或地區,而且風格差異非常明顯,如何采用合理、有效的導入將之串聯起來,從而形成一個整體,讓這兩個單元的教學看上去更具連貫性和延伸性,這考驗著教師的聰明才智。筆者在講這兩個單元的內容時,不僅遵循了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而且重視了學生興趣的激發與融合,為此選用了“音樂旅游”這樣的方法,畢竟環游世界是很多人的夢想,高中生也是如此。首先,筆者確定了自己“導游”的角色,將帶領著全班學生一起到這四個大洲去“旅游”一遍,從而領略各個洲的文化魅力,其中就包括了音樂。其次,在帶領學生開始“旅游”之前,筆者需要先展示今天要去旅游的地方的地圖,及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將其平面地圖等信息用多媒體展示出來。然后告訴學生:“同學們,我們今天到身邊的亞洲去旅行吧,就從我們的鄰國—— 蒙古開始吧!”這樣一來,學生就在教師的帶領之下開啟了圓夢音樂之旅。最后,這兩個單元中的所有大洲的音樂學習都采取這種方法,不僅讓學生在教師的帶領西領略了異域文化,而且感受到了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音樂魅力。
為了讓每個大洲不同國家的不同音樂介紹顯得更具整體性和延伸性,可以每帶領學生領略一個國家的音樂風情后,就在這個國家上面用一個紅色的“△”符號標注出國家音樂的特點,并且將這幾個大洲的各個國家的音樂之旅路線用紅色的“線條+箭頭”表示出來。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復習“音樂旅游”過程,而且整個旅游路線都非常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更具視覺性效果。
三、運用繪畫作品等其他藝術表現形式引導學生觸類旁通
高中音樂中經常會出現“一脈相承但又不斷創新”的音樂發展現象,要讓學生對這種現象產生更到位的理解,可以采用繪畫作品等其他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橫向對比法,如此學生經過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的橫向對比后就會發現這些音樂之間的聯系與差異。
例如,在《傳統風格體裁的解體—— 現代主義音樂的新趨向》這一個單元中主要講述了表現主義音樂,并且其中收錄了勛伯格的兩首代表作。表現主義音樂作為現代主義音樂的分支,其創作技法與思想發生了較明顯的改變,即無調性的音樂將調性音樂漸漸代替,并且借助表現主義音樂作者可以將自己心中對音樂的想法完全釋懷,淋漓盡致甚至夸張的音樂表現手法盡顯作者的音樂創作風格。這些音樂和人們“習慣上喜歡的美的音樂”明顯不同,前者注重個性表現,而后者重視大眾化美的感受體現。由此可見,這一音樂表現的改變體現了音樂從共性走向個性的整個過程。這就是表現主義音樂的魅力所在,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這一類音樂。但是,這種音樂由于和創作者的個性有極大關系,而且每個人的創作個性都不同,所以對音樂的風格較難產生更到位的把握。教師如此,學生更是如此。因此,為了讓學生對這種風格產生更準確的理解,教師可以運用繪畫作品等其他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橫向對比法以吸引學生。
首先,在導入環節中不去讓學生直接欣賞表現主義音樂作品,而采用多媒體展示表現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并且要求學生在欣賞表現主義風格繪畫作品的基礎上,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對這些作品的理解。然后,學生開始欣賞和表達,發現這些繪畫作品的表現風格各異,特別是不同的人表現技法等方面都不同,充分體現了個性差異。像這樣引導學生對表現主義風格的藝術作品產生直觀體驗和深入的感官體驗之后,教師再播放勛伯格的兩首表現主義風格的代表性音樂,如此學生就能在對比繪畫作品經驗的基礎上,對表現主義風格的音樂作品的個性特點就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理性的認識。
由此可見,當一種方法直接作用于學生效果非常有限的時候,教師不妨采用另外的藝術表現形式導入教學內容,從而讓學生依靠觸類旁通對教學內容產生更充分的理解。
四、課前充分準備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導入環節中
有些音樂聽上去非?!昂寐牎?,但是學生對該音樂的相關知識并不了解。這個時候,教師的教學就不能停留在感性認識層面,而應該在每節課之前要做充分的準備,繼而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導入環節中,讓他們對音樂產生更理性的欣賞。
例如,教師在講“爵士樂”之前就要考慮到學生在這方面的特點,即學生喜歡聽但對其理論層面的知識不甚了解。為此,教師可以在正式上課之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給出一定的任務,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與爵士樂有關的知識。正式上課之后,就給各個組的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如第一組的任務是收集爵士樂起源的有關內容,這讓學生了解到爵士樂的起源原來和非洲人民慘絕人寰的被販賣經歷有關,從而了解到了爵士樂誕生的悲壯過程。第二組的任務是收集爵士樂特點的有關內容,并借助這些內容分析爵士樂的特點,尤其是爵士樂歡快動感的節奏。第三組的任務是收集現代爵士樂的演奏視頻。第四組的任務是演唱爵士樂經典作品。這樣,每個學生對爵士樂的認識也逐漸回歸理性,依靠課前充分的準備工作給學生呈現了一堂不一樣的音樂課。
綜上所述,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走進課堂之后就不能僅僅局限于感性認知,而應該通過音樂深入了解其理論層面的內容。但是,有的學生就是在“感性認知轉變成理性認識”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能力不足,而這時候教師就需要靈活借助各種導入技巧,讓學生對音樂的魅力產生更理性的認識。當然,本文提到的幾種高中音樂課堂導入環節教學策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適合每個班級、每節課,還需教師根據自身教學特點和教學要求靈活選擇甚至創新。這樣,借助導入環節教學讓高中音樂課堂變得更通俗易懂,在充滿趣味性的前提下讓學生更容易深入音樂理論層面,效果也更好。
【參考文獻】
[1]馬 佳.優化課堂導入,提高教學效果——談課堂導入在高中音樂課中的幾種嘗試[J].新課程(中),2012(1)
[2]李學軍.中學音樂教學有效導入方法探究[J].黃河之聲,2015(21)
[3]陳麗芝.淺談中學音樂高效課堂導入環節的實施[J].兒童音樂,2014(5)
[4]趙 燕.高中音樂課堂導入環節教學研究[J].中華少年,2018(17)
[5]吳愛華.高中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設計探究——審美、體驗、全面、時效[J].音樂時空,2016(3)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