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峰
新的“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在當今世界,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這樣的全球化時代背景下,規則教育已然成為提高全民道德素質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的基礎教育。而現代生活的多樣化,在給每個人選擇自由生活方式的同時,也間接導致了當今學生違規違紀行為的發生,很多學生的規則意識和規則習慣越來越令人擔憂。實踐教學中,小學生在日常行為上的隨意性表現得越來越突出,在學校不能自覺遵規守紀,在家庭及與人交往時自私任性,在公共場所不能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等等,究其原因,孩子們的規則意識比較淡薄,遵守規則的習慣養成比較欠缺。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這里的“習慣”,不單單指學習習慣,更重要的是行為習慣。為了促使我們的孩子行為習慣向更好的方向轉變,為我們的孩子建立一種規則意識勢在必行。那么,如何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小學生的規則意識,讓學生真正理解規則存在的社會意義,從而從他律轉為自律,在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在生活中發現規則,激發學生規則動機
我們的課程內容來源于生活,又要回到生活中去,只有這樣道德與法治教育才能得到生活活水的滋養。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機會讓孩子們去體驗,建立規則的行為意識,如在學習一年級上冊《上學路上》一課時進行“過馬路”規則的主題教學,組織“我是小小交通員”“告別不文明行為”等活動,給學生提供豐富的事例資料,引導學生從交通安全事故以及相關的規則法規的視頻資源等對學生進行教育,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懂得生活中應該遵守的交通規則,做到自覺遵守,這樣才能安全上下學。
二、民主協商,共同參與規則的制定
在班規、校規的制定上,我們大膽讓學生來參與制定,學校規則的制定者,注定是規則的受益者,我們要以學校、班級為主陣地,讓學生通過日常的行為習慣進行討論、交流,老師適當加以引導,從而制定出切實可行、大家也都樂于遵守的規則,如《課堂學習準則》《課間活動守則》等等基于自身特點的規則。我在上二年級上冊《班級生活有規則》這一課時,以同學們平時喜歡做的游戲為切入點,而后以老師與學生做游戲時不遵守規則贏大家不服氣,又在第二局遵守規則后贏得游戲這樣的小插曲中導入本課,通過這樣與學生平時生活緊密聯系的游戲入手,幫助學生很自然很直觀地建立規則的概念,讓他們對規則的理解具體化、生活化。同時我把主動權交給他們,由扶到放,讓他們在小組內進行班規的制定,鼓勵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形成班級成員間的約定,這樣的約定水到渠成,有理有據,學生自然由“服從命令”走向“尊重契約”,由“要我遵守”變為“我要遵守”。打鐵要趁熱,接下來通過莊重的“爭做班級規則小衛士宣誓儀式”,讓學生增強個人對班集體的責任感、權利與義務感,樹立正確的公民意識、規則意識。這樣做既達到了對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又理解了規則的意義。
三、創設活動,在實踐體驗中強化規則
實踐活動對孩子的成長與認知非常重要,我們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規則體驗外,還應讓學生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通過一系列的主題實踐活動,去感受、去體驗規則,對于提高學生的規則意識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早睡早起》一課教學中,設置“幾點睡,才合適”“沒早睡,會怎樣”等幾個問題讓孩子們交流思考,了解早睡早起的好處、晚睡晚起的壞處,并讓學生在課后與家長開展守規則比賽,通過這樣的親子主題活動,把課堂認知和生活實踐有機結合。再如,3月12日植樹節“護綠使者在行動”社會實踐活動在少先隊輔導員帶領大家宣讀植樹節倡議書,把環保信念植根在每個同學心中拉開帷幕,隨后開展了讓學生自己制作創意花盆,給小樹除蟲刷白漿,制作“我與小樹共成長”許愿牌等一系列活動,將學生自己的勞動融于其中,這樣讓其感受勞動的艱辛與生命的可貴,才能更好地樹立起“愛護花草樹木”的規則意識。
四、長期訓練,鞏固規則,提高對規則的認同度
學生規則意識不強的主要原因在于提出要求沒有及時進行評價與總結,沒有做到長期的堅持。不要總是突發奇想,活動前提要求而在活動后卻沒有進行及時的檢查評價,重要求而輕落實。而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的原因,行為習慣意識較差,這需要進行長期的、反復的培養,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長抓不懈,日積月累,才能使規則意識得到鞏固。如在《班級生活有規則》一課的授課中,我針對低段學生自控能力較弱,行為習慣需要不斷強化認知與意識,不斷督促與管理才能成為自覺習慣的行為特點,在課堂我特別延伸了《我是班級規則小衛士》評比的活動,把課堂由課內延伸到課下,用這樣的活動方式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促進習慣的養成,讓規則意識深入到學生內心,落實到日常行為中,把被規則約束的行為內化為自覺的行動,并以此來進行長期的訓練。
總之,小學生年齡小,自控力差,規則意識的培養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時間內就完成并見效。因此,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找準規則培養的有效環境因素,家校協同,共同努力,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做個有心人,進行日積月累的點撥引導,點點滴滴的隨機滲透,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明確、統一、可持續發展的規則意識,使學生的個性和社會性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
此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傳統文化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子課題(子課題批準號:FHB160555-57)
(作者單位: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屯里聯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