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添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不是消極的接收器。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的傳統(tǒng)教學法顯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打開潛伏在學生身上的獨立探索知識的源泉。為激發(fā)學生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啟迪思維,開拓智力,發(fā)展能力,本文探索如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應用“問題討論教學法”。它的教學過程是:提出討論問題引導弄清問題總結掌握規(guī)律。依次循環(huán)不止,猶如剝筍那樣,逐層剖析,逐個地解決問題。達到使學生不但掌握知識,而且學會怎樣掌握運用知識(即能力)的本領的目的。
一、課堂教學實例
問題討論的課堂教學遵循以學生為中心,實行學生教學生,老師教學生,能者為師,教學相長的教學原則。討論題目提出后,老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不斷啟發(fā)學生積極的思維,廣泛開展教學民主,才能組織好討論。老師在課堂討論過程中,不能作為學生討論問題的旁觀者和裁判員。始終應是學生探索知識的主導。當學生討論題目有分歧意見時,應善于引導他們抓住關鍵開展討論。當學生認識不清、爭執(zhí)不下時,善于抓住討論中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將討論推向更高階段;當學生對問題普遍感到棘手時,善于畫龍點睛用好提示,為學生指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方法。根據需要,討論可以分小組進行。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平等相待,敞開思想,暢所欲言,形成一個生動活潑、主動探求知識的“教”與“學”局面。下面以物理課程中的“豎直上拋運動”一節(jié)的課堂教學為例,談談怎樣組織課堂討論:
課題:豎直上拋運動。
教學目的與要求:從豎直上拋運動現(xiàn)象出發(fā),通過組織學生討論“豎直上拋運動是哪幾種分運動的合運動”的題目,使學生掌握豎直上拋運動的規(guī)律。
重點:豎直上拋運動的規(guī)律
難點:豎直上拋運動的兩種分運動的分析
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細心觀察用粉筆作豎直上拋運動的規(guī)律,然后圍繞本節(jié)課的難點,結合學生己學過的運動獨立性原則,提出課堂討論題目:豎直上拋運動是哪幾種分運動的合運動?
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紛紛舉手亮出自己的觀點。全班出現(xiàn)下述四種不同意見。
一是認為它是兩種分運動的合運動。即向上勻速運動和由最高點開始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運動。
二是認為它是三種分運動和合運動。即向上上升過程中是勻速運動和勻減速運動組成的。由最高點回落是自由落體運動。
三是認為它是兩種分運動的合運動。即向上的勻速運動和同時向下的自由落體運動。
四是認為從不同角度,前三種看法都正確。
分歧意見出現(xiàn)后,筆者又提出:“大家的意見不一致,到底哪一種看法正確呢?請各小組討論,重點談自己看法上的為什么?”學生按前后桌分成的小組開始討論后,筆者深入到各學習小組,有時參與討論。小組討論階段是學生認識深化階段。有些學生改變了原來的看法,但還沒有統(tǒng)一起來。這時筆者分析認為:第二和第三兩種觀點是學生爭論的焦點,搞清這個問題是徹底解決討論題目的關鍵。于是,又組織全班討論。讓持第二種觀點的一位男學生先發(fā)言。這個學生說:“筆者認為是三種分運動的合運動,是因為從實際觀察中看到,雖然物體上升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小,但仍然在上升。上升的原因是以初速度v0做勻速運動的結果;速度越來越小,但仍然在上升。上升的原因從實際觀察中看到,雖然物體上升過程中是速度越來越小,是由于有重力加速度g方向向下作減速運動的結果;物體達最高點的速度為0,回來的物體又開始做自由落體運動了。所以整個豎直上拋運動是三種分運動的合運動。”這位男學生的觀點從分運動觀點來看是錯誤的,但他講的有些道理。所以班上不少認識模糊的學生對他的分析,舉手表示贊成。筆者這時為了鼓勵學生刨根問底,讓大家充分發(fā)言,通過把討論深入下去誘導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結論,并沒有指出他的錯誤所在。相反,筆者又加了把火說“對呀!”從觀察來看不正是他所說的那樣嗎?這時有幾名學生舉手要求發(fā)言,筆者叫一位持第三種觀點的女生再談看法。她不同意男學生的看法,主動到黑板前邊畫圖邊說:“三種分運動的合運動的看法是錯誤的,上節(jié)課我們學的運動獨立性原則指出:分運動是指運動一開始就有的,而且在運動中互不相干的。過去我們研究水平方向勻減速運動(圖甲)。
我們把這種運動看成是哪幾種分運動的合運動呢?”那位男生回答說:“是以加的勻速直線運動和同時存在的初速度為0的勻減速運動的合運動。”女生又問:“那么,在豎直上拋運動中(圖乙),不是與水平方向勻速直線運動道理一樣嗎?只不過是把加速度a換成為加速度g而已。”那位男生表示同意這個女生的意見,而且全班學生也同意了這個女生的這種分析。由于討論,學生們取得了統(tǒng)一認識,得到了正確的結果,所以他們獲得的知識是經過他們頭腦對知識進行加工,使知識變成他們思想的產物,因此,是真正深刻理解的。難點突破以后,學生們自己就很順利導出了豎直上拋運動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方程式。最后,通過做幾道練習題,引導他們總結出解題時的注意事項。第一,豎直上拋運動中物體只受重力作用,V0=0,a=g=1800。第二,物體從起點上升到最高點的時間與從最高點下落到原地的時間;以及某個位置上升速度下行速度具有對稱性。第三,運用方程式解題時,加方向為正,注意位移,速度的矢量性。
用“問題討論法”進行教學時,不論哪種類型課型歸納起來,一般有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啟發(fā)思維組織教學、弄清問題歸納總結、掌握規(guī)律靈活運用、發(fā)展能力。
二、問題討論教學法討論題目設計
問題討論法課堂教學首先要有討論題目。討論題目設計得是否合理是搞好課堂討論教學的關鍵。
因才設題、因課制宜。從新舊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提出問題,讓學生用對比、類比、分析、綜合、想象、推理等手段圍繞事物的本質展開討論,突出舊知識,掌握新知識,題目要有一定的深度,但不能超出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學生必須在充分復習和自學基礎上“跳個高”才能解決。比如講電工學課程中第三章“電磁感應”一節(jié),為了突破感應電流和感應電動勢產生的原因這個難點,可設計這樣的討論題“在電磁感應現(xiàn)象中,哪個力作為非靜電力來搬運正電荷做功二轉化為感應電流的電能?”等。
有“題”可“問”,精心設計。討論題目提出來讓學生有“想頭”。如提出“牛頓第二定律內容是什么?”就會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如問學生這樣一個題目:“質量為10kg的物體,放在水平桌面上,其摩擦系數(shù)為0.2,當物體收到10N水平拉力時將產生的加速度是多大?”并列式計算如下:F=umg=ma,故
讓學生討論錯的癥結,加深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化大為小,層層剖析。討論題目不宜涉及面太廣,否則使學生摸不著邊際,而應將一些大題目分解為許多小問題,化整為零,逐層剖析,如將問題“后半夜的電燈會更亮些”化為這樣七個小問題:第一,照明電路都是并聯(lián)的,后半夜大多數(shù)燈熄滅了,并聯(lián)總電阻有何變化?為什么?第二,并聯(lián)電阻與輸電線電阻將如何變?為什么?第三,若輸入電壓保持不變,線路上的總電流有什么變化?為什么?第四,輸電線電阻不變,其上的電壓降則隨之如何變化?為什么?第五,燈泡兩端的電壓又如何變化,為什么?第六,燈泡的實際功率怎么變化?為什么?第七,電流在燈泡里做功多少,如何變化?為什么?
承前啟后,以舊孕新。設計討論題目應以學生己學過的知識為“支撐點”,問在舊知識的關鍵外,啟發(fā)學生向新的知識探索。
設題考究,力求有趣。同一個討論題目,可以有不同的問法。若注意到題目捎帶有趣味性,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如物理課程中為使學生明確“波傳播時媒質點并隨波遷移”這一點,筆者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設題:“將小皮球投到水里,雖然能激起水波層層向遠方傳播,為什么水波不能把皮球送到遠處呢?”等等,這樣的設題,能激起學生探求的興趣,效果較好。
三、小結
問題討論教學法在教學中可能會多占用時間,但展開問題討論不是每節(jié)課都進行,而是圍繞教材中一部分重點、難點知識而開展的,因此只要我們運用得好,與其他教學方法配合,定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鄭州工業(yè)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