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娟

摘要:本文從建立制度保障、加強中職教師思想政治建設、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以傳統文化活動促進德育教育四個方面,探討了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德育教育的融合途徑,從而更好地促進中職德育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職德育 融合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他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我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高度重視。當今新時代中職院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便是在中職德育教育工作中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新時代中職德育工作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1.有助于增強中職生文化自信,提升職業素養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至今,并繼續發揮它的價值,如春節、清明、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已成為中國人團聚與追思的重要時刻。再比如古人延續下來的凝結著智慧的24節氣等,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無不彰顯著國人的文化自信。但細觀今天的青少年,他們無時不在接受著外來文化的影響,許多人熱衷于肯德基、麥當勞,對平安夜、圣誕節興趣濃厚。每到春節時刻,許多人卻在抱怨無聊沒意思,甚至有相當一部人不知道春節的來歷和寓意。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正確引導青少年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從而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加強學生思想政治修養和職業素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與青少年息息相關的內容融入中職德育,讓其在學習技能的同時,從文化思想上提高自身認知能力和品德修養。這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更可以逐步增強中職生的文化自信。
2.有助于中職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中職學生十六七歲,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三觀教育是中職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一些難以調和的問題,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受到了一定阻礙,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就是其中的表現形式。部分中職生有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思進取”的想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了敬老愛幼、愛國愛家、見義勇為、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因此,在中職院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是要幫助他們抵御不良風氣,提高辨別能力。這有利于提升中職生自信心、歸屬感和道德修養,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懂得一技之長的重要性,在企業各個崗位上發揮自身價值。
3.有助于預防校園欺凌,構建和諧校園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在中職校園內屢見不鮮,給社會、學校、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后果。而要真正解決這類現象,除了要采取多種手段打擊校園欺凌,更多的還是要提早預防、防患于未然,從思想上正確引導學生。現如今大部分中職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喜歡獨來獨往,不善于交際,有時因一點矛盾就心生怨恨,導致同學之間關系緊張,甚至有的發展成為校園欺凌。這些都不利于構建和諧校園。因此,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團結友愛”等理念融入到校園,重點灌輸“人和”“心善”理念,讓中職生認識到同學友愛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必能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圍,從而讓校園欺凌無滋生土壤,推進和諧校園建設。
二、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德育教育的途徑
1.建立組織框架,從制度上健全德育工作的保障機制
首先,學校應成立“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小組,增加德育處、團委、教務處和校學生會等機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崗位職能。其次,在以上機構安排實施,各班級在班主任、班委帶領下,成立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興趣小組,每周進行一次專題優秀文化傳統課程,讓傳統文化知識普及到每一個班、每一個人,在此基礎上,學校設立專項資金,使優秀傳統文化各項措施、活動得以保障,從制度、組織和資金三方面確保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順利開展。
2.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教師思想政治建設
在3月18日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因此,加強中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就是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建設。首先,可以邀請國內知名教育專家對學校全體教師,尤其是思政(德育)教師進行教育培訓,增強教師的職業素養,培養他們的崗位技能與工作能力。筆者學校在近幾年中,先后邀請了同類學校德育專家對全體教師開展德育講座,并將講座中傳達的德育理念進一步宣傳到每一個班級、每一位學生。其次,教師自己也應利用業余時間學習諸如“學習強國”等APP,加強學習,補充知識,學會思考,了解國內時事的同時,與時俱進,不斷堅定思政工作的理想信念,提高價值引領的有效性。要真正做到明德至善,做學生的好老師,做青年中職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
3.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在德育課、文體課、語文課、班會課中,教師可將優秀傳統文化網絡資源通過云課堂等先進教學方式引入課堂,加大經典論著的教學力度。近年來,筆者學校加大了德育課、文體課、勞動課的比重,并將《中國詩詞大會》等一系列質量好、收視率高、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節目作為素質教育、德育教育的一部分,給我們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提供了有效借鑒。如在語文課程講授中,除了講授基本的語文知識,更是加大了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課的滲透力度。學生們既學到了不少國學知識、法律知識,又提升了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使傳統文化教育深入人心。堅持以每年五四青年藝術節、“技能月”大賽為契機,在教育教學競賽中增加“詩歌誦讀”“書法”比賽內容;在社團活動中,開設“國畫繪”“中華優秀傳統禮儀”等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對應的活動形式。上述一系列活動,使教師、學生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既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陶冶了師生的道德情操,培養了師生的仁愛之心。
同時,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中職院校可在原有基礎上,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特征結合,將各類國學知識、傳統文化常識推送至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學生,形成常態機制,達到入耳、入眼、入心的目的,從而激發中職生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4.以傳統文化活動促進德育教育
從新生入學開始,學校德育處、團委和學生會在校園環境中加入了濃重的文化色彩,包括雷鋒同志雕像、工匠精神代表人物、世界技能大賽獲獎選手事跡。這些都可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勞動精神。學校的廣播站定期播放一些工匠事跡,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讓學生耳濡目染,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推動德育工作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要“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美麗和時代風采”。中職教育培養的目標不是簡單的考高分,而是在學生學習教育過程中引導他們形成終生學習的優良習慣,促進其技能得到全面發展,從而有利于自身,有用于社會。技能的學習具備明顯的操作性,而人不僅要掌握生存的技能,也要“有詩、有夢、有遠方”,要有支撐自身前行的精神力量、審美情懷,以及對自身、對人生、對他人、對學校、對社會正確而鮮明的認識,才能正確引導自己,激勵自己,從而與之更和諧發展。目前,許多中職院校出現了學生抑郁,甚至自殺現象。究其原因,一部分則來自于部分中職生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抱怨環境、抱怨學校、抱怨社會。相比于大學生,中職生初入社會壓力更大,求職更難,就業更窄。他們在就業初期,經濟創造能力甚至是低于同期大學生的。因此,在中職生在校期間,無論從家庭、教師、班主任、還是學校各個方面,都應給予他們全面和諧發展的長效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其精神和情懷的熏陶,是中職生在成長路上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引路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合理有效利用,勢必會讓中職生形成正確的三觀、精神理念、道德信仰,也才會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一些迷茫,多一分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