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所在學校圍繞技能競賽開展教學,把日常訓練與競賽緊密結合起來,總結出訓一學一賽一評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方案,學生技能水平整體提高,屢創大賽輝煌,同時也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關鍵詞:技能競賽 技能訓練 人才培養
課題: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成果案例
目前湖北省荊州市人力資源市場高級以上技工嚴重不足,地方經濟建設迫切需要源源不斷的高技能人才,職業院校迎來了自身發展的重要契機。筆者所在學校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以技能訓練為突破口,旨在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荊州市經濟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一、荊州經濟振興需要一流技能人才
湖北省處于長江經濟帶開發的中段,而荊州市位于湖北中部,是“湖北之腰”。荊州發展不好,腰桿不硬,就難以支撐湖北快速發展。荊州市實施“壯腰工程”,出發點就是要加快荊州振興,大力推進技能壯腰工程。
荊州市支撐產業以輕紡產品、汽車零部件、機械制造、制冷設備和高新技術等為主,大部分都在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的范疇,發展前景好。但是產業發展過程中缺乏人力資源,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用工荒困擾企業發展。據調查,現在荊州市制造業、服務業每年對中級工及以上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約為5.2萬人,而全市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為3萬人左右,留在本地企業就業的約為六成,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缺口進一步加大。這就要求技工院校針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一流技能人才。
作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單位,荊州技師學院有責任有義務履職盡責,緊跟企業需求,培養滿足企業生產所需高技能人才。這同時也是學院自身提升培訓能力、服務社會的內在需要。
二、制定訓→學→賽→評四位一體培養方案,提升學生整體技能水平
針對荊州市緊缺技能人才的專業特點,依靠學校辦學條件和特殊優勢,筆者所在學校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了符合荊州市企業所需技能人才的培養方案,編制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開發項目化核心課程和課件以及相應教輔資料。尤其是制定了技能訓練計劃,突出技能訓練,從實際出發制定了訓一學一賽一評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方案,認真落實,成效顯著。
通過實施過程與結果評價,全校學生整體技能水平明顯提高,95%以上學生達到高級工水平。學生兩年來在各類技能大賽中共獲獎69人次,在市級技能大賽中名列前茅,其中數控車工、鉗工、車工專業學生代表荊州市參加省賽,連續兩年獲得普通車工和普通鉗工團體一等獎;在省級技能大賽中38人次獲得大獎;在中國技能大賽中也取得了好成績。同時學校的社會美譽度大幅提升。
三、訓→學→賽→評四位一體融合激勵,相得益彰,競賽出彩
1.日常訓練堅持使用競賽標準,實現訓賽合一
把競賽標準引入日常教學訓練中,使得每一次訓練都有規可循、有標可依,訓練中的檢測也都按照競賽要求從嚴對待,讓學生從心理上、行為上追求更高的技能水平以適應競賽要求。
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過硬的技能水平,學校各專業組織了多種形式的技能訓練和競賽活動,以達到訓賽結合互相激勵的目的。具體訓練測試中以競賽評分標準為評判準則,每次技能訓練按照技能精度的要求,用競賽標準規范訓練過程,努力達到每次訓練的質量要求。
數控、汽車專業每學期都要舉辦專業技能選拔賽;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組織維修電工技能競賽和電子技能競賽;工業機器人專業舉辦3D打印和編程競賽;烹飪與酒店管理專業組織中餐擺臺競賽、中式鋪床競賽、西餐擺臺競賽、茶藝表演競賽等,特聘三峽賓館甘露總經理給大賽做點評,食雕競賽、刀工競賽和實習產品展示匯報活動,特邀荊州烹飪大師夏仁俊現場評價,師生受益匪淺。
2.賽學融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動力
把技能競賽活動融入日常訓練,將每一個技能項目或每一個典型技能任務都設計成邊學習、邊競賽,或先學后賽,或邊賽邊評的形式展開。始終讓學生有任務可操作、有目標可追求、有項目細節可評價,借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動力。
在日常教學訓練過程中,要圍繞競賽采取最佳教學方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讓學生充分掌握專業技能,以最佳狀態進入競賽場景。
有些學生理論薄弱,有些學生操作薄弱。教學中對理論差的學生貫穿一個思想:先完成“怎樣做”,再進行“為什么要這樣做”,最后再解決“怎樣做到更好”的問題;對操作好的學生設置更高的技能難度和精度要求,做中學、做中教,教、學、做、賽、評循環使用,相互促進。
對不太愿意主動和教師交流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當天出現的問題記錄下來,再根據問題進行處理反饋。在訓練中,可以通過改變尺寸、設定故障等方法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也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競賽并對結果進行評價,或安排陌生人進行圍觀拍照,采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適應競賽的能力。
賽學融合從根本上激發了學生學習技能的興趣與動力,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了對技能的強烈好感。
3.賽教結合,培育優秀教練團隊
將技能競賽與教師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把技能競賽結果運用到教師考核體系,旨在鼓勵教師積極探索競賽與教學的內在規律,指導學生創造競賽好成績,勇奪競賽大獎,同時提升教師自己職業成就。一兩次競賽獲得好名次,不足為奇。如果每次皆有重大斬獲,才算真贏。競賽活動是學生參與,但背后檢驗的是教練。為找到更好的培訓方式與效果,教師必須創新教學,在實踐中總結經驗。
(1)選手體力耐性不能差。一場機械加工類競賽時間為4~6小時,選手身體素質不佳是無法支撐比賽的,所以教師要堅持讓選手進行體能訓練。
(2)訓練工作是單調寂寞重復的,學生容易生厭。教師要有愛心、圍著學生轉,不斷溝通、鼓勵他們。教師還應該開展經常性評價,如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互評、教師點評。評價過程能夠讓學生直接知曉問題和困難所在,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
(3)教師要解決競賽過程中影響成績的關鍵性問題,切實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方案,從而形成正確的訓練方法。
賽教結合的過程促使教師既要學習借鑒別人的先進做法,又要聯系學校和學生實際,創新自己的指導方案。總之,教練自身必須有核心競爭力,包括操作水平與能力、技能總結歸納與指導能力、心理疏導能力。賽教結合的過程可以直接打造和培育優秀的教練隊伍。
4.營造競賽環境,培養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
競賽本身包括多方面元素,既包括選手的技能水平,又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適應能力等。每一項都馬虎不得。
參加競賽的學生是從各年級各班級,通過不斷淘汰而挑選出來的相對優秀的學生,在培訓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將會被淘汰。淘汰掉的學生在以后訓練中的訓練課題和已經初步錄用的學生的訓練課題一樣、評價方式一樣,如果淘汰掉的學生的訓練成績超過已經初步錄用的學生,淘汰掉的學生還有機會進入下輪競爭。這樣可以提升大多數學生的訓練熱情。
為更全面考核學生,在訓練中要對平時考核的結果做評比,每次評比的結果都將納入最終的考核分數,進入參賽名單的學生中,誰更優秀誰參賽。同時,在一個時間段內將考核評比結果告訴學生,幫助落后學生分析問題,達到知不足而后勇的效果。
這樣的競爭機制就是告訴學生每一次考核都非常重要,必須認真對待。學生們也會有強烈的緊迫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落后只有靠自己更努力才會趕上。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錘煉學生意志品質的過程,進而讓學生敢于挑戰、勇于競賽。
5.完善優生優分制度,推動學生追求競賽輝煌
每一次學生的訓練作品先由學生做自評,再由學生相互評價,之后由老師綜合評價。所以每個作品都包含了多元評價、多維度內容評價,結果自然要公正得多,學生也心服口服。
尤其是自評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自己說出問題所在,如何改進,如何提高效率、提高質量,再進一步操作,強化訓練,把訓→學→賽→評完全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相互滲透、彼此促進。
最后的評價結果都要面向全班學生進行公布和點評。讓學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不足,從而奮起直追,形成追求卓越的內在動力,獲得技能、技巧、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不斷成長。
6.培育技能競賽文化氛圍,成就人生幸福夢想
(1)開展以技能主題的各項活動。例如以工藝技能為主題,開展演講、攝影展覽、班會活動、技能作品陳列;組織學生進企業參觀生產、進行頂崗實習活動,讓學生提前熟悉未來的工作環境;還可以組織就業前景報告會、邀請企業專家講座,讓學生開闊眼界,從觀念上形成行行出狀元的技能文化氛圍。
(2)開展技能文化節活動。學校每年都根據專業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文化節,培育校園技能文化氣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充分體驗技能在手的美妙和幸福。
(3)技能成果導向。在校園網站上開辟勵志專欄,弘揚學生成果。請大賽獲獎學生談經驗、談體會,請優秀畢業生回校現身說法,請創業成功的學生講解成功秘籍。以此激發學生內心追求職業理想的愿望,強烈感受到“技能成就夢想”并非傳說。
(4)進行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找準職業切入點,先就業、后創業,通過技能運用適應社會適應工作環境,積累工作經驗,創造財富,實現人生幸福夢想。
四、構建四位一體保障體系,確保訓→學→賽→評有序推進
以德為先、以質為重是筆者所在學校的辦學方針。學生培養質量的提高是學校生存發展的首要因素,為了夯實技能訓練,學校在制度、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了充分保障。
1.技能訓練制度保障
為了強化技能訓練,突出技能教學在全校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學校制訂了《實習實訓管理辦法》《教研成果獎勵方案》,為技能訓練出成果出人才進行了制度性安排。同時,每年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相關制度,使各項措施辦法更好地適應技能教學需要。
實踐證明,良好的激勵機制能夠有效推動全體師生不斷追求卓越,攻克一項項技能難關,創新訓練方法和評價體系,各自形成技術絕活,確保技能大賽成績優秀。
2.能級優先師資保障
教練團隊是技能大賽的主心骨,關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配備教研團隊時,必須綜合研究教師各方面因素,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技能素養等都要過得硬,馬虎不得,且要遵循德能優先的原則,確保選拔出的教研團隊人員既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又有高超操作水平的雙師型教師,真正落實一體化訓練與教學。
3.設備保障
好鋼用在刀刃上,技能教學是學校生命線。在設備現代化更新改造、原材料供應等方面給予充分的保障,建設競賽真實場景,讓參賽選手在實景中訓練,滿足技能教學與競賽的需要。
4.財力保障
在央財資金、地方配套資金的基礎上,學校拿出專項資金首先保障實習實訓、設備設施、訓練耗材、學生交流、教師加班等技能大賽相關的資金需求。事實證明,充分的財力支持和有效激勵也是競賽持續輝煌的動力源泉。
五、主要成果與主要成效
1.為湖北經濟“中部崛起”及荊州技能壯腰工程培養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期內,學校為湖北經濟的發展和荊州市技能壯腰工程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能人才,滿足了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兩年建設期學校共為地方輸送了高級工2800多名、預備技師400多名。尤其是智能制造、汽車運用與維修、電子商務、烹飪四個重點建設專業,緊貼企業需要,為湖北及荊州的經濟發展輸送了技能型的新鮮血液。實現了當初申報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項目的預期目標,發揮了基地建設的功能。
2.創新訓→學→賽→評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方案,成效顯著
通過實施訓賽合一、賽學融合、賽教結合、評價改進的訓→學→賽→評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專業技能水平普遍提升,在兩年的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過程中,學生參加各類技能大賽,共獲得69項大獎。其中,2018年12月中國技能大賽決賽中,單海獲得數控車全省第一名,全國第八名。
訓→學→賽→評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方案經過反復研究,內涵不斷豐富,表述日趨嚴謹,執行過程更加貼近競賽實際,無論是方案的軟硬指標還是操作方法,都蘊含了濃厚的人文關懷,推動師生共同成長。
3.完善了競賽制度,促使技能大賽持續輝煌
圍繞競賽進行教學頂層設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學生技能水平。學校出臺了關于競賽活動的系列制度,如選拔、評價、保障和激勵等制度;有效執行,推動競賽教學與常規教學有機融合,把制度與實際執行密切結合起來,及時發現制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積極修訂現有制度,使這些制度更加貼近技能競賽實際需要,競賽結果反過來檢測制度的合適度,二者相互作用、協同改進,完善了制度內涵,形成了制度與大賽交相激勵共同出彩的雙贏局面。
4.創設了濃郁的校園技能文化氛圍
通過增加技能教學課時,完成典型工作任務,綜合評價技能水平,弘揚技能成果,創設了校園技能文化氛圍。學生們用累累成果創造著學校技能大賽的持久輝煌,為家長、為教師、為學校增光添彩,同時也贏得自身的成長。學校也把這份榮耀鐫刻在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項目建設的史冊中,學生一教師一學校協同發展,競放異彩,描繪出荊州市職業教育燦爛的春天。
六、體會與思考
1.良好的制度是成功的保障
在兩年的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過程中,學校修訂并完善了《教研成果獎勵標準》《實習教學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為技能訓練與技能競賽提供了制度保障,技能教學與競賽有規可循、有法可依。因此,教師們大膽開展工作,形成了以賽促訓、以賽助教、融賽于學、培育技能競賽文化氛圍,創新了訓→學→賽→評四位一體的技能競賽實施方案,培育了校園技能文化氛圍。技能底蘊滋養著每一位學生,督促選手在各類技能大賽中持續創造輝煌。動態更新的制度建設己成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項目建設新亮點。
2.成果導向是動力源泉
把技能訓練與競賽所取得的成績加以宣傳和弘揚,記錄在學校基地建設的網站上、檔案中,在各種媒體上強化宣傳和導向,反復挖掘成績后面豐富的訓練體驗和過程細節,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全體教師和學生感受通往成功的細節魅力,分享技能飛越的喜悅,從而激發自身追求更高成績的強烈動力。
3.學生德技雙馨能力普遍提升是最高目標
技能競賽的輝煌成績來源于部分學生,但全體學生普遍提高技能水平還有空間,學校還有很多功課要做。要挖掘每一位學生潛能,以生為本,因生施教,使競賽成果惠及廣大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把競賽成績轉化為個人的技能素質技能涵養,厚德強能,身懷絕技,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成長為大國工匠,才是學院教育教學工作追求的最高目標。
(作者單位:李貞權,荊州技師學院;趙桂榮,荊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