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謙
摘要:進行高技能人才培養、打造“大國工匠”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一項緊迫而又重要的任務,更是對技工教育教學質量的檢驗。國外的先進職業教育,譬如德國的“雙元制”教育對技能人才的培養已是職業教育的典范,本文就引進國外先進職業教育,特別是將德國“雙元制”教育嫁接到我國技工教育進行可行性分析和探索。
關鍵詞:德國“雙元制” 技工教育 嫁接
2016年筆者榮幸地赴德國參加了職業教育學習培訓,在不萊梅應用科技大學、不萊梅大學、柏林應用科技大學、歐洲商學院國際部、錫克職業技術學校和不萊梅手工業協會、空中客車機冀組裝廠(AIRBUS)等學校和企業進行了學習培訓和實地參觀考察。此次學習培訓,讓筆者受益匪淺、感觸良多,對德國的職業教育體制、模式和教育方法,政府主導和社會的參與、認同、需求等方面有了比較深刻體會,特別是對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觸動很深。筆者對如何將德國“雙元制”教育嫁接到技工教育進行了思考。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
“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中、高職教育的基本形式,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處于世界各國職教的前列,是德國制造業發展的保障。
所謂“雙元制”就是學生在普通中學或實科中學結業后的職業教育,整個教育培訓學習過程是在企業或工商協會(專業技能)和職業學校(構用的基礎課程知識和專業知識)進行的職業學習活動。
這種職業教育模式主要依托于“企業或行業協會實踐培訓”+“學校夠用的理論知識學習”。通過這種“雙元制”教育達成了職業培訓三結合,即實現了學生層面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培訓機構層面行業協會與職業學校,社會層面企業需要與職教發展緊密結合。
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內容和特點
1.“雙元制”主要內容
“雙元制”職業教育是以職業崗位進行劃分的,學制一般為2~3.5年,有堅實的法律作后盾,有專業的規范條款、有相應的教育大綱要求。整個教育教學培養的內容按照企業和學校的不同特點,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業主要完成實踐技能的培訓,以生產工作任務和生產工藝流程為導向的有目的學習,且按照聯邦教科部頒布的培訓條例進行,學校主要完成職業需求夠用的文化理論知識。
德國有國家承認的培訓職業300多個工種,各類職業都有統一的標準,有通用的企業培訓框架指導計劃。在培訓指導計劃之下,實施模塊化教學。把理論和實踐兩個環節緊密結合,以實現“職業能力”培養理念設計課程,強調專業技術能力、技能應用能力、社會交流能力,突出實踐性。以生產工藝流程、生產活動為課程內容,劃分為若干相對獨立又互有聯系的情境化模塊,用照片、視頻形式等直觀形式進行仿真演示,內容十分詳細。以電工為例,就包括500多個情景模擬,57個視頻,6000頁紙,600張照片。目前,德國職業教育研究院已經把300多個職業進行了模塊描述,工作場景全部錄入系統,并在網上發布,隨時供查閱學習。
在技能人才培養應用中,依托現代網絡形式,引入模塊化教學方式,采用情景教學法,既突出了規范化,又直觀,教學形式生動活潑,還不限學習的地點、時間,學習者可以靈活地開展學習,大大提高了培養的效率。同時,把職業(工種)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統一,確保了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科學規范。
2.特點
(1)入學條件。德國教育體系健全而靈活,鼓勵和支持學生多渠道發展。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既是職業教育的辦學形式,又是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這類學生的入學資格,一般必須是普通中學或實科中學(相當于我國的初中)畢業,自主聯系或通過行業協會(職介中心)選擇企業,再到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取得理論學習資格,并與企業、學校簽訂三方培訓合同,到工商會存檔。經過這些步驟后就完成了“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學生注冊,“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學生具備二重身份一一學生和學徒工。
(2)政府主管、統籌規劃。“雙元制”教育由政府統一公布國家認定設立的職業(聯邦職業教育研究院通過調研推出新的職業工種),德國公布了國家承認的培訓職業有93個職業大類的300多個職業,在全國范圍內制訂統一的標準并頒布培訓計劃、職業教育法規。全面協調企業需要、工種設置與培訓教育的關系。完善了整個職業(工種)要求規范、標準統一、行業通用、培養與就業結合的相關制度和政策。
(3)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有完善的法律保障,自1969年實施《職業教育法》后,出臺了相應的保護手工業勞動者的《手工業條例》《青年勞動保護法》《企業法》《職業促進法》等。按照這些完善的法律規定,在德國凡是需要接受職業教育培訓的學生(或其家長),和參加職業教育培訓的學校、企業三方簽訂《職業教育培訓合同》,以法律文書的形式保證了學生接受系統的職業教育培訓、學習和工作。
(4)參與面廣,職責明確,協調統一,考核全面。德國“雙元制”為主體的職業教育實行了一種多方參與的管理體制,即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等均承擔了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的責任與義務。
經濟界、社會伙伴和政府部門全都參與到“雙元制”職業教育且各利益相關者為“雙元制”教育進行監督、監測并提供支持。各州對職業教育學校行使主管權,行業協會承擔國家或州政府委托的職業教育任務,并組織考試委員會單獨組織考試。
在考試考核的方式上,突出“獨立,創新,全面”的特點,一般采用情境化的任務項目式的考題,以真實的工作環境為考核內容,注重有創新的解決方案。這種采用考教分離模式和項目任務式考核方法,有助于提升技能人才評價科學化水平。
由多方組織的嚴格統一的結業考試是德國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
三、探索如何將“雙元制”教育嫁接到技工教育
我國現在各級各類學校形式的職業教育,相比較于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有較大的差距。“雙元制”教育更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和綜合職業能力的全面發展,能培養出與企業生產實際零距離的技能操作人員的職業教育,才是受企業歡迎的教育。
我們現階段的職業教育(技工教育)也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操作和動手能力培養,并且課程開設中的實際操作課和專業理論課占比要求大于50%,但是很多學校由于生源規模大,實習實訓設備數量有限,遠遠達不到教學實習的要求。而且也跟不上企業先進設備的步伐,更談不上新技術運用,再集中安排的生產實習又不利于學生及時將所學理論同實踐相結合。
簡單直接、照搬照抄引進德國雙元制教育肯定是行不通,我們應吸取“雙元制”教育的精髓,不斷改革與完善我國的職業教育,從而為我國企業和社會發展培養大批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
1.繼續推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出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模式
學徒制實際上就是我國現行版的“雙元制”,教授基礎公共知識、基本理論和必須夠用專業理論知識,采取模塊教學法,一周利用1~2天時間在班級學習,一個班分為6~8個小組進行專業實踐和綜合實際操作,再由校辦企業和緊密協作型企業的大師或技術能手、師傅,采用師傅帶徒弟形式培訓3~4天。例如筆者所在學校陶瓷工藝和數控等專業的學生就是采用這種形式,平常基本理論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在教室和實習操作室進行,而專業實踐和綜合性實習到校辦企業和大師工作室,由大師和車間師傅安排和指導專業實習,效果很好。
2.不斷擴充和完善學校與企業協作的“冠名班”“訂單班”培養模式,加強校企深度協作
“雙元制”是“校”+“企”,冠名班其實就是“雙元制”模式的初級體現,我們可以盡量完善和夯實這種培養模式。把學校和企業協議推廣到學校、企業和學生(學生家長)簽訂三方協議,加強對學生的約束力;學校和企業共同研究學生專業培養模塊,引進企業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方法,將企業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請進學校,參與學生的專業知識培訓;學校與企業協作做好頂崗、轉崗和輪訓實習,特別注重學生實習考核及綜合評價。
3.著力加強“理實一體”或“工學一體化”教學培養模式
德國“雙元制”教育突出的是“校+企”,我們現在國情決定不可能完全依托企業進行實踐實訓,那么就應該根據學校專業實情,做好市場調研,結合企業需求確定專業培訓教學計劃,結合企業生產產品實際,參考企業新工藝、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設備制定出本專業、工種的教學模塊,可制定10~16個教學模塊,即每學期進行2~3個模塊的教學。
例如筆者所在學校在制定維修電工工種教學培養方案中,在校企合作專家指導委員會指導下,維修電工專業建設委員會通過調研企業生產實際,結合企業生產產品(機床、電梯等),將維修電工教學培養劃分為基本知識認知、電子電路安裝、照明電路路安裝、電氣控制電路安裝、PLC電路安裝、變頻電路安裝、綜合電路安裝、機床電氣故障維修等模塊。根據各模塊的要求建設好工作室和操作室。每個模塊再由專業系在專業建設委員會指導下,結合企業產品和需求討論制定出1~5個具體工作任務書或工作項目頁,然后按照每個具體任務認真完成執行教學,即任務一咨訊一計劃一決策一執行一驗收評價。那么我們將德國“雙元制”教育嫁接到技工教育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