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管江
[摘要]分層異步導學法是素質教育改革之后被提出的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或內容,讓每個學生在教學中有更多的收獲。“分層異步導學”更適合當今的地理課堂教學,符合新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課堂學習效果大大提高,實現了“當堂學習、當堂掌握”的目的。
[關鍵詞]地理;分層異步導學;遞進式達標
地理是一門關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在初中階段,學生對地理學科比較感興趣,所以,教學相對比較容易進行。但是,由于地理學科在中考所處的地位不高,只有二十分的比例,所以相對于語文、數學、英語學科來講,很多同學不夠重視地理學科,學生不可能在課下占用更多的時間學地理。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地理教學就必須把提高成績這一任務放在課堂:做到當堂學習,當堂掌握。顯然,實現當堂學習,當堂掌握,并非易事,除了學生重視不夠外,還有學生的智力因素、接受能力和有效應用于學習的時間相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嘗試進行了多種方式的教學改革,其中“分層異步導學”便是最有成效的實踐之一。
分層異步導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個層次,教師由教學改為導學,在實施導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提出層次化的要求,設置層次化的任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能力范圍內完成自己的學習目標。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而學生是有差異的,所以,教學也應有一定的差異。根據差異,學生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要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學生的差異,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分層教學是一種重視學生間的差異,強調教師的“教”一定要適應學生的“學”,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教師要在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上區別對待,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較好發展的課堂教學策略。
一、由教學變為導學
“教學”與“導學”到底有何區別,這是很多人不解的問題,我在地理教學中也接受了導學的思想,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現在我終于明白了他們之間雖一字之差,但含義卻有不同,而且實施效果也有很大區別。從詞義上來講,“教學”體現的是以教師為核心,占據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則是以被動學習為主。而“導學”則體現了教師的輔助地位,是指學生在自主學習時,教師要及時提供幫助和引導,強調學生占據課堂中心,教師則是從屬地位。教學常犯的問題是“一刀切”,不論教師面對什么樣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是統一教學,要求他們對課堂內容全部理解,而事實卻是正好相反。導學是教師來到學生中間,發現他們在學習中產生的問題,輔助他們解決疑難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學習,掌握知識。如此,就能實現“因材施教”。
例如,我在教學《地形和地勢》第一課時,傳統教學的方法是教師先依據中國地形圖講解中國地形類型和分布,然后學生記憶基本的知識點,再做課本中的練習。而我則是讓學生先看書、讀圖,從中找出重點知識,發現問題,依據導學案一對一地進行輔導,既解決了每位學生的疑難問題,又激勵了學生的上進心,再用一部分時間總結本課重點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填圖練習,使每位學生都掌握了基本的學習目標。
“導學”與“教學”相比,教學統一授課時間減少了,學生學習的時間更多了,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步,這正是我們要實現的教學效果。
二、由統一要求變為遞進式達標
關于在“分層教學”中提出分層設標的問題,其實我的看法與之略有不同:最基本的學習目標是統一的,如果劃分出層次,就會出現有很多學生只能達到學習目標的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就會被放棄的結果。這不是最理想的,我們教學的目標就是讓每一位學生都達到最基本的學習目標。
為了讓每一位學生實現最基本的學習目標,我的方法是不統一要求學習目標完成的時間,可以是當堂,也可以是幾節課。因為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水平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需要時間來消化理解,有的學生需要幾次嘗試才能掌握。我把它叫做“遞進式達標”。例如,我在教學《地球和地球儀》一課時,一節課下來,只有十幾個學生實現了自己的學習目標,在下一課時,我又拿出十分鐘時間,讓那些未達標的學生繼續學習,最后,還是剩幾個學生沒有實現學習目標,我把它放在課后,給學生三天時間,讓他們課下完成未達到的學習目標,三天后,所有的學生都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遞進式達標”有兩個好處,一個是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和層次性,讓學生盡最大努力,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進步,相對難度減輕了許多,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只要我們給予時間,就能實現學習目標;另一個就是實現了“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最終都實現的學習目標,這對于地理教學來說,是最好的效果。
三、由強調結果,變為強化過程
在地理課堂實施“分層異步導學”實現的另一個轉變就是由強調學習結果到學習過程的轉化。大家都知道,每一個學生都很注重學習結果,他們往往不注重學習過程,如果教師也如此,就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教師提問學生,學生就看書,照著書念,書中沒有的,就問同學,這說明他們沒有學習,只是應付教師的提問;作業照別人的抄,在手機中搜答案。當我們教師看到這些結果時,有時會很高興,但一考試,就全部暴露無遺。
在我的地理課堂中也出現了這種現象,解決的辦法就是強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課堂上我明確提出不論聽多少,都必須聽;無論學多少,都必須學,學生聽的過程和學的過程在我的監督下進行。所以,我的課堂不是命令學生必須學多少,掌握多少,而是必須聽講,必須認真自主學習。例如,在講《河流》一課時,課堂內容比較多,知識較難,我讓學生們自主學習,我不斷巡視、督促,二十分鐘后,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大約有十幾個學生基本掌握了學習目標。我又再加十分鐘,繼續監督學習過程,直到下一節課,才算基本完成了學習目標。從我的地理教學來看,注重過程收益很大,相對于強調結果來說,實現學生當堂掌握,注重過程是最佳的選擇。
四、由被動學習,到興趣導學
俗話說“興趣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對這節課有沒有興趣,愿不愿意學,關鍵看教師有沒有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而導課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必經環節。導入語的設計對創設情境起重要作用,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例如,在《天氣與氣候》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兩種導入過程:一是讓學生觀察當天的天氣狀況,利用學生的回答直接導入新課。這種方式比較節省時間,沒有什么懸念。二是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中的幾個利用天氣取得戰役勝利的故事來導入新課。這種方式雖然比較費時,但明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以至于在后來的整節課教學中,學生們都是興致勃勃,教學效果顯而易見。
“分層異步導學”是我多年從事地理教學的所得,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起來,改變了我多年的傳統教學習慣,在自己探索地理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收獲了比較成功的經驗。要想運用好“分層異步導學”還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首先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教師要經常了解和研究學生,既要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又要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如記憶、興趣、愛好、注意理解能力、知識的儲備和努力的程度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教師要處理好一般與個別、集體與個人的關系。教學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班集體教學上,同時應善于在集體教學中兼顧個別學生。
其次面向學生大多數,使學習的深度、進度是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所能接受的。教學必須從大多數學生出發,對學生的進度,既不能估計太低、降低要求、放慢速度、影響培養規格,又不能估計過高、內容過難、分量過多、進度過快,完不成教學任務。
第三注意個別差異,注意培養學生特長。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創造條件,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提出不同要求。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和性格特點,是影響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應針對不同特點提出不同要求。
實踐證明,“分層異步導學”較適合當今的地理課堂教學,也比較符合新的教學理念。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課堂學生學習效果大大提高,實現了“當堂學習、當堂掌握”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新娥.淺談“分層教學法”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研),2011,(6).
[2]莊國民.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分層異步教學法的運用[J].新課程導學,2016(36).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