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偉
[摘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不可以任何形式所替代的學習行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新課程標準,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和功能,合理利用課堂內外的時間,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通過閱讀,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閱讀,愛上閱讀,并且讀出情,讀出味。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方法培養;能力提升
傳統的教育理念,落后的教學思想,陳舊的教學方法,低效的教學手段,單一的評論方式,一直禁錮著我們教育改革的思想,制約著我們創新的理念,羈絆著我們前進的腳步。上世紀末,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公布,標志著我國中小學語文以 “轉變學習方式”為核心任務的課程改革正式啟動。新課程改革猶如春風,給基礎教育帶來了無限生機,課堂教學改革也是開展得如火如荼。學習形式變化多樣,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同桌討論、集體交流粉墨登場、間歇小唱……整個課堂變化多樣,異彩紛呈。有的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枝繁葉茂,可有的學校學生的語文素養沒有大幅提升,仍在原地徘徊,甚至出現了“激流勇退”的現象。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冷靜思考,對浮光掠影、花枝招展的課堂進行深刻的思考。究其原因,是閱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甚至被放縱被扼殺,導致學生的語文學習或是過于自主,目的不清,方向不明,不知所措;或是注意力被束縛在認知范疇內,情感通道被堵塞,心靈中難以產生認同和共鳴,結果使本應充滿情趣的閱讀課味同嚼蠟,寡情少趣。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沒有閱讀的語文教學將失去其本質意義。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和要求,強調多重對話是閱讀教學的本質,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師應多重視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因此,從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出發,本著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原則,緊緊圍繞語文課堂教學,結合課堂內外從三個方面開展閱讀活動,即以語文課本為主體開展課內閱讀,利用早讀午讀、語文課為載體進行;以閱讀資源為補充開展課外閱讀,利用讀書課和休息時間進行;以教師推薦名家名篇名作為參考,開展假期閱讀,進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閱讀范圍,提升閱讀能力。
一、課內閱讀為主
在新課程的指導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激發學生的興趣,重視課內閱讀指導,使學生真正成為閱讀和學習的主體。
課內閱讀主要利用早、午讀及語文課來進行。閱讀的內容主要是語文課本、閱讀資源、百家姓及課程標準中要求的經典古詩文等,每天均有一個閱讀班長布置當天的閱讀內容,組織閱讀活動,發現閱讀中的問題及時與教師溝通。我的具體做法是:一是依托閱讀資源加強與語文教學的聯系。為加強與語文學習的聯系,提升閱讀質量,進行課內閱讀時,將閱讀與《資源與評價》充分整合,并利用其中的“資源鏈接”“閱讀感悟”“七色光助學”來檢測與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與能力。二是有效利用課前一分鐘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早、午閱讀的同時,開展“課前一分鐘講故事”和“一分鐘誦讀古詩比賽”活動,使全體學生經典古詩文的背誦量均能達到課標的要求,能流利、有感情地講述一則故事或寓言。三是依托校本教材開展課內閱讀。緊密結合我校誦讀經典校本課程體系,每周開設一節經典誦讀校本課,充分利用課前時間開展“課前一吟”活動,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
二、課外閱讀為輔
為了全方位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的閱讀量,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課外閱讀模式,采取以課內為主、課外為輔的形式來進行,這主要是基于學生年齡及識字量等因素的影響。
課外閱讀活動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來進行:一是延續課內閱讀。將當天閱讀班長布置的內容及所學的課文講給家長聽,要求家長對孩子的閱讀情況進行簡單評價,這是以完成作業的形式來培養學生復習閱讀內容和鞏固語文知識的習慣。二是讀寫做相結合。課外閱讀作為每天必留的一項作業,為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促進學生養成放學后在家自覺讀書的習慣,我對學生的要求是每天完成書面作業后,自由讀書20—30分鐘;每周就自己最感興趣的文章或讀物寫兩篇簡單的心得筆記;定期制作簡單的讀書卡等活動。實踐證明,這項具有特色的常規性作業已積淀成為學生的一種良好習慣,學生在自覺完成閱讀任務的同時提升了語文綜合能力。三是圖書互換擴大閱讀量。學生每人每學期準備一本圖書,閱讀完之后與同桌互換、前后桌互換、小組內互換最后全班互換,通過這種互換的形式,學生一個學期能讀到40多本圖書,極大地豐富了閱讀內容,擴大了閱讀量。四是開展親子閱讀。親子共讀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培養閱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可以有效地與家長進行情感交流。最初我是開展“我與爸爸(媽媽)共讀一本書”的親子閱讀活動,旨在讓家長的參與下幫助孩子樹立閱讀的自信,培養閱讀習慣,活動主要是爸爸或媽媽讀、孩子聽,當情節最精彩的時候故意停下來,以激發孩子的讀書欲望,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獨立閱讀的習慣與能力。現在,孩子們不但能獨立閱讀,而且還能將精彩的部分講與爸爸(媽媽)一起分享。
三、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
閱讀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以課內為點、課外為面,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效銜接,搭建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的平臺,讓學生在閱讀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閱讀都成為豐富語言和精神的有效活動,真正讓學生感受濃郁的書香,讓課外閱讀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語文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有意安排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在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閱讀相關內容,在閱讀中再次儲備知識、內化吸收、提煉借鑒、延續探索、深層拓展,使學生模糊的認識走向清晰,淺顯的認識走向深刻,進而在課外閱讀中擴大視界,超越自我,享受新的閱讀體驗與快樂。
四、以演促讀,讀演聯動
課文表演作為一種特殊的閱讀方式,強調的是表演主體的自我感受,目的是提高表演者的閱讀質量、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學生研究如何表演的過程,也就是研究和深讀感悟課文的過程,是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體會情感并如何“形諸于外”的體驗過程。表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一種深讀課文、感受語言文字含義、提高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手段。加入表演的閱讀還具有綜合實踐性和交互開放性,學生通過表演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把書面語言內化為口頭語言、體態語言。在表演過程中,還可以融進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能,形成學科間的聯動整合。這種以演促讀、讀演聯動的閱讀活動,能更有效地調動學生自讀文章的興趣,培養學生感受美、評價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五、注重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是通過一組相關聯的閱讀材料,為學生開辟更為廣闊的語文實踐空間,提供更充分的實踐機會,營造出具有生長性的、開放的閱讀環境,讓學生感受閱讀的快樂,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主題閱讀可以使零碎的知識和活動得以整合,提高學生整合知識點的能力,學會將一系列意義相近、形式相似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形成自己獨有的學習方式。主題閱讀遵循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一認知規律,使小學語文教學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濃厚,參與面廣,學習效率高。在閱讀活動中,教師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閱讀訓練,引導學生從中掌握不同主題的閱讀技巧。我們使用的教材以“以專題組織教材內容,加強整合”為編寫思想,即各單元均有一個明確的閱讀主題,這就更有利于開展主題閱讀活動。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提煉出閱讀主題,在教學中加以滲透,并在課外閱讀中加以引導與延伸,使課外閱讀更好地成為課內閱讀的有力憑借、依托、擴展和補充。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和生命,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語文教師要不斷反思和探索,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讓閱讀潤澤語文課堂,讓語文教學因閱讀而精彩。
參考文獻:
[1]張麗.小學語文閱讀 教學漫談[J].讀寫算,2016,(21).
[2]劉如蘭.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J].教育界,2015,(15).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