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平
對于我國而言,水稻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播種面積最廣的農作物之一。中國同樣也是世界上主水稻生產大國,據相關數據表明我國的水稻面積約占全球的19.7%,水稻總產約占28%左右位于世界首位,與此同時其單產與世界水稻平均單產相比高出47%。由此可見,我國先進的稻作技術對世界水稻生產發揮著巨大作用,基于此文章將簡要分析水稻超高產栽培的相關途徑及重要技術。
1、簡析水稻超高產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
(1)水稻超高產的基本概念
雖然我國針對水稻超高產已進行很長時間的研究,可是在確定水稻超高產概念方面卻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能夠明確的是,在水稻產量方面超高產可以大幅度提高產量,要求水稻品種在有關生長條件類似的情況下,水稻產量要遠超過對照水稻。但是關于超高產水稻的實際產量指標,還需依據試驗田的自然生態環境與研究人員標準去確定。我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觀點是,雜交水稻的超高產應與水稻生育期相結合,超高產的日產要求應為每公頃100千克。除此之外,鄒應斌等人則認為水稻超高產的目標應是比地區高產田產量高出17%左右。
(2)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的重要性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可是由于人口基數大,便產生一個現象就是“人多地少”,而且糧食始終與社會穩定、國家發展以及民生方面息息相關,已上升為戰略性問題。經我國多年的糧食生產經驗證實,若想實現糧食增產可以有以下幾條途徑:分別是進一步增大耕地面積,以及有效提高科技水平以此增加單位面積的水稻產量。我國實際耕地面積大約為1.2億公頃左右,可是人均耕地面積卻不到0.009公頃,這一數據僅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9.8%。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大力調整農業結構以及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對于水稻生產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稻田面積下降、灌溉水資源匱乏、土地肥力低下且結構差、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水稻生產規模相對分散等,這些問題與現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水稻高產。基于此,稻作技術一定要進行必要的轉型升級,新型技術需要適應生產規模、種植制度等多方面,還應做到提高肥料、水資源的使用效率等。
2、水稻超高產栽培的關鍵技術分析
(1)精準選擇品質精良的水稻品種。依據相關研究與實踐證實,在選擇具備超高產潛能的水稻品種時,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首先,應選擇能保證保安全成熟、具有較長生育期長以及能隨季節進程自行優化的水稻品種;其次,在穗粒選擇上要選擇粒重較大、穗粒協調的水稻品種;最后,選擇植株高度適宜且株型相對緊湊、植株葉片不萎蔫、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水稻品種。
(2)做到培育壯秧精準化。根據相關實踐表明,雖然選擇了合適的超級稻品種,同時也確定了較為適宜的播期,可不能培育出壯秧也難以實現水稻的超高產。所以,關于超高產栽培其對于壯秧要求標準尤為嚴苛,在相關標準中兩個量化指標尤為重要。①水稻適齡指標,也就是說秧齡需要滿足生育過程和季節進程同步優化的需求。例如在揚州地區的麥茬條件下種植的兩優培九,在八月份下旬有抽穗利于水稻大苗實現超高產,還能進一步提升肥料肥效;②確保葉蘗能實現基本同伸,在水稻的4葉期其平均帶蘗數量能達到0.8個左右,在5葉期能實現1.6個,若是在秧苗的8葉或是9葉期最少能夠帶蘗5個。我們以兩優培九的7葉期為例,秧苗單株的帶蘗數量可以達到3個左右,穗大粒多能夠實現超高產,可要是單株只能帶1個蘗或是根本不帶蘗的無法實現高產。
(3)水稻定量栽植的精準化。對于超高產栽培技術而言,做到精確栽植需要遵循以下原則:提高個體秧苗分蘗程度以此形成足量大穗,提高協調群體與株型結構之間的關系,增強倒伏能力以及群體的庫容量。關于精確栽植其所包含的內容有很多方面的,最為重要的是應先依據超高產要求的穗數,對移栽的秧苗數量進行明確。
(4)水稻超高產施肥管理。應做到有機肥和無機肥結合施加,關于有機肥施加量應占據總氮量約25%,以為施加有機肥一方面能夠提升土地中的有機質含量,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其通透性,優化土壤結構促進水稻高產;要是長期單獨施加化肥,很容造成土壤板結對稻超高產造成影響。依據超高產實踐栽培證明,有機肥和無機肥之間各自占比應為有機肥30%、化肥70%,這樣可以使得土壤具有良好的養分供應體系。
(5)水稻超高產的水分管理。其相關操作如下所示:首先,移栽到有效分蘗這一時期,稻田面應維持在淺水層,不僅要做到控草而且需要讓土壤中氮元素以銨的狀態存在,因為水稻在分蘗期喜對氮元素十分敏感而且在促葉蘗同伸方面對氮元素有所需要;其次,要是群體的75%夠苗之后需要自然斷水;最后,從稻田擱田到土壤沉實后以及水稻成熟的前一周,每一次的灌水高度約為3厘米左右3,只有田水下降至20厘米且水勢在-15兆帕斯卡時再復水。這樣需要重復流程操作到水稻成熟前一周為止。采取定量灌溉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做到前期有助于有效分蘗對無效地進行控制,至于中后期則是達到全面增強群體質量的目的。具相關數據表明,這種科學定量的灌溉方式能夠比以往的灌溉方式節約28.57%的水量。
(6)水稻蟲害防治。病蟲害始終是水稻種植的根本性問題,在對水稻病蟲害進行治理時,應該確切找出導致病蟲害的原因,再選擇相應的舉措進行除蟲。例如,在稻田灌溉入水口安置濾網能夠有效過濾有害螺類,還需進行定期清理避免福壽螺在田間范圍繁殖。也可以在田間距離土地高1.4米左右的位置安裝殺蟲燈,每公頃安裝1—2臺即可。在安裝殺蟲燈之后能夠有效防控稻飛虱等害蟲。除此之外,還可以提高赤眼蜂防治鉆蛀性稻螟等常見害蟲,每公頃釋放15萬只左右的赤眼蜂,可以殺死60%以上的鉆蛀性稻螟卵。
雖然我國水稻超高產已經獲得一定成果,可是在水稻品種、生態自然以及成本投入等方面仍需做到協調創新。文章相信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勢必會更好的推進我國超高產栽培技術的發展。
(作者單位:572732海南省昌江縣海尾鎮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