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志海 劉大偉
我國的肉牛業經過畜牧業同仁、專家、養殖者多年的努力,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近幾年由于受人工、飼料成本上漲,草原禁牧(輪牧、休牧),生態環保等多種因素嚴重制約了肉牛產業發展。采用肉牛良種擴繁技術,改變以往的繁殖模式,提高基礎母牛的受胎率、繁殖率、犢牛成活率、縮短產犢間隔具有重要意義。
一、母牛品種的選擇
選擇適用于肉牛生產的世代間隔短、泌乳力高、母性行為強、育犢成績好、適應性強的多代次德系西門塔爾雜交改良乳肉兼用的大型自繁自育肉牛品種,需要引進時必需選擇證件齊全的正規廠家選購,采取必要的隔離檢疫措施,尤其是跨省引進母牛的必須隔離觀察45天以上,確認健康無病方可入群。
二、發情鑒定與人工授精
通過外部觀察法及結合直腸檢查法根據卵巢上卵泡發育程度確定輸精時間。母牛適時輸精時間一般是發情末期,其陰道流出粘液較濃,色黃白而絲不斷,直腸檢查濾泡突出于卵巢面,有液體波動感,就象快要成熟的葡萄,此時輸精最為適合。做好母牛外陰及輸精器械的消毒,選用優質的良種公牛細管冷凍精液38.5℃~40℃溫水快速解凍,采用直腸把握法在卵泡發育同側的子宮角進行深部輸精,并且輸精動作一定要做到“慢插、輕注、緩出”,防止精液倒流。
三、早期妊娠診斷
牛早期妊娠診斷對提高牛群繁殖率,減少空懷具有重要意義。母牛輸精后21天左右不發情,性情溫順,食飲增加,基本判定懷孕,但在2~3個月還要進行直腸檢查。直檢時,排卵一側卵巢有妊娠黃體,子宮角增大下沉,角間溝逐漸消失。在妊娠3個月后,在髂內動脈分支上可摸到波動明顯較粗的子宮動脈。有條件的養殖場(小區、戶)在牛輸精后24天找專業技術人員用B超診斷儀進行妊娠診斷,判斷母牛是否懷孕。
四、妊娠期母牛的飼養管理
保持圈舍、牛體干凈衛生,夏季做好防暑降溫,冬季注意保溫取暖,供給充足清潔飲水,保持干燥安靜的環境。懷孕母牛適當運動,飼喂青(黃)貯、微貯玉米秸、青干草等粗飼料時要與精粗飼料礦物質(鈣、磷、硒、鋅、碘、錳、銅等)維生素(維生素A、D、E等)飼料混合飼喂,注意飼料的多樣化,本著懷孕前期低營養水平、后期高營養水平(頭胎初產母牛尤為重要),不喂霉變、霜露、冰凍、有毒、動物源性飼料。臨產前2個月沒有極特殊情況不注射疫苗及對孕畜有不良影響的藥物。
五、產后母牛及新生犢牛管護
對新生犢牛提供溫暖的畜舍條件,盡快除去口鼻內粘液,頓性切斷臍帶用碘酊消毒,并及時讓犢牛吃上吃足初乳以獲得足夠的免疫球蛋白。母牛產后2小時內飲用紅糖麩皮鹽水湯(紅糖1千克,麩皮1.5千克,食鹽100克,溫水10千克)。如母牛產后12小時還不見胎衣排出,應找經驗豐富全科獸醫進行處理。母牛產后應提供優質蛋白的全價飼料和易消化吸收的青綠飼料,以滿足其產后恢復和泌乳需要,犢牛出生7日后開始訓練吃草料并誘導飲水,爭取在3~5個月斷奶,使母牛盡快進入下一個繁殖期。
六、肉牛的疾病預防
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疫、消毒、驅蟲制度。做好牛舍及周邊環境常規消毒、消毒藥交替使用,盡量選用高效、消毒譜廣、對環境污染小的氯制劑及碘制劑;消滅老鼠、蚊蠅;選用苯丙硫咪唑、伊維菌素等驅除牛體內外寄生蟲;做好口蹄疫、布氏桿菌、炭疽、巴氏桿菌等疫病的預防接種工作。
七、母牛繁殖障礙性疾病
對先天性生殖器官發育不全、衰老性卵巢萎縮、異性孿生母牛應堅決淘汰。對卵巢靜止、持久黃體、卵巢囊腫、胚胎早期流產等機能性繁殖障礙的母牛,采用GnRH、PG、FSH、hCG、PMSG等激素進行預防和治療。對布氏桿菌、結核菌、口蹄疫等傳染性繁殖性障礙疾病母牛一定要按照動物防疫法及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
八、其他繁殖新技術
除現在在全國各地基本普及的人工授精技術外,還有同期發情、超數排卵、誘發雙胎、胚胎移植、性別控制、冷凍胚胎等現代繁殖新技術,上述技術的應用普及將會最大限度發揮肉牛的繁殖潛力。
(作者單位:136400吉林省雙遼市畜牧工作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