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晨
摘要: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傳統的學習方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信息時代使學習方式逐漸向網絡學習轉移。以往的研究,常以學習焦慮為主,而忽視了對網絡學習焦慮。通過對近幾年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關于網絡學習焦慮的研究逐漸增多,已受到學者們的高度重視。希望通過分析網絡學習焦慮的理論演變路徑,概述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匯總網絡學習的相關量表,對未來的相關研究能提供幫助。
關鍵詞:網絡 焦慮 學習焦慮 學習量表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6-0136-02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們完全進入了全新的網絡信息化時代,在這信息化時代里每時每刻都會有大量的信息涌入人們的視野,信息的整合與處理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現代化的網絡信息時代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信息獲取途徑,成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信息的革命也將教育學習環境從傳統的課堂教學延伸到應用廣泛的互聯網下的教育學習模式。這種新模式的學習環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焦慮現象。希望對以往的研究理論以及相關量表的梳理總結,對未來網絡學習焦慮的研究提供幫助。
一、焦慮概述
焦慮的研究對個體身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19世紀初,存在主義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已對焦慮理論進行了描述,“該理論指出焦慮是人面臨自由選擇時所必然存在的心理體驗,焦慮的產生與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有關”。[1]而弗洛伊德(Freud)最早對其進行了具有代表性的闡述,他認為,焦慮是可以用“緊張、不安、憂慮、擔心”來描述的一種復雜的情緒情感體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情境暗示。[2]Dukel的研究認為,學習者的個人焦慮狀況將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結果的好壞。[3]而Brown的研究發現外界環境或事物易引起個體的焦慮情緒或狀態,這是一種間接性憂慮狀態,具有不確定性。[4]綜上所述,焦慮是個體在很難達到目標時,或是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產生的一種憂慮、緊張和恐懼的情感狀態。
二、學習焦慮概述
學習焦慮常被定義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恐懼、緊張、擔心、不安的情緒狀態,這種消極的情緒反應會引起學生對考試的緊張與不安、對課上提問的恐懼與回避等情況,常伴有失眠、厭食等軀體狀態。有研究者認為,學習焦慮是在教育學習過程中,因競爭壓力及怕受挫折而產生的擔憂與恐懼,還有可能是學生對特定學習結果而產生的情緒性預期判斷。[5]還有學者認為,學習焦慮顯示出學習者的人格特征,通常指學習者認為現實或預想的情景狀態將對其自尊心造成威脅,或對學習的情景產生憂慮的一種心理反應傾向,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6]綜上所述,可將學習焦慮總結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負向的學習結果產生的憂慮情緒反應,對學習生活具有消極的作用。
三、網絡學習焦慮概述
學習者的學習焦慮問題由來已久,而在網絡環境下,網絡學習焦慮問題尤為突出。網絡時代下的網絡學習焦慮被界定為,“在信息處理與加工過程中學習者因網絡學習環境中的各種非確定性及模糊因子的作用而引發自身恐慌不安的情緒狀態,屬于環境性焦慮”[7]。總結先前學者的觀點,可將網絡學習焦慮定義為學習者在網絡的大環境下在學習過程中,因信息過載、網絡學習中產生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以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而產生的不安的情緒反應,是一種特定環境條件下產生的焦慮現象。
四、網絡學習量表
網絡學習自我效能量表:測量學習者利用網絡資源能否有效的學習并得到提高和發展。以童金皓[8]的研究為理論基礎編制而成,并對原自我效能量表進行了改編。經信效度檢驗后,最后確定了兩個維度,分別是一般自我效能(5個題)和特殊自我效能(4個題),共計9個題。
網絡學習策略量表:以王迎[9]的研究理論為基礎編制而成,并對溫斯坦網絡學習策略量表進行了改編。經信效度檢驗后,最后確定了四個維度,分別是信息素養策略(6個題)、反思總結策略(4個題)、資源管理策略(4個題)及合作交流策略(5個題),共計19個題。
網絡學習動機量表:測量學習者在參與網絡學習的學習動力高低。該量表根據奧蘇貝爾的學習動機理論為基礎編制而成,經信效度檢驗后,最后確定了兩個維度,分別是內部學習動機(6個題)和外部學習動機(5個題),共計11個題。
網絡學習態度量表:測量學習者通過網絡學習的學習成效的認可程度。該量表以 Baron[10]的研究為理論基礎編制而成,經信效度檢驗后,最后確定了三個維度,分別是認知、行為、情感,其中認知和行為部分各4個題、情感部分5個題,總計13個題。
在這信息化時代當中,人們每天通過各種媒體渠道獲得大量的信息,通過網絡搜索信息時都會面臨著信息超載的困境,即學習者接受的信息超過其所能消化或負載的信息,這是因為每個人所能承擔的信息荷載量和信息處理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這種過載的信息量,將會對人們產生一種負擔,使人們產生對過載信息的不適感,并產生焦慮或緊張的癥狀,這種不適感也會導致對信息獲取和吸收能力的下降。這種網絡學習信息過載的焦慮現象的產生,將會影響網絡學習者的心理健康。
因此,通過對網絡學習焦慮相關研究成果的整理,可以看出在焦慮、學習焦慮以及網絡學習焦慮方面已經有很多的研究者開展了研究,并給出了定義,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也從不同的方向切入研究,豐富了該研究領域的概念界定及理論。通過對不同概念界定的比較分析,發現對焦慮和學習焦慮方面的研究較多,對網絡學習焦慮的研究相對少,也不夠深入全面。
參考文獻:
[1]克爾凱哥爾.恐懼的概念[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27.
[2]Freud,S..The Problem of Anxiety[M].NewYork:Nonon,1936:148.
[3]Dukel H B.The effect of personality on language achievement[J].J of Edu Psycho,1947(38):87-92.
[4]Brown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41-143.
[5]朱曉紅,孫煜明.不同學習焦慮水平學生的學業成敗歸因特點研究[J].社會心理研究,1996(4):40-44.
[6]廖民先.中學生學習焦慮心理及其調控[J].現代教育研究,1994,3(1):75-78.
[7]李運福,傅鋼善.大學生網絡學習焦慮影響因素研究——網絡學習者特征的逐步多元回歸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3(5):31-38+54.
[8]童金皓,邊玉芳.網絡學習中的自我效能感[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5(3):25-27.
[9]王迎,安玉潔,黃榮懷.遠程學習者特征模型的構建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6(1):47-53.
[10]Baron,R.A.,Byrnt,D.,Suls,J..Exploring Social Psychology.3thed[M].Boston:Allyn ndBacon,1988:79-8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