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毅
“稻漁共作”屬于農業產業化推廣項目,能夠滿足新農村建設的發展需求。其中稻田養殖的方式不斷增加,除了飼養魚之外,將蝦、蟹等也納入其中。就長安地區進行分析,其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該地區的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5.5℃,降水約600mm,濕度69.6%,無霜期216天,日照1377小時。雨量在7、8、9三個月比較豐富,適合農作物的生長。據調查顯示,該地區有良好的水稻種植經驗,并且水資源豐富,而蝦對水質要求不高,生命力強,該地區的自然條件優越,十分適合蝦的養殖。
一、稻漁共作的生態特征
對于稻漁共作生態系統進行分析,主要劃分為池塘生態系統與稻田生態系統。通常情況下,生產者會議浮游生物、水稻等為基礎,水稻作為系統中的核心內容,大概能夠占據超過50%的面積。消費者則是以河蝦、河蟹為主,分解者以水細菌為主,其基本職責就是要消耗消費者與生產者的殘留物,將其轉化為再生資源。
二、稻漁共作的安全優質高效生產技術
1、水稻方面
(1)稻田選擇
在選擇稻田的時候,一定要保證與污染源之間留出一定的距離,還要保證周圍的環境良好安靜,水質條件過硬,土壤肥沃。
(2)水稻品種選擇及播種
通常情況下,水稻品種應當盡量選擇在生育階段抗蟲害能力較強、莖稈粗壯的品種。合理播種才能夠提高水稻的自身質量,促進魚蝦的生長。
(3)配料的選擇及使用
對于在稻田中選擇的配料進行分析,不僅要盡可能使用有機肥料,還需要在插秧之前進行一次性的投放,保證肥力的充足性。在施農家肥的時候,一般選取一般3000kg/hm2,復合肥200kg/hm2。在稻田中投放魚蝦時候,可以適當地追加肥料,還要避免因稻田水體溶解對魚蝦產生的影響。在水稻返青的時候,可以追加大概70公斤的尿素,將稻田內的水分派出去,還要促進稻苗的快速吸收。
(4)水分管理
在進行魚蝦養殖的時候,應當將深度控制在10cm左右。通常情況下,在插秧之后的20天之內,要做好曬田工作,不能完成將稻田里的水放出去,而是保證水位下降到田地漏出來即可。在復水之后,隨著魚蝦的不斷生長,水稻生長需要的水分更多。因此,要在稻田內適當的放水,水深大概為20厘米。
(5)病蟲害防治
通過開展合理的稻田養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雜草生長,還能夠有效降低農藥的使用量。在放養魚蝦之后,可以采用人工除草的形式,適當的減少使用農作物。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選擇效率較高的農藥,通常都是使用Bt等生物農藥。在此過程中,一般使用農藥的劑量應當比常規的少5次,生產者要對農藥量進行控制,進而保證魚蝦健康生長。與此同時,將藥劑噴灑在水稻的頁面上,不能灑在水里,主要就是因為魚蝦普遍對農藥比較敏感。在噴灑農藥之后,應當降低藥物濃度。在防治病蟲害的基礎上,減少對魚蝦產生的影響。
(6)收獲
一般情況下,水稻都需要在九月份之后才能夠收割。在此過程中,要留大概為10cm的稻莞,收割后將稻草放入到田地中,進行灌水處理。對于灌水的水位應該不超過45cm,結合實際情況施肥,加快稻草的腐蝕效率,為魚蝦的養殖提供更多的天然飼料。
2、魚蝦方面
(1)養殖模式
每年的八月份,生產者都應當根據稻田的情況,投放大約為200kg/hm2的蝦,盡量選擇雌雄個體重量達到30g以上,并且體積較大的蝦,保證雌雄比例為2∶1。在此過程中,可以利用稻田冬眠的時期,繁衍大批的魚蝦,為明年的稻田養殖做好鋪墊。在次年的三月份,要根據稻田中實際的魚蝦量,給予補充性投放,大約200kg/hm2的魚蝦苗,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魚蝦充足。
(2)養殖溝開挖
在稻田兩側建設蝦溝,如果田塊的面積較大,就可以在中心部位建設田間溝,保證田間溝不超過總面積的20%。通過建設蝦溝的形式,對田埂進行加固處理,高度應當達到60厘米。
(3)防逃設施
以面積為75hm2的養蝦稻田為例,要想避免魚蝦逃跑,可以使用建設塑料薄膜,在進水口與出水口的位置安防網片。
(4)幼苗培育
在進行魚蝦投放的過程中,應當讓其食用稻田中的浮游生物,適當每天投放大約為2.5kg/hm2的飼料。在進行幼苗培育的過程中,如果水溫超過20℃,便可以讓蝦進行交配,孵化的時間一般為兩個月,每天都要進行飼料的投放。在幼苗生長的過程中適當的增加投放量。在蝦溝中適當的養殖馬來眼子菜等植物,提供更多的天然飼料。
(5)飼料投喂
由于在步入冬季之后,蝦會進入到洞穴中,等到水溫在此升高才會出來,在此時投放飼料。一般來說,大約半個月放一次水草,每天的投放量都要控制在22250kg/hm2。每個月進行施肥,用量不要超過1000kg/hm2。如果想要促進蝦苗快速生長,就可以每天進行飼料的投放。利用蝦養殖飼料為主,定期投放菜籽餅,根據稻田的面積設定投放量。
(6)田間管理
在進行田間管理的時候,要觀察稻田內魚蝦的活動與覓食情況,再決定是否要投放飼料。通過不斷加強蝦苗的管理,定期對蝦溝進行檢查,還要觀察水質的變化情況,避免出現污水進入到稻田中的問題,從根本上保證蝦苗正常生長。
(7)捕撈
通常情況下,都是在4月-9月進行稻田養蝦的捕撈,使用地籠捕撈的形式,提前在稻田中放置誘餌,在早晨收蝦。
綜上,“稻漁共作”屬于一種復合型的生產方式,不僅能夠促進生態農業與傳統精耕的結合,還能保證魚蝦與水稻共同生長,結合實際情況與種植需求,采取合理的種植方式,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生態鏈式農業循環經濟建設項目的順利開展。
(作者單位:710100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水產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