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要: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高校開展思政工作的實際意義,同時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與建議,多措并舉,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突出問題 多措并舉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6-0184-02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實效性,更能夠吸引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認識水平與觀念,是我們所面臨的難題。
一、高校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遠意義
1.國家發展的有力保障
千秋大業,教育為先[1.2]。我們要從多角度、全方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在日常交談中向學生傳達最新的國家政策,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將理論內容表達出來,使基本原理得到實踐、增強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2.有利于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3]
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人才的發展離不開全面教育。高校在人才培養中通過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熏陶,增強文化自信,有利于學生確立人生坐標,擔負時代使命,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二、當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育存在的弊端
1. 缺乏專業的指導老師
很多高校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分配給輔導員,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的領頭雁,既是學生學業的導師,又是學生生活的朋友,但很多輔導員主修課程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宣傳教育過程中缺乏系統的專業指導,不能與學生產生共鳴。
2.缺乏系統化、持續化學習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全面、真實地看待學生的發展,思政教育就要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來進行,一成不變、死板的教育會使我們的思政教育脫離實際,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學生在不同的時期,其思想會受到各種影響,我們需要因材施教,進行系統化、持續化學習。
3.流于形式,脫離實際
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只注重結果,而忽略了過程,過分強調思想理論而輕視學生在實際中的應用。學生會覺得假大空,久而久之,產生疑惑,滯留在空泛的思想領域里。
三、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主渠道育人、環境育人、實踐育人和資助育人、重點育人等工程,構建起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實現 “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在全校樹立實行“教風帶學風”“師風好才能學風正”的意識,加強教師課堂規范的要求與監督;貫徹落實職業道德規范和學術道德規范,重申師德失范行為和學術不端行為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大力宣傳在科研、學術、教學上取的重大突破、為校爭光教師的先進事跡,營造“人人爭當模范教師”的氛圍。教育和引導廣大教師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教書育人全過程。
2.加強思政教育隊伍建設
重視思政教育隊伍的完善與壯大,培育工作業務能力強、思想教育優的綜合性人才。創新工作方法,使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思想教育同步,挑選能力優秀的學生干部隊伍,配合思政工作的展開;同時,重點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充分發揮黨員、團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先進性和模范性作用,帶動大多數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為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夯實基礎。
3.精心組織活動,提高思想引領的感染力
在教書育人的全過程中,開展五大類精品活動:“不忘初心跟黨走”“學習知青精神,爭做有為青年”“我最喜愛的習總書記的一句話”等思想宣傳活動;“將雷鋒精神進行到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師風化雨·桃李芳菲”“施之以愛,報之以恩”等主題教育活動;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科技學術節、模擬招聘會等專業實踐活動;迎新晚會、辯論賽、主持人大賽、歌手大賽、陽光體育運動會、宿舍文化節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體活動;志愿服務、感謝師恩、“心懷感恩,情系勤工”等回報社會活動。精品活動,提升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了集體觀念,為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奠定了基礎。
4.搶抓網絡陣地,探索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學習新技術,占領網上輿論陣地,開展必要的意識形態斗爭;同時統籌網絡新陣地、新平臺,努力形成網上網下相互呼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精心打造學院官微、各級學生團體微信公眾號等 “校媒群”,引導培育學生組織、優秀教師和學生骨干的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針對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大量“碎片化”時間,利用網絡實時傳播、無縫銜接的特點,大力推進“互聯網+思想學習”建設;通過主流文化的網絡包裝宣傳、主題活動的線上直播拍攝微視頻、占領學生的手機端,影響其“朋友圈”,傳播主流價值觀。主動設置一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議題,吸引學生參與話語交流,讓主流聲音占領輿論場,推動網絡從引發校園不穩定的源頭轉變成弘揚社會正氣、通達師生民意的重要陣地,努力構建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入學前到畢業后,立體化、跨時空、零距離的網絡思政教育模式。
5.抓住關鍵,實施新生教育工程
適應性教育、專業思想教育、校史校情教育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其中適應性教育重點進行環境熟悉、學習方法、安全防范、心理健康、校級校規等教育。
6.培養重點,實施模范帶動工程
重點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充分發揮黨員、團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先進性和模范性作用。開展“合格黨支部建設”“黨員聯系宿舍、班級”等主題黨日團日活動;選派優秀學生參加入黨積極分子培訓,舉辦“學習經驗交流會”“評比大賽”等,在學院櫥窗、宣傳欄宣傳國家級、校級各類獎學金、優秀畢業生、考研學子、優秀班團干部等學生事跡,點燃學生學習熱情,助力“比、學、趕、幫、超”健康學習觀念的形成,為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夯實基礎。
7.抓好輿論宣傳和意識形態工作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利用QQ群、微信、微博和學院網站等平臺,發布信息、宣傳政策、傳播知識、統一思想、營造氛圍和傳遞正能量。舉辦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講壇”,選派學生參加“青年馬克思主義培訓班”,上好形勢與政策課,組織專題報告、座談討論等正面教育形式,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
四、結語
發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緊迫性,這關系到我國高等人才的培養,更是增強民族認同感的有效途徑。高校思政教育必須時刻保持謹慎態度,結合當下社會發展實際,不斷調整方式方法,不斷前進。我們要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強化“責任、全局、協作和創新” 四種意識,抓重點、破難點、創亮點,做到認識、措施、落實三到位,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兩個發展,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見 [Z].2004(8).
[2]邵紅.新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延邊大學,2006.
[3]榮建平.新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學理論,2011(2).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