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莉莉
農業環境保護是指對影響農業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總體,包括農業用地、農業用水、大氣和生物等進行保護和發展。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經濟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特別是農業生產面臨著科學發展、產量增加、效益提高的關鍵時期。過去由于農業技術水平低、資源消耗量大、生態基礎薄弱,造成農業污染嚴重,曾經給農業生產造成很大的損失,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教訓。由此,加強農業環保、發展可持續農業就成為新的歷史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1、愛輝區發展可持續農業的基本情況
愛輝區地處小興安嶺的南麓,位于黑龍江省東部,是黑龍江省重要的產糧縣區之一。全區擁有土地面積14,44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86,812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4.76%,人均耕地面積23畝,種植的主要作物有小麥、大豆、玉米及經濟作物。常年農業總產量14萬噸,農業產出低,制約著愛輝區農業的發展,只有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和加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大幅度提高農業產量、增加效益,對全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2、愛輝區加強農業環境保護,發展可持續農業面臨的困難問題
(1)農藥污染嚴重
通過全國第一次農業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全區91%的地塊田間管理均采用了化學滅草和藥劑殺蟲的方法,大部分的蔬菜都采用了保護地栽培,據統計全區農藥應用面積達到120萬畝,每年用農藥180噸,農膜應用面積1,800畝,占蔬菜種植面積的82.3%,農藥和農膜使用面積和使用量的增加,增強了病蟲害和雜草的抗藥性,由于抗藥性的出現,農民就要不斷地增加藥量,甚至反復施藥,加劇了對環境的污染。例如長殘效農藥氯嘧磺隆、咪唑乙煙酸、異惡草松等這些農藥使用后殘留時間長,毒副作用大,最長的達36個月,對下茬作物的生產造成嚴重影響,有的減產甚至絕產。
(2)農業資源不合理開發現象比較普遍
農業自然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包括農林牧副漁的大農業生產中,或者在實施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科技含量不高,造成資源浪費,生態破壞以及環境的污染,這就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例如愛輝區八十年代以前環保措施不健全,造成罕達氣等部分山區鄉鎮占用耕地開設采金、采煤礦點、不合理開荒擴種等一系列的亂開采現象,對農業環境保護造成嚴重影響,導致滿山、滿溝沙石橫臥,土壤植被大面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間小氣候失調,農業環境遭到破壞,糧食生產面積減少和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可持續農業發展受到嚴重阻障。
(3)農業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據推算,目前我區每年排放大量的工業廢水和黑河口岸城市俄羅斯每年也往界江中排放廢水等污染物,這些廢水基本未經處理直接排人江河湖泡,使農業環境受到污染,而農村濫用化肥、農藥和鄉鎮企業大量排放“三廢”,更是當前農業環境的主要污染源。據外市縣進行的農業環境調查、取樣和分析,排放工業廢水和廢渣的農業土壤普遍受到重金屬污染,生活垃圾和生活用水亂扔亂倒、廢棄地膜、塑料白色污染等現象日趨嚴重,也是使農業環境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
3、愛輝區加強農業環境保護,發展可持續農業的途徑
由于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備基礎,我國的環保方針是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因此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工作措施的落實。
(1)強化農業環境保護措施,對污染源進行限期治理
農業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綜合運用現有的法律、法規等各項措施加強管理,對污染嚴重的中小企業限期治理,對有機磷等劇毒農藥停止使用,對長殘效農藥低用量使用,對城市垃圾、廢棄塑料等白色污染進行集中處理和加工利用。
(2)因地制宜地推廣生態農業生產模式,為發展良性循環的環保型農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生態農業是充分利用自然界的水、氣、微生物等自然因素合理發展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農業,通過開展大規模的生態農業優化模式,研究與試驗示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實踐證明生態農業能做到“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無廢棄物、無污染,資源多次利用,產值不斷上升,因而是一種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但現階段生態農業的推廣和普及在我區還很不夠,農業發展中生態科技含量甚低。在今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要根據我區的地形、氣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環境的特點研究制定出與農業生產發展相適應的具有農業環保特點的生態農業,特別是發展以沼氣池為中心的集農村能源和農業生物肥生產為主的普遍適用的生態農業優化模式。
(3)按著農業環境保護的要求,對農業內部結構、生產布局進行優化調整,從而合理開發農業自然資源
發展可持續農業,最終要落實在農業生產的發展上,因此必須注重加強農業結構調整、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布局,在大農業的結構調整中合理發展生態效益好的畜禽業和水產養殖業,適當減少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嚴重的重工業性質的鄉鎮企業;在種植業結構的調整中,重點發展對土壤植被和農業環保有利的飼料飼草,通過發展畜禽業和水產養殖業有效地增加農家糞肥的施用量,改善土壤和地面的水、氣、熱等環境條件,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生成,為農業生物的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國內外大量生態工程表明,生態農業是由轉化太陽能的“生產者”、畜禽類“消費者”和微生物類“分解者”組成的,整個生產過程是變廢為寶的閉路循環。搞“種養加”相結合,推進農業產業化,應當運用生態學原理構筑生態工程,這是農業產業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綜上所述,“農業環境保護”的對象是對農業生物的保護,即對農業生物的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總體的保護。而發展可持續農業生產,增加農產品產量也離不開農業土壤和農業生物,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依賴、辨證統一的。只有加強農業環境保護,營造良好的農業生物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才能更好地促進可持續農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164300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