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波
摘要:課堂改革之下,要求教師開放課堂內容,對學生有更多的包容性,讓學生占據課堂的主體地位。當然這樣的課堂改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對于中職老師來說,貿然將教學主導權交給學生不僅不能起到預想的教學作用,相反還會助長學生消極學習的作風,不利于正常教學工作的展開。因此,如何逐步引導學生討論思考,使其成為課堂的主導,成了中職數學老師應該思索和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中職數學;教學方式方法;問題化
數學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門很抽象且晦澀的學科。很多學生提及數學都能輕易說出自己對數學的一百個不喜歡,原因就是數學很難深人學習,這一點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更是如此。本文將從筆者平時的教學經驗出發,對如何實現中職數學的教學內容問題化做出探究,旨在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1]。
一、數學內容問題化含義及意義
數學教學內容問題化,是一種針對中職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所做出的一種新的教學嘗試,同時也符合新課改的下的對新型課堂的要求。教學內容問題化,要求老師摒棄過去那種在臺上演獨角戲,一節課40分鐘全程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新課標要求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但中職數學教學的特殊性決定了完全開放的教學模式根本不可能開展來,因此我建議使用這種問題化的教學方法。即老師有意識地將自己教學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拋給學生,給學生留足自主思考和學習的時間。但是這種自主方式又不是完全自由的,老師應該對問題有所把控,要知道什么樣的教學問題是有價值的。盲目給學生過難的問題,會嚴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課堂活躍氣氛的培養。但是若是提出的問題太過簡單,又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同時對優秀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個中的尺度,需要老師根據自己班里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自主調控。[2]
二、實現數學內容問題化的策略
(一)運用多媒體,倡導自主思考
信息時代下很多行業的生產方式都有了一定的改變,都在朝著信息化的方式發展。教育方面自然也是如此,作為老師應該緊跟時代潮流,學會熟練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不等式這一個章節的時候,我就會在多媒體上放映出如何進行不等式的學習,即學習不等式的策略和步驟,當然會是以漸進或表格的方式進行演映。然后我會按照班級人數分出幾個小組,讓他們按照這個步驟進行半堂課的自學,當然如果對學生有足夠信心的話也可以把這個自學過程當做作業安排下去。經過一定時間有目的有方法的學習之后,學生應該大致上對不等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但是此時也會有著不少的問題。所以接下來是我設置的學生提問環節,這里我將老師提問換成了學生提出他們在自學后產生的問題,這樣可以針對性教學,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是以講授不等式為例,在這堂課教學之前學生在自學一段時間后提出了問題:“帶絕對值的不等式應該怎么求解呢”,可見學生是真的有研究過。我讓他們將書本翻到了后面,為他們介紹了一下絕對值不等式的兩個定理。同學們對此都有了印象,在后面對這部分知識進行講解時明顯方便了很多。
(二)疑難問題分步引導
對于一些很難的問題,老師過去采用的方法是在黑板上板書,寫一步講一步,有時候學生沒有理解上一步是怎么做的,老師就講到了下一步。這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挫傷,會嚴重影響到班級內同學的學習進度。
這里我采用的方式是將疑難問題拆開來,比如一個大題,它的第一步可能是求導,然后畫圖,然后再根據圖形列出式子等。前幾步學生應該都是能夠獨立完成的,這時我會讓向同學們提問,安排學生來進行解答。然后到了后面我會一步步地問,下面的解題步驟我們應該運用到什么知識。一般來說學生對這個是有自己的認知的,接下來就是按部就班地解答。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在以后面對特別難的問題時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因為我們知道答題是按步驟給分的,這樣也可以保證得分率。例如“求曲線y=x?過點P(3,5)的切線”一題,顯然點p不在曲線上,因此第一步要設出切點Ao。接下來我會引導學生求導易得出切線的斜率,再利用斜率的定義式將切點和p點代人可得到關于x和y的一個式子。做到這一步同學們應該都會下面的方法了。將得出的式子與曲線方程聯立,即可得出兩個切點。求出斜率,再按照直線方程的一般式即可寫出曲線過點p的兩條切線。這就是分步引導的方法,老師講每一道例題之后應該讓同學們自己反思,做出一個簡要的大綱來。
結語:中職數學的教育急需一場改革,學生們迫于以后工作的壓力對于數學的學習積極性并不是那么高。加之數學又是一個門晦澀抽象的學科,我們作為中職數學老師,不應該將教學主題放在知識和內容的講解上,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己思考的能力。或許這些艱深的數學知識并不能給他們以后起到什么幫助,但是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培養的邏輯思維能力一定會對他們日后的生活和學習都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束曉霞.關于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文化的探究與應用D].現代職業教育,2017,78(36):235-235.
[2]王杰平、中職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No.636(16):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