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海靜 武雅嬌
摘 要:《旅游政策與法規》是旅游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導游資格證書的必考科目,是一門思辨性、理論性很強的課程。有計劃的案例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知識的內化和應用。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旅游政策;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是國內外知名學校廣泛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以案例為教學媒介的一種教學方法。《旅游政策與法規》是旅游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理論性、思辨性、實踐性都很強的科目,內容相對晦澀難懂,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將案例引入課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共同運用法律知識進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旅游政策與法規》教學中現存問題
(一)學生缺乏興趣
《旅游政策與法規》的課程特點決定了本課程理論內容較多,思辨性應用性較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感枯燥,缺乏學習積極性。這從某種角度來講是教學遠離生活所致,缺乏真實情境的創設,學生單純的記背法規法條,忽視法規法條能具體解決的問題,在應付完考試后隨即拋之腦后,失去了本課程培養專業基礎素養的意義。
(二)學生法律知識缺乏
學生法律知識的缺乏導致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解釋基礎的法律概念和術語,在學習《旅游政策與法規》之前,學生的法律知識基本為零基礎,如何深入淺出的把理論性很強的法律知識傳達給學生,對教師來講是一個挑戰。
(三)教學方法單一
《旅游政策與法規》課程知識點多,內容繁雜,主要的授課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雖然盡可能輔以多媒體手段創新課程,但仍然難以滿足大學生求新、求異的學習心理。同時,旅游業是一門實操性很強的行業,法律問題產生于實踐,學生缺乏實踐經驗,缺乏真實情境的體驗,學生對于矛盾的產生非常陌生,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二、案例教學法與《旅游政策與法規》的契合性
(一)旅游案例豐富多樣
旅游是一項綜合性活動,涉及到食住行游購娛等方方面面,涉及到眾多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如《旅游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權責任法》《食品安全法》《旅行社條例》等等,所以現實案例眾多,素材豐富,構成了本課程的案例教學的基礎。教師以真實案例作為教學素材,通過創設情境將學生迅速帶入,通過模擬角色,體會情感,獨立思考,交流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應用法律知識,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二)案例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可以彌補學生無法親力實踐的缺憾,幫助學生受到鍛煉,感受一線服務會遇到的矛盾、糾紛,傳統的講授法無法達到這種效果。案例教學法能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如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這些能力對于從事旅游行業的學生來講至關重要。
三、案例教學法在《旅游政策與法規》中的應用
2012年,教育部發文要求各高校深化實踐教學方法改革,重點推行案例教學法,項目驅動法,問題導向法等,通過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來提升課堂質量,提高學生積極性與參與度。案例作為一種研究工具,已經廣泛存在于社會科學及技術調研中,最早誕生于哈佛大學,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進。案例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提供真實的環境與素材,幫助學生們更好的進行思考、分析與理解,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
(一)建立并更新案例庫
教師團隊根據教學任務組織教學案例的查找與編寫,案例的選擇要典型,語言通俗,內容簡潔,具有代表性和真實性,并對照教學目標進行“對號入座”。國家旅游局自2016年開始通報旅游不文明行為,推出旅游“紅黑榜”,教師可結合社會熱點前沿問題完善案例庫,不斷為案例庫輸入“時鮮”案例。同時可以邀請業內人員如校企合作的旅行社經理進行案例的編纂,將他們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典型問題記錄成案。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法律制度是在不斷更新變化的,案例庫也需要隨時保持動態更新,老舊的知識,過時的案例可以按照時間順序重組再用,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我國法律法規發展的背景與演變過程。
(二)案例教學環節
課前預習環節,根據教學目標,運用導入式引入案例,拋出問題和矛盾,讓學生置于情境之中,啟發學生思維,引起注意和思考。如在《旅游者權利》一節,可用“云南導游”案例進行開場,讓學生思考并討論案例中的導游會否侵犯了旅游者權利,侵犯了何種權利,并繼續拓展交流自己是否曾經被導游侵犯過權利。
課中主要運用貫穿式和啟發式的案例分析方式。貫穿式需要用一個案例或者一系列案例將所有知識點串聯起來,法理與案例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學生創設極強的情境。如在《旅游者權利》這一節,教師可塑造一個所有權利都被侵犯的受害者形象,同學們在討論交流過程中就掌握了本節所有知識點。啟發式的應用必須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上,教師拋出具有爭議的案例,引導同學們進行頭腦風暴,甚至可以開展課堂辯論。教師鼓勵每個學生大膽表達看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教師發揮好組織引導工作,確保討論內容緊密圍繞待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觀點的碰撞中提升思維活躍度。
課后預留案例分析作業,以小組的形式協同作業,形成觀點進行匯報,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三)教師總結與點評
案例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同學理解并應用旅游法律知識,對于學生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優缺點要及時總結,對于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及時調整與點撥,保證討論的深度與廣度。教師要善用鼓勵,用積極的語言增加學生自信。
(四)評價方法多元化
打破老師評價的唯一標準,進行多元化評價。利用超星平臺創建多元化評價方式,如小組互評,成員投票,全班投票,活動參與次數打分等方式,全方位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盡可能給予每位同學客觀公正的評價。
四、案例教學法在運用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式
(一)教師、學生定位認知不夠
案例教學法倡導“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在實踐中,教師仍難放棄“教師為主”的思想,雖然采取了案例教學法,但僅局限于案例講解與分析,根本上還是采用單向輸出的講授法。學生習慣了老師講,安靜聽的授課模式,面對新的授課方式顯得不知所措,冷場問題時有發生。
由此,需要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把控課堂的能力。促進思維轉變,充分認識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作用,逐步放手,將課堂交與學生,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及時給予學生認可與鼓勵,幫助學生改變單項輸入的學習模式,從“聽眾”向“主導”逐步轉變。
(二)案例分析存在“摸魚”現象
課堂中的案例分析,通常會以小組合作形式展開,如果小組分工不明確,很容易造成“摸魚”現象的發生。以課堂實踐經驗來看,小組長基本承擔了本組的大部分任務,但組內成員能夠享受相同的得分,這就違背了公平原則和案例分析法的初衷。為了減少這一不良現象的發生,教師可采用隨機指派匯報人的方式,并隨時對匯報內容進行提問,要求匯報人進行回答。要求小組長明確匯報組內分工,教師進行不定期抽查,被抽到的同學要分享自己的準備過程與準備內容。加強誠信教育,讓大家認識到分工與合作的意義,必須承擔組內任務。
五、總結
案例教學法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實踐證明,在《旅游政策與法規》課堂中采取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教學質量,并受到學生的歡迎。在教學中,教師應做到擺正位置,建立豐富的案例庫,課堂精心運用案例,總結點評案例,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充分認可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學習內在驅動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 孔發弟,萬民.有效實施課堂案例教學的思考[J]. 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3):22-25
[2] 錢瑩.案例分析法在高職管理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1):43-46
[3] 陳敬芝.旅游管理專業政策法規教學的開展及案例教學法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9,(01):218
作者簡介:1.岳海靜(1991-05-20),女,漢族,山東青州人,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國際郵輪乘務管理(領隊方向)專業,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旅游教育,旅游市場營銷。
2. 武雅嬌(1989-09-20),女,漢族,山西晉中人,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國際郵輪乘務管理(領隊方向)專業,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海島旅游,旅游教育,文化旅游等。
基金項目: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文旅融合視域下地方文化融入專業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以旅游類專業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