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健
摘要:本文針對語文課堂學習中學生不動腦筋的通病,從三個方面提出語文老師如何激發學生思考興趣的問題,對于語文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營造氛圍;比較法;契機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可能認為語文學習無需像理科那樣動腦筋費思考,只需做點積累、聽聽寫寫就可以拿到考試高分。基于這種思維慣性,不少同學對待語文學習的心態比較輕視,比較隨意,舍不得動腦筋花大力氣。于是乎,語文課上,學生像遇到特赦一樣松懈下來,潛意識中把語文課等同為休閑課、故事課或者娛樂課。教師在上面青筋暴突地口若懸河,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神游太虛。客觀地講,語文學習的思維含量相較于其他學科,只有多不會少。一個語文學習好的同學,往往是肯動腦筋的,他清楚了解語文學科的屬性,了解一篇文章各個要素的和諧相處、通力合作,從而合力打造出動人的藝術魅力。他思考的廣度足可覆蓋語文的各個要素,他思考的深度足可伸展到文章的主題和思想這樣比較高大上的問題。這些善于在語文學習中思考的同學,語文學習就會比較輕松、順利,就能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語文成績自不待說。因此,對語文老師而言,激發學生語文學習思考的興趣成為了語文學習的關鍵所在。
一、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要營造氛圍
一堂語文課的呈現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呈現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語文課的體系性可能不如有些科目那樣環環相扣,一以貫之。如果教師不精心設計課堂結構,那么課堂節奏就會渙散,學生上課的時候容易跟著感覺走,思維隨時可能斷裂,注意力容易開小,差。緊湊有序的課堂結構需要語文老師營造一個能抓住學生注意點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步步入境,從而讓課堂充滿思辨色彩,產生思維的碰撞,散發理性的光澤。語文老師要善于借助多媒體,精心設計導語,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創設出與課文內容協調一致的情境氛圍。氛圍的營造能使學生迅速了解教師的教學目的,感知課堂的重點,觸摸一篇文章的靈魂。學生心里對課文有底了,學習起來便于抓住眉目。比如,上《周總理,你在哪里》這首詩,有老師胸戴白花,衣著素簡,語調沉重,營造出一種肅穆莊嚴的氛圍,對于學生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魅力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上《琵琶行》時,有老師著古典旗袍,播放古典名曲,導語設計蒼涼悠遠,“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便于得到彰顯。上《故都的秋》這篇寫景抒情的散文,有老師用大量的圖片渲染出秋的燦爛、秋的斑駁,秋的悲涼。以上都是一些頗具匠心的設計,這些氛圍的營造,能快速讓學生融入課堂,能觸發他們的思維點。學生的思維只有和老師的思維走在同一條路上,一堂課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要善用比較法
比較的目的是發現,是總結出事物之間的異同。比較能夠訓練出思維的縝密和敏銳。一個詞比另一個詞更加準確生動,一個句子比另一個句子更加形象靈動,一篇文章的開頭比另一篇文章的開頭更加新穎搶眼,一篇文章的結構比另一篇文章的結構更加引人入勝。一種人稱的敘述比另一種人稱的敘述更加感覺真切。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當老師把這些問題適時地拋給學生并引導學生思考,課堂上就等于丟進了一塊石子,思維的漣漪開始蕩漾。學生自然會結合自身的經驗來思考這些問題。余華在談到《活著》的創作時說,他首先采用的是第三人稱寫法,總感覺不順手不順心,別別扭扭的。后來采用第一人稱寫的時候,感覺一下子豁然開朗,如魚得水了,美妙的故事從此一瀉千里。學生中讀過《活著》的不在少數,老師可以借機把問題拋出來給學生,進而探討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各自的利與弊。一個學生在談到她讀了龍應臺的一篇散文的開頭時說,如果要她來寫,她會寫成什么樣子,她問自己為什么我寫不出她那樣的效果,是生活經歷的深與淺?是對生活觀察的細與粗?還是對藝術多樣性的理解不足?這種結合自身情況的比較閱讀已經明確地指向學生語文學習的根本癥結所在,多做這樣的比較,學生就會養成思考的習慣,效果一定立竿見影。
三、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要找準契機
語文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問題的設置非常重要,提問的順序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要找準契機,刺激學生的思維。抽象的問題,太難的問題,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是課堂提問的大忌。一個好的問題應該貼合學生的自身實際情況,貼合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層次,一個超出學生理解邊界的問題,學生會立即喪失思考的興趣,讓課堂陷人沉默。比如,在分析一首詩歌的時候,老師提問:談談這首詩歌的結構特點。這樣的問題因為太大而被學生視為無效問題,老師應該帶領學生分析詩歌每一聯的內容,理清上下聯的關系,再從宏觀上把握,那么詩歌的結構特點就一目了然了。同樣,假如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樣是一個大而不當的問題。老師應該把問題細化,然后依序提出,和學生共同探討。先帶領學生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知人論世;然后引導學生抓住詩歌的意象;進而理解詩歌的意境。因為一切景語皆情語。用這樣的方式和順序提問,按照這樣的邏輯引導學生,學生自然愿意跟著老師走,也愿意付出思考。因為這樣的思考能夠看見效果。一門學科教學的成功與否,一堂課上得是否有效率,關鍵在于學生參與的深度和廣度。學生把思考帶進課堂,思維跟著老師走,課堂就有收獲。語文課堂上的思路分析,情感分析,主題分析等等都是綜合性比較大的問題,只有遵照語文學科的性質,科學設問和提問,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讓學生真正了解所學內容的本質屬性,學生才能學好語文,才能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導讀的藝術》(錢夢龍著).
[2]《語文教學解釋學》(曹明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