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冬艷
摘 ?要:初中語文核心素養教學對學生而言十分重要,教師需要探究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文章主要圍繞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提升教學展開探究,主要介紹了重視課文朗讀,感受文字聲韻;重視辯論活動,增強語言邏輯;重視寫作訓練,提升落實效果等幾種不同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途徑探究
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當今時代,對學生的教育重點轉移到核心素養培養方面,對學生在教育中得到的能力培養有了更進一步及更加細化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學在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屬于承上啟下階段,正適合進行語文的深入學習。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需要培養運用語言表達自身思想的能力,能夠使用語言將自己的看法態度等進行順暢表達,體現為學生的語言建構與素養運用。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以下手段對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能力進行培養。
一、重視課文朗讀,感受文字聲韻
學生提升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的前提是對語言文字的魅力進行感知與認同。學生感受到文字與語言的美感,才能夠從內心生發出提升自身運用文字水平的動機。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課文朗讀,帶領學生在出聲朗讀中感受文字聲韻,使學生感受到文字聲韻的美感。學生不出聲閱讀中文字韻律美感感受不充分,在朗讀過程中對文字的聲調變化進行直接感受,在腦海中想象文字構建的場景,增加審美感受。
教師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閱讀,使學生感知到文字精心排列組合產生的美感。詩人杜甫在《望岳》中描寫了登覽泰山后的壯闊景象,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贊嘆以及詩人流露出的豪邁之情。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正確的節奏,還要掌握聲音的高低轉換及聲音的短促綿長技巧的合理使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中,學生需要在“會當”“一覽”后有明顯停頓,并將“凌絕頂”“眾山小”的朗讀聲音拉高,在這種朗讀中體會詩人心情,體會每一個普通字眼結合在一起組合產生的魅力。學生在感受文字聲韻過程中增進對文字的了解,促使學生產生提升自身語言使用能力的積極要求。
二、重視辯論活動,增強語言邏輯
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總會設置一定的教學活動,豐富學生對課文的認知,在增進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上增加課堂教學效率。初中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過程中能夠利用的有效教學活動是課堂辯論活動。學生在辯論活動中分為正反兩方,想要取得辯論活動的勝利,就需要有詳實的論述支撐,需要有嚴密的論述邏輯,與學生所需要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提升要求不謀而合,與教學目標具有高度適應性。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根據課文內容向學生提出合適的辯論話題,鍛煉學生的語言邏輯性。
《紀念白求恩》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注意到學生對白求恩的付出較為感興趣。教師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以課文內容為支撐點,指導學生以“白求恩這樣奉獻是否值得”為辯論題目展開辯論。正方學生認為值得,是在為革命活動做貢獻,反方學生認為不值得,白求恩個人做出的犧牲太大。雙方學生都從課文中尋找依據,并根據當時的社會做出合理推測,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語言內部的邏輯能力在辯論活動中得到了鍛煉。
三、重視寫作訓練,提升落實效果
學生在朗讀活動中增進對文字語言的魅力感知,在辯論活動中鍛煉語言邏輯,最終要在實際運用中進行訓練。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寫作訓練的作用,使學生在寫作訓練中練習遣詞造句,嘗試文字之間的多種搭配,更順利地完成自身思想觀點的輸出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對自身建構語言以及運用語言的能力進行檢驗,從中發現自身仍舊存在的不足,后續進行改進,逐漸改善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將學習效果進行落實,以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為培養目標。
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增加對學生自由命題作文的寫作訓練,使學生在寬泛的寫作范圍內進行較為自由的創作,更好地考驗學生利用文字素材表達心中所思所想的能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情感描寫”大范圍中進行寫作訓練,考查學生在描寫不同感情過程中運用素材的能力,鍛煉學生將生活實際轉化為書面語言的能力。教師在講評過程中帶領學生共評共講,增加學生對寫作的認知。教師在這種方法鍛煉中給予學生自由,更能夠看出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具體水平,為今后的教學提供方向。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提供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的途徑多種多樣,但都離不開學生口語和書面語兩大方面的訓練。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進行朗讀的過程中,增加學生對優美字句的了解,在辯論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寫作訓練中鍛煉學生使用文字表達思想的能力,實現對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多重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與核心素養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薈. 語言建構與運用視角下初中作文評改教學研究[D].鞍山師范學院,2018.
[2]周迪. 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初中口語交際教學研究[D].揚州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