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名家
摘 ?要:課前預習雖然看似是以學生的獨立學習行為為中心的,教師并不會全面參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忽視對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行為的指導與監督。相反,如果缺少必要的監督與指導,那么初中生是難以規范課前學習行為,無法形成學習自覺性的。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與優化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使其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以便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將從借助導學案這一教學工具,使用微視頻這一數字化資源,利用思維導圖這一思維工具三個角度來分析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如何有效優化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與行為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前預習;習慣養成;指導策略
習慣的養成過程需要長期的、重復的行為活動,而良好的習慣則是在有效的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因此,要想切實優化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那么初中語文教師就必須要教給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確保學生的自主預習行為是有效的、優質的。同時,也只有讓學生實現有效預習,才能不斷優化學生的預習情緒,使其能夠全面優化自身的學習行為,形成高度自覺的行為自制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借助一些有效工具去引導初中生掌握科學有效的預習方法,為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做準備。
一、借助導學案這一教學工具
導學案,從字面意義上來看,便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案,應該由初中語文教師集體討論而制定,然后根據學情特點進行創新應用,便于學生在導學案的驅動下實現自主學習。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借助導學案這一教學工具來引導學生展開課前自主預習活動,切實優化學生的預習意識,使其初步積累有效預習經驗。
就如在《藤野先生》一課教學中,我就以導學案輔導學生進行了課前自學。在導學案中,我設計了幾個學習任務,即通過課文閱讀掌握表達人物思想的寫作方式與表達特點;總結課文中的副詞,分析這些副詞的表達效果,說一說作者為什么會使用這些副詞來記錄自己與藤野先生之間的故事;通過課文誦讀分析藤野先生身上的品質,從中探究魯迅先生的思想情感與高尚情懷,嘗試結合時代文化資料與課文內容進行解說。之后,我就在導學案中呈現了文化背景資料,便于學生借此實現有效預習。
二、使用微視頻這一數字化資源
“互聯網+”時代特征的出現使得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教學輔助工具之一,教育教學工作者也全面開發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各類功能,逐漸衍生出了微課教學模式,即通過微視頻引導學生在課前自主內化新知,然后以課堂探究與課后復習幫助學生鞏固學習體驗。對此,初中語文教師也可借助微視頻來引導學生實現自主預習,關注學生的學習成長,優化學生的思維體驗,以便進一步優化學生的自主預習效果。
就如在《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一課教學中,我就積極利用計算機的錄像功能錄制了微視頻。在微視頻中,我整理了關于紅軍南渡長江的歷史資料,借此作為主要畫面,然后以畫外音的形式朗誦了課文,模仿新聞播報員的方式呈現了課文內容。待朗誦活動結束之后,我便會出現在微視頻畫面中,為學生解釋新聞文稿的文體特點,以便幫助學生準確提取新聞觀點。接下來,學生便要利用微視頻預習課本,初步整理課文的生字詞知識,梳理新聞稿的主要內容與敘事線索,由此形成閱讀認識,實現有效預習。
三、利用思維導圖這一思維工具
思維導圖是通過模仿人類大腦的工作運轉特點而呈現知識結構的一種教學方法,包括鮮明的符號、箭頭等圖示信息,也有豐富的文字資料,同時還可根據現實情況改變顏色、結構等。這就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自主整合知識結構。因此,初中語文教師也可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預習思考,切實優化學生的學習行為,以便進一步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促使學生實現全面進步。
就如在《背影》一課教學中,我就以導學案引導學生預讀了課文,監督學生完成了自主預習任務。在本輪預習環節,我要求本班學生以思維導圖來呈現課文結構,分析作者是如何通過描寫父親的背影來塑造父愛如山的形象的。為此,初中生便會自覺剖析課文內容,反復閱讀課文知識,不斷調整分段依據與人物形象分析結論,以便在思維導圖中呈現完整的知識結構。如此,初中生就可以實現自主預習,而我也可根據思維導圖來預估本班學生的思維認知情況,據此設計課堂教學計劃。我相信,只要學生可以長期參與課前預習活動,必然可以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并優化學生的課前預習行為習慣,可以切實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實現能動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訴求。同時,也可讓學生終身受益,促使學生將預習經驗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全面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水平,讓學生學得有效、學得自主。
參考文獻:
[1]王義.如何在初中語文的作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8):108.
[2]張鑫.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淺議初中語文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8(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