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勝云
摘 ?要:語文是每個人必須掌握的一種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語文素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學高年級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讀”和“寫”這兩種方式,能夠將學生吸收的知識,通過寫作這種外化的形式表達出來,二者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將兩種形式進行有效結合。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寫作訓練
引言: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讀”和“寫”互為輔助,互相成就。通過閱讀,學習文章中的字詞句,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能夠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通過寫作,能夠將感受和想法通過文字的形式準確地表達出來,提高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因此,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將“讀”和“寫”結合起來,本文探討了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結合的閱讀教學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提高閱讀質量
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課本中所選擇的文章都淺顯易懂、表達流暢,同時傳遞出一定的道理,示范了各類字詞句的運用以及修辭手法的靈活使用。因此,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不應該只是單純地讀課文,而應該提高閱讀質量,對文章進行深入的分析,具體到每一個字詞句的表達,每一個標點符號的使用,深刻理解作者在創作某一篇文章時的心境,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在深讀文章的基礎上,進行寫作,提高語文素養。以閱讀六年級課文《唯一的聽眾》為例進行分析。
首先,學生通讀課文,掌握課文所講述的故事梗概。
其次,深讀文章,在深讀的過程中,學習文章中使用的詞語的含義以及成語的使用。比如,這一課中出現的新詞包括“懊惱”“沮喪”“洋溢”“荒唐”等,結合具體語境,深刻理解這些新詞的意思和用法,然后靈活運用這些詞語,進行造句和仿寫,準確地掌握這些新詞的用法。此外,對于課文中出現的成語“全力以赴”“天方夜譚”等,需要強調的是,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天方夜譚”的用法,字面意思是一本書的名字,但是代入具體語境,它表達的是講一些不著邊際的話的意思。具體來說,學生在寫作時,可以寫“我們一定會全力以赴”“你說的話簡直就是天方夜譚”,通過運用成語,簡短的句子能表達復雜的意思。
最后,深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感情,體會人生哲理,通過文中的“我”從不懂音樂變成能拉出美妙音樂的小提琴手,體會這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使學生學會祝福、學會寬慰、學會忍耐、讓心靈多些善意,這些感情和哲理也可以作為學生自己文章中可以運用的素材[1]。
二、加強課外閱讀
“讀”是一個吸收的過程,除了上文提到的對課本的文章進行深讀之外,課外閱讀也同樣重要,它能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和情感體會。
當前,各類出版物和文章魚目混雜,小學生的分辨能力有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該起到規范和引領的作用,成為學生的領路人,避免學生過多地閱讀一些沒有價值的、消極的文章,而應該讓他們多讀具有正面意義的、對寫作有幫助和啟發的、具有人生哲理的、使學生感受溫暖和愛的文章。
例如,《愛的教育》,作者由淺及深地闡述了主人公成長的煩惱和溫暖,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也會有類似的情感體驗;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描寫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和主人公不屈服的性格,使學生要學會堅強、善良;此外,一些優秀的詩歌,如冰心的《繁星·春水》,讓學生在體會母愛、童真的同時,掌握各類修辭手法的運用。
這樣的優秀的作品還有很多,除了文學作品外,學生還應該涉獵科學、生物、物理等科學性讀物,學生通過大量閱讀,不僅掌握了在各類語境下的字詞句的用法,還能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增加知識儲備,在寫作中能夠運用這些知識,使得自己的寫作具有足夠的寬度[2]。
三、豐富寫作形式
“寫”是一個表達的過程,在學生深讀課文,并進行大量課外閱讀的基礎上,加強寫作,豐富寫作的形式。比如,除了日常課堂的造句、考試中的作文等常規訓練之外,還有每個單元的練習,并要求學生定期寫作,以周記、日記的形式進行寫作,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同學的日記屬于記錄式的,沒有重心,也沒有具體的情感表達,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可以掌握如何將生活中發生的小事,通過優美的文字和精巧的段落安排,娓娓道來,并且能從小事中提煉深刻的道理,而這都是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閱讀之上的,通過采用不同的寫作手法,準確運用相關詞語和修辭手法等。除了日記這樣的形式,寫作形式還包括記讀書筆記、摘抄、仿寫、擴寫、改寫等多種形式,而這些形式都是需要將閱讀結合起來,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寫作的,因此通過讀寫結合可以豐富寫作形式,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結束語
語文素養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長期的積累和深刻的體會,“讀”與“寫”一個是吸收的過程,一個是將吸收的文學儲備,通過文字的形式進行表達的過程,在小學高年級語文的閱讀教學中,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只有讀寫結合,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霞.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策略[J].好家長,2019(16):115-115.
[2]趙玉波,姜俊麗.架起學生與文本溝通的橋梁——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指導策略探析[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8(1):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