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盈
摘 ?要:德育教育是班級管理的重要內容,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實現班級自我管理、促進教育教學健康發展的重要方式和必要手段。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教育工作包含了豐富的德育內容,反映了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彰顯了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性。本文就對班主任如何在初中班級管理中滲透德育教育這一問題展開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德育;初中班級管理;滲透策略
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管理者與領導者,理應自覺承擔起育人的重要使命。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時時變化,針對他們的管理手段也要時時更新、與時俱進。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社會經驗,但認知水平還有待提高,所以在形成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后,往往會堅持很長時間,不會輕易改變。因此,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樹立“德智并舉”的教育教學理念,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認識實際出發,將德育目標潛移默化地寓于班級管理始終,以全面提高初中生的德育水平和整體素質。
一、構建良好師生關系,正確引導學生發展
鑒于初中生好奇敏感、自尊心強、自控力和心理的穩定性較差的性格特點,決定了這一時期學生的情感表現雖積極但膚淺,他們的內心深處十分渴望被理解、被認同、被信任。因此,在初中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只有傾注人文關懷,真正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致力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引導學生自覺地沿著教育的正確方向前進,才能切實提高班級管理的質量和效率。
在我所帶的班級中,部分學生由于自身的學習觀念不強和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一味追求自我滿足,主要表現為上課遲到、無視班規、打架生事等。對此,我并沒有對其一味地進行批評和指責,而是分別與學生進行了深刻的談話,對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近段時間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進行了了解。之后,我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并向其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與此同時,我在平日里還尤為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接受學生反饋給我的各種信息,并據此對育人手段做出及時調整。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學生漸漸糾正了諸多不良習慣,同時還感受到了班主任不但“可敬”而且“可親”,這將有利于我今后更好地管理和教育學生。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實現班級自我管理
在初中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的民主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班級未來的發展方向,反映了教師教書育人的實際水平。為使學生能夠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切實發揮主體作用,班主任就必須樹立民主的思想,放手讓學生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擔任主角、施展才華,以實現班級的自我管理,這將有利于班級凝聚力的形成和鞏固,使班級管理更加民主、開放、高效。
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選拔班干部時,我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民主權,讓他們從學習成績、組織能力、目標意識等多個角度去對候選人進行評價和投票。這樣一來,既順應人心,又樹立了班干部的威信。此外,針對班級管理中的一些具體事務,我則吩咐學生進行操作,并在私下對其進行觀察,以便在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還能夠保障任務的順利完成。這樣,學生便由“要我做”變成了“我要做”,從而有利于實現班級的自我管理,以及班級凝聚力的形成和良好班風學風的營造。
三、大力提高自身素質,發揮率先垂范作用
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師德不僅是對教師個人行為的規范要求,同時還起著“以身立教”的作用。作為班級的管理者與領導者,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對一個班的班風班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乃至終身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因此,作為初中班主任,我們應大力提高自身素質,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樹立榜樣,自正其身,以充分發揮班主任的率先垂范作用。
首先,班主任應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如教育學知識、管理學知識、心理學知識、社會學知識等,以充分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思想動態,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與學生的溝通實踐。其次,班主任應大力提高自身素質,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處處示范于學生。比如,當要求學生上課不遲到時,班主任應提前兩到三分鐘來到教室侯課,并且除非已征得學生同意,否則就應做到不拖堂,也不提前上課,這樣才能使學生心服口服,自覺遵守班級規定;當學生用心思考時,班主任不應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而應當在教室巡視,對學生遇到的問題予以及時的指導點撥,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這樣,通過發揮班主任的率先垂范作用,既于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的道德品質,又有利于提高班級管理的質量和效率。
總而言之,在初中班級管理中滲透德育教育,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系統性工程,需要班主任將其貫穿于班級管理的各個環節,并投入滿腔熱枕和全部精力,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學習前沿的德育理論知識,掌握扎實的德育管理手段,從言傳身教做起,于細微之處著手,以將德育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馮娟.初中班級管理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7(13):198.
[2]張芳.淺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藝術[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6(0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