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薊
摘 ?要:歷史主題活動課是根據新課改要求所形成的新課型,其充分體現著新課改理念以及歷史課程標準中“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創新”等內涵。基于此,本文從初中歷史教學特征出發,對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開展好一堂歷史活動課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程資源;主題活動;教材
主題活動課的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根據新課改要求,課程教學除了要讓學生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的過程,還要從中形成相應的思維習慣及相關學習能力。那么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一堂時間有限的課堂教學顯然是不夠的,所以有必要對活動課的有效開展進行深入研究。
一、明確活動目標,彰顯活動主題
遵循初中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興趣來確定能力培養目標和活動主題,這樣能夠使學生較長時間地將注意力集中到他們需要完成的任務上,并使理解記憶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看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水平大多還處在直觀和感性階段,雖然他們的自尊心和獨立意識在不斷增長,但情緒波動還是比較大的,喜歡另辟蹊徑。作為教師,需要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既要明白學生的思維處在形象向抽象的過渡階段,也要知道他們對歷史的認識還是處在感性階段,對于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強,再加上面臨中考,所以在教學設計的強度和難度上應斟酌再三。例如,設計“歷史上的今天”主題活動,活動目的是為了響應歷史教育,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等能力,在夯實歷史基礎的同時,拓寬歷史視野。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區別設計,如七年級的活動內容可以包括趣味雜談、經典推薦、文史競答三個環節;八年級的活動內容可以包括追根溯源、經典推薦、知識競答;九年級則可以改為分享學習方法、點撥解題技巧、鏈接中考試題等等。
初中歷史教材中都有設計活動課,以及相應的活動目標、準備過程、評測環節等等,教師應強調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原則,聯系現實生活,摒棄枯燥單調的教學內容,圍繞學生的興趣點和學習需要展開創造性地教學。例如,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一單元中,教材已經將抗戰史部分的內容編排的比較完整,但結果僅僅是日本的無條件投降,對于時政新聞中日本方淡化甚至否定侵華史實這一內容并沒有過多提及,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東京審判》這部紀錄片,從而進行點評和討論。
二、擬定活動方案,組織有序過程
在確定活動主題后,教師需要根據主題來擬定一個科學、詳細且周全可行的活動方案,其中包括活動目標、要求、具體步驟、評價等方面。再根據課程標準以及教材相關內容確定具體的活動目標,目標要問題化,要求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性、啟發性和指導性。
例如,搜集古文物活動,活動步驟可分為搜集歷史文物圖片、了解文物特征、思考制作的方法;個人邀請幾個同學共同搜集整理,要注意分工明確、人人動腦。選材范圍為中國古代文物,每一組的內容盡量不要雷同,要突出各自的特點。比如甲骨文、秦兵馬俑、戰國編鐘等等。在最后的評價環節中,教師不僅要注意到學生完成了什么和獲得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關注到學生都參與了哪些活動,身心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動中又有怎樣的表現和進步等等。一般地,教師可以征求學生的意見,制作一個“學生活動評價表”,該表主要內容是記錄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既包括小組呈現作品,也要體現小組合作能力,倡導合作精神和個體表現的有效融合。采用這種積極且及時的激勵方式來為學生的活動成果展示提供充足的空間。
三、依據課程標準,合理利用資源
在初中歷史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強化自身對于歷史課程資源的利用意識,嚴格依照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以及歷史學科獨有特征,將其豐富的信息資源靈活有效地運用在需要的課程知識教學過程當中。
在可選擇的活動課程資源中,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開展活動的主要依據,所以活動的開展應首先立足于對歷史教材的利用上,對教材展開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掌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其次,面對繁多的活動主體,教師也必須要明白教材的編寫意圖目的是發揮其本身拋磚引玉的作用,實際的操作仍需要教師自己根據實際情況作靈活變通的處理。比如根據七年級的教學重難點來看,需要讓學生明確我國古代的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及評價歷史人物的方式,再結合教材內容來看,可以設計的主題活動包括有:選擇“秦始皇功大于過或過大于功其中一個角度,結合史實進行論述,開展班級辯論賽。”“組織學生觀看百家講壇,對于歷史上有爭議的人物談談自己的感想”“以史為據討論武則天的功過”等等。這些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在敢于質疑的同時也要強調論從史出,從而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再如,在八年級教學中,其中可以設計的活動包括“抗戰遺址調查”“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變化的調查”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搜集和處理歷史信息,掌握調查的基本方法,進一步了解建國前到改革開放后的重大變化,學會客觀地論證和評價歷史發展。
四、創設自主性歷史課堂,提升學習獨立性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包括多種內容,例如語文、政治、地理等。因而初中歷史教師單獨運用課堂教學的方式,不能呈現整個歷史事件的全貌。針對這種狀況,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引導學自主學習歷史知識,并對相關的歷史學習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授“八國聯軍侵華”這部分內容時,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網絡、書籍等,搜集相關的歷史學習內容,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講授自己的學習所得。與此同時,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搜集八國聯軍侵華時,整個世界的發展狀況,從而讓學生站在更高的維度看待歷史事件,提升初中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目標,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除了常規的課堂教學,還應通過開展有效的活動課來彌補一些缺憾,激活歷史教育的生命力,以達到知識傳播與能力培養同步進行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顏月. 新人教版初中歷史教科書活動課文設計及使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2]葉紅霞.初中歷史課堂主題活動的探索與思考[J].教書育人,2014(0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