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興
摘 要:識字,寫字是閱讀也是寫作的基礎,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如何使學生更快掌握識字方法,提高識字能力,加強語文實踐活動,便成了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興趣;策略
一年級小學生自制力差且注意力不集中,對于低年級識寫教學來說,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提出幾點看法,首先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其次,注意創設情境,為學生要營造積極有趣的課堂氛圍,最后教師還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一、轉變觀念,提升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大力改進識字寫字教學的實效性,探索識字寫字教學的新思路。教師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夯實學生識字、寫字的基礎上,不能忽視對學生創造性思維方式的培養。這樣就需要教師積極學習,提高自身語文素養高,不斷提升專業教學能力。在小學低段識寫教學中,教師遵循漢字的規律、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遵循學生年齡段規律,讓學生從低年級便養成良好的識字寫字習慣,把每一堂課滲透情感教育且富有語文味。教師做到課內識字,激發興趣,讓學生樂學;溝通課外,拓寬空間,讓學生想學。
例如:教師低年級識字教學立足教材,學校具有濃厚的文化學習氛圍,學生一起在早讀時間誦讀《經典古詩詞》、《弟子規》、《三字經》和《百家姓》等書,培養孩子的語感,同時增加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教師營造氛圍,讓孩子們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學習生字,借助輔助材料像《漢字樹》和《字族文學字兒歌》等經典書籍對學生進行集中識字和輔助識字。同時遵循規律且順勢而為,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兩個規律,一個是漢字構成的規律,一個是學生掌握漢字的識記規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運用偏旁識字、字根識字和字族文識字等多種識字方法進行識字教學,同時借助編兒歌、編小口訣等學生感興趣的方式,讓孩子在具體的漢語環境中反復識記達到學以致用。
二、創設情境,營造積極有趣的課堂氛圍
針對低年級孩子活潑好動,好奇,好勝心強,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教師要營造愉快課堂氣氛,識寫教學中避免讓小朋友一味機械跟讀、仿寫,而是要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識字興趣,提高識字教學效率。教師努力從教學形式上進行一些改革探索,聯系生活實際。利用課外讀物,利用校園環境識字,利用社會環境識字,擴大小學生的識字量,通過集體朗讀來加強組織,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又或者組織小組間的競賽來保持課堂的熱度。
例如:教師在讓學生認讀二類生字的過程,由于二類字較多,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心理,我就運用游戲或競賽讀的文字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好勝心。幫助小青蛙過河(難度相當從詞語),奪紅旗(舍友難度梯度的詞語)。“放飛氣球”這里只識記一個字的生詞,把拼音與其所對應的生字相連的小游戲“送拼音寶寶回家”“開火車”的形式讀生字,比一比哪列火車不會脫節。又如在讓學生寫筆畫、數筆畫時,我讓學生根據筆畫數,把“生字寶寶送回家”。利用名字識字,剛上一年級時在班級舉辦認小朋友名字的競賽,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里認識全班小朋友的名字,我就讓他做小組長。
三、多樣教學,激發低段學生的識字興趣
識字教學教的是方法,學生最終形成的是一種能力。教師自身提高基本功,堅持語言文字練功打卡,為學生指明一個方向。平日的教學中,小學二年級組運用字理識字、看圖識字、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兒歌、猜謎語、字族識字、講故事等多種識字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在生詞識記過程中,培養孩子們運用工具書、查字典的方法,自己動手主動識字的能力,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用字的能力。根據學生識字量的不斷增長,設計“識字展示臺”、“閱讀手冊”、“童書配童畫”等語文特色作業,為學生識字和運用搭建了一個橋梁,發揮了文字工具性。為閱讀和寫作奠定基礎,使識字有來處,也有歸途。
例如:教師從課前預習、制作識字卡片;借助字典;童書配童話;運用轉換、從字形到字義四種識字方法展開講解。歸類識字法認識“鳥類家族”,鳥常見的長尾鳥有烏鴉、海鷗、杜鵑,請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或猜測詞語,學生指出這些字都帶有鳥字偏旁,教師順勢引出甲骨文“鳥”字吸引學生注意力,接著聯系生活識字,拓展了鸝、雞、鷗、鴨、鴿等字,之后教師以渴和喝為例,根據偏旁識記,口渴想要水,喝水要用嘴。見水就渴, 張嘴就喝,請學生仿照根據字義編口訣。
總之,識字教學是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著力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著力于教會學生有效的識字方法;著力于開發有效的識字途徑;著力于對學生進行識字文化的熏陶;著力于研究良好的書寫策略。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揚長避短,立足有效教研,打造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胡蝶. 關于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開展思路與優化教學的探討[J]. 好家長, 2019(17).
[2]官玉兒. 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趣味教學的運用[J]. 新課程(上),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