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摘 要: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設第二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由此在全國范圍掀起了創新創業的熱潮。基于創新創業體系下如何提升當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當務之急。本文闡述了雙創體系的情況,指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創新創業;大學生;就業能力
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成果使得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個人都感受到這種變化。中國高等教育也在不斷地發展,畢業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834萬人。面對如此龐大的畢業生數量,畢業生就業問題顯得尤為復雜嚴峻,增加了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近幾年,不斷增加的畢業生人數帶來的就業壓力,國家在政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為前提,不斷優化創業環境,在全國范圍掀起了創新創業的熱潮。因此,基于創新創業體系下如何提升當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一個當務之急的問題。
一、大學生基于雙創體系的情況
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方法,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創新人才。習近平希望當代大學生珍惜韶華,把學習成長同黨和國家的事業緊緊聯系起來、同社會和人民的需要密切結合起來,用青春鋪路,讓理想延伸。2019年以來教育部發布多條創新創業有關的文件,3月發布《關于做好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設工作的通知》,7月出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管理辦法》,這兩個文件也在制度和理念指導高校創新創業訓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是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中的優秀項目,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舉措,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載體。各地高校秉承“興趣驅動、自主實踐、重在過程”的原則,以“國創計劃”為契機,抓住“互聯網+”競賽, 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存在的問題
1.創新創業教育缺乏,正確的認知觀需要建立
目前高校中已經開展了針對不同年紀不同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絕大部分學生接觸并且初步了解什么是創新創業教育。但是由于師資等因素限制,未能深入開展相關課程教育,因此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了解仍停留在表面。學生受家庭影響對創新創業呈現兩種極端的認識:一方認為創業風險較大,無安全穩定性,對自主創業存在畏難情緒;另一方則認為自主創業前途一片光明,盲目自信[1]。因此,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畏難情緒和盲目自信使大學生在就業時不能正確選擇,沒有具體的職業生涯規劃。
2.服務社會意識淡薄,良好的擇業觀急需樹立
國興科教,科教興國。教育必須服從和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人才和智力支撐。但是調查表明,大學生在畢業時往往會根據待遇等因素選擇在省會城市、沿海發達地區工作,較少的同學會選擇到老少邊窮地區扎根服務[2]。畢業生中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情況,沒有從國家發展和服務社會的層面考慮就業,缺乏社會責任感,表現出功利化的趨勢。
3.開拓創新精神缺失,創新的能力有待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之所以發展如此神速的主要原因在于老一輩積極開拓創新,以不怕難、不怕苦的精神尋找發展的出路。而當今大學生缺少了老一輩的歷練,普遍缺乏開拓創新的精神和創業的準備,選擇自主創業的大學生遠少于改革開放的初期。“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不是一句口號,它牽動著一個國家的發展。創新型國家需要更多具有創新意識的年輕人。大學生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將會阻礙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三、如何解決
針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何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大洪流中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需要高校、社會等各方面的支持。
1、高校加強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創新創業教師的素質。
習近平在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指出,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師,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緊迫任務。同時,高校創新創業教師多數由輔導員兼任,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較為缺乏,對課程把握度欠缺。因此,高校應加強專職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知識技能;同時選聘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與行業經驗雙具備的“雙師型”兼職教師,開展課程的教學與改進,豐富教師隊伍,從而建設一支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就業創業指導隊伍。高校可以定期開展舉辦創新創業研討提升班,促進教師的教學能力[3]。
2、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促進大學生有效就業。
目前的社會形勢和需求要求大學生必須具有開放和活躍的思維、出眾的能力、過硬的素質,進而可以在工作崗位更高效地開展工作。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必須堅持知識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在傳授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的同時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創業類競賽等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雙創”能力。大學生在參加“雙創”相關的活動后,其就業思維發生轉化,不再局限于傳統單一的就業模式,新興的行業更加受到畢業生的青睞,從而促進就業市場的靈活性。
3、多渠道拓展就業新空間和就業新渠道,以高質量提升就業服務。
盡管就業創業工作面臨復雜嚴峻的形勢,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在增加,要抓住關鍵環節,做好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一是以更大的力度拓展基層就業新空間,鼓勵更多大學生到部隊建功立業;依托農村發展重大機遇,推動畢業生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二是以更寬的視野打開就業新渠道,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點建設領域,輸送更多畢業生;發揮服務業最大的就業容納器作用,引導畢業生到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就業創業;構建適應新動能發展、新就業形態的工作機制,支持畢業生到新業態就業。三是以更優的質量打造就業服務新內涵,促進供需精準對接;加強職業生涯發展教育,開展就業困難畢業生專項培訓,建立全員參與的“一對一”困難群體精準幫扶機制。
參考文獻:
[1]邸鑫.“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對策[J].智庫時代,2019(37):43-44.
[2]謝華.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視角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模式研究[J].智庫時代,2019(40):54-55.
[3]張學亮. “雙創”視閾下大學生就業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