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露
【摘 要】地方性知識對傳播中國優秀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發揮著重要的教育作用。2017年9月陸續推向全國使用的部編版教材體現著社會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關切。通過研究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的地方性知識的現狀,將有助于推動地方性知識更好地為小學語文教育工作服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地方性知識;部編版教材
一、地方性知識的產生背景及概念
普遍主義的存在,全球化、現代化浪潮的產生以及結構主義的出現促使著文化在發展上越發相似。因尊重多元地方性知識與文化,強調不同地方文化的個性以及其自身獨有的價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茲在闡釋人類學中提出“地方性知識”這一概念。[1]但對于“地方性知識”,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學者盛曉明認為:“所謂地方性知識,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識,而是一種新型的知識觀念。”[2]盛曉明從哲學的角度出發,告訴我們如何去看待地方性知識,這種由個別上升到一般的理解方式,早已超越了事物的表面形式。
還有一部分學者將地方性知識理解為知識體系,知識體系是眾多具體且標準知識的集合體。而這種理解方式也就決定了地方性知識其本身性質就是地方的,是種類繁多的。這兩種理解方式各有各的道理,前者將地方性知識理解為知識觀念,是從縱向將知識進行整合提升,后者則是橫向將知識進行復合歸納。然而,無論是哪種理解方式,實際上都是在強調地方性知識的獨特性與價值,不同的地方人民用著獨特的地方思維方式創造出自己地區獨特的符號系統,并以此來區別不同的日常行為。
二、地方性知識的教育價值
(一)增加學生地方性知識的積累,更新學生的知識觀念
從某個角度來說,地方性知識是與普遍性知識相對應產生的,然而目前教育的重點多傾向于教授學生普遍性知識——放之四海而皆可的客觀真理,而對于地方性知識的教育則是較為缺失的。因此,對于中國教育來說,學習地方性知識不僅有益于打破學生對于知識的固化認知,進一步更新學生的知識觀念,而且能增加學生對地方性知識的積累,激發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興趣,培養學生從小對地方文化的熱愛。
(二)給教師提供教學新思路,提升教師自身素質
地方性知識若作為一種知識觀念來講,其本身并不拘泥于“地方”二字,也不拘泥于特定的地理空間。每一次地理位置的變化,也就意味著在之前相對穩定的時空范圍內所生成的地方性知識要與不同的文化知識進行新一輪的融合。因此,教師們在學習與備課時要準確理解地方性知識的內涵,這不僅有助于開拓視野,提升自身教學素質,也有益于打破傳統學科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這對于弘揚中國優秀地方、民族傳統文化大有裨益。
三、小學語文教材中地方性知識的存在現狀
2019年9月起,全國中小學生開始使用部編版教材。部編版教材自開發以來就帶著統一全國教材的使命,因此,它不僅是傳播知識文化的物質載體,更是國家意志的重要體現。本文以部編版教材為例,對部編版1-3年級上下冊、4-6年級上冊、4-6年級下冊目錄(送審版)進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地方性知識的探究。
據統計,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一年級課本中與地方性知識相關的課文占一年級總課文數的7.58%,以同樣方法計算,二年級為21.05%、三年級為14.55%、四年級為9.43%、五年級為27.08%、六年級為27.27%。教材中的地方性知識涉及日常生活、特色建筑、風情習俗、語言文學、時令節日、科技藝術、動植物命名七種類型。
在日常生活方面,地方性知識必然關乎著人們的服飾、住所、飲食以及交通工具等方面。例如:“他扎緊褲腳,穿一雙深筒釘鞋,將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條極長的粉綠色絲綢汗巾可以圍腰兩三圈”(《父愛之舟》)。這句話中不僅記錄了作者吳冠中家鄉的冬季服飾,還詳細地記錄了鄉土穿衣方法。地方性知識除了在部分課文中有體現以外,在教材的彩色插圖中也有體現,如一年級課本中入學教育“我上學了”這幅插圖就繪有不同民族的各樣服飾。交通工具方面,有古人所用“帆”(《望天門山》)、“駱駝隊”(《冬陽·童年·駱駝隊》)等,在北京,駱駝隊作為載人和運輸貨品的工具已經存在了千百年,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在美食方面,有北京地區的“烤鴨”、東北地區的“小雞燉蘑菇”(《中國美食》)等。還有一些節日里的特定飲食,如端午節的“粽子”(《端午粽》),臘八節的“臘八粥”(《臘八粥》)等。
在風情民俗方面,除了春節放鞭炮、貼窗花、中秋吃月餅等大眾熟悉的習俗以外,中國南方地區中秋還有“走月亮”(《走月亮》)的習俗。藏族有“藏戲”(《藏戲》),這是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的表演。“風箏”(《風箏》)、“挑促織”(斗蟋蟀)(《夜書所見》)也同樣是傳統的民間娛樂形式。特色建筑方面,有河北省的“趙州橋”(《趙州橋》),江蘇省“寒山寺”(《楓橋夜泊》)等,它們蘊含我國各個地方不同時期的建筑智慧。
在時令節日方面,有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傳統節日》)、“重陽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以及傣族的潑水節(《難忘的潑水節》)等。
在科技藝術方面,有中國四大發明造紙術(《紙的發明》)、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樂器木笛(《木笛》)、發展有百年歷史的北京地區京劇(《京劇趣談》)以及清初就開始出現的東北地區冰雕藝術(《冰雕》)。在動植物命名方面,民間有傳說鵲能報喜,因此得名喜鵲(《樹和喜鵲》)。除此之外,還有因其能飛行像鳥,啼哭像嬰兒而得名的寒號鳥——復齒鼯鼠(《寒號鳥》)。
語言文學類的地方性知識分為稱謂語、諺語、歇后語、民間口語、神話等。[3]少數民族方言常見稱呼“阿媽”(《走月亮》),還有以職業命名的“刷子李”(《刷子李》)等。民間口語“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憶讀書》),“說時遲,那時快”(《景陽岡》)等口語也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上古神話中大禹采用疏通的治水方法沿用至今(《大禹治水》),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四、現狀分析及建議
(一)現狀分析
1.與地方性知識相關的課文總量少,但地方性知識類型豐富
據統計發現,就每一個年級來說,與地方性知識相關的課文均未占到本年級課文的一半,更甚者只有個位數,可見與地方性知識相關的課文較少。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地方性知識分有七種類型,就地區來看,課文中的地方性知識涉及北京、江蘇、東北、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幾個地區,范圍較為寬廣。
2.與地方性知識相關的課文分布不均,且個別地方性知識重復出現
據統計,教材內只有部分單元中的一兩篇課文與地方性知識相關,極個別單元課文內容全部與地方性知識相關,如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四篇識字課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四篇課文,可見分布不均。除此之外,就七夕節這一地方性知識來說,就出現在《牛郎織女(一)》《迢迢牽牛星》等課文中。
(二)建議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部編版教材雖有與地方性知識相關的課文,但在編排上大體還是不成體系的,是未進行過細致規劃的。部編版教材既然作為統編版教材就應保證多民族地方性知識共存,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增添優秀地方性知識來輔助語文教學。這不僅可以拉近不同地區、民族人民之間的距離,也可以激發不同地區、民族的教師與學生對教材的興趣。
部編版教材作為統編教材,肩負著傳達國家意志的使命,就現有教材中的地方性知識含量來看用作小學教學還是非常有價值的。學校應組織教師參與與地方性知識相關的培訓或論壇,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語文教學工作。除此之外,也可以組織教師與學生共同舉辦與地方性知識有關的活動,或者參加與之相關的研學活動,以增進師生對地方性知識的理解,對地方文化的熱愛。
對于教師來說也應該有意識地挖掘課文中的地方性知識,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優秀傳統地方文化。這就需要教師仔細揣摩教材,為學生篩選出地方性知識點,進行有序排列,并要在此基礎上適當拓寬學生眼界,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與資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在學習地方性知識的同時,也可提升識字、閱讀等相關教學任務的效率。除此之外,也可以推薦感興趣的學生閱讀與課本中地方性知識相關的讀物,以增進學生對語文的熱愛,對中國優秀地區、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五、結語
隨著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不斷推廣與使用,教材中的地方性知識也勢必將為更多人所熟知。筆者希望在廣大學校與教師的努力下,地方性知識能夠更好地應用于小學語文教育的同時,也能為中國優秀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宣傳工作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吳彤.兩種“地方性知識”——兼評吉爾茲和勞斯的觀點[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23(11):87.
[2]盛曉明.地方性知識的構造[J].哲學研究,2000,(12):36.
[3]馮汝林.地方性知識視角下的中學語文教科書[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2(04):35.
[4]周曉天.農村小學識字教學滲透地方性知識的探索——以溫嶺市大溪鎮學校為例[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5(0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