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璐瑤
摘 要:幾千年前,孔子提出中庸的思想,揭示了“中節和諧”的重要性,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的《易傳》的中庸思想可看為是《莊子》《老子》逼出來的。下面我們將結合《易傳》與《中庸》探討一下其的中庸之道。
關鍵詞:中庸;淵源;關系;處事;意義
《易傳》中:“則其中爻不備”意思為“那么沒有卦的中間各爻就不具備條件。”《中庸》中 “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用”即是實踐,在人世間的實踐,則既非上帝,也非魔鬼。善惡、是非之辨,往往是中間過程之相對,而非兩極之絕對。如是則理論與實踐,也便成為兩極端。我們仍須“執兩用中”,把“理論”與“實踐”之兩極端中和起來,一以貫之,這是儒家中庸的辯證法。1《易傳》與《中庸》聯系緊密,思想相近,下面我們將來探究一下它們之間的中庸之道。
一、《易傳》與《中庸》的關系
《中庸》作為儒家經典之一,不僅詮釋了人們內心的道德修養問題,同時還為人們提供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維方法。然而學者們依舊采取以《中庸》而論《中庸》的思路,極少提及《中庸》的思想來源以及其與《周易》的具體關系。故而從《周易》的爻數與爻象以及義例體系等方面,對《中庸》的思想進行深層次的探討具有重大的意義,一方面旨在糾正今人對中庸之道即是折中之法、調和的誤解; 另一方面亦為正視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提供新的方法及思路。
(一)、《周易》為《中庸》的主要思想源泉
古今學者對《周易》與《中庸》關系之概述在古代,研究周易、中庸兩者關系的學者不勝枚舉,尤其是在兩者處于融合期的宋代,更是出現了一批以《周易》解《中庸》的理學先驅。程頤、程顥的《二程集》中也明確點出:“或問: ‘系詞自天道言,中庸自人事言,似不同曰: ‘同。系詞雖始從天地陰陽鬼神言之,然卒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中庸亦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不見,聽之耳不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不可揜,如此夫! 豈不同? ”[2]141并且,此后的學者,如王夫之在《周易內傳》中,利用乾、履、泰、咸等卦,對《中庸》思想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 李光地在《榕村語錄》等著作中,大量運用以《中庸》闡發《周易》思想的方法,對后世之學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近現代的中外學界對《周易》與《中庸》的關系亦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及論述,且觀點大致相同,均認為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所以,《周易》與《中庸》的認識基礎是一致的,即都肯定人性善。此外,《周易》與《中庸》在對于人的修養問題的原理以及原則性方法的理解上也是大致相同的。可見,《周易》與《中庸》之間確實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二)、《中庸》影響《易傳》
《中庸》與 《易傳》,一為子思學派闡揚性命之理之作,一為戰國秦漢儒家解釋 《易經》之作。二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然細觀二書,其思想體系卻有驚人相似之處。對于 《中庸》與 《易傳》二者之間的關系,或者認為《中庸》影響 《易傳》,或者認為《易傳》影響《中庸》。其實從思想體系和文字內容來看,《易傳》應該受到《中庸》的影響。《中庸》以“誠”言天道,易傳》則以 “陰陽”言天道。這種以“陰陽”解釋“天道”的思想明顯地受到戰國時期陰陽家的影響。在文字表述方面,《中庸》“性命”、“道德”等詞皆未連用,而 《易傳》則明確提到 “性命”、“道德”等詞,按照詞語由單音詞到復合詞的演變規律,《易傳》應該《中庸》受中庸影響。
二、莊老與易庸的淵源
錢穆《老莊通辯》認為:“其實《易》《庸》思想,《論語》《孟子》均已說及,只是引而未發,必得經過《莊》《老》一逼,始逼出《易傳》與《中庸》來。”由此看來,《莊子》《老子》在易庸思想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們之間有很深的淵源。
《易傳?系辭》與《莊子》在主要學說及概念等各方面的密切聯
系。實際上,這些也僅僅是它們之間客觀存在的聯系中的一部分、其它如《系辭傳》中的天人合德思想以及“樂天知命,故無憂”所表現出的生活態度,在哲學精神上與莊子“天人合一”的境界及其達觀心態都有相契之處。說《莊子》的哲學精神深刻地影響了《易傳?系辭》是毫不夸張的。
《易傳》向來被視為儒家經典,而且其中亦確實包含了許多儒家思想,但是從《易傳》中最重要的部分《象傳》和《系辭》二傳來看,其受到老莊思想的主要影響,是毫無疑問的。就其哲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天道觀及辯證法等方面來看,我們可以稱《易傳》學派為道家別派。
《易傳》和《老子》在本體論和方法論及認識論上的共同特征,己說明二者在哲學基本體系上是一致的。此外,我們還可進一步在《易
傳》和《老子》的具體思想內容中找到許多共同點。所謂“中庸”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種折中主義的思想方法,而實際上是儒家的一種道德標準. “它要人們保持、修養自己內心之“中”,并讓其在極普通的日常言行中“發而皆中節”.《老子》雖然在“仁”、“義”等具體道德概念上同挑家針鋒相對,但在保持自己內心之“中”這樣一種道德修養方法上,卻和儒家(特別是思、孟學派)有共同之處。《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為經氣郊象注曰:“順中以為常”.《釋文》引李會:“督,中也”.所謂。守甲,、“守靜督”,就是說“塞其說,閉其門,排除外來的干擾,堅持、完善自己內心世界固有的純樸之美,從而達到“修之身,其德乃真”一”的境界。“守中”與《象傳》所說“中以為實(《鼎?六五))、“中以為志”(《損?九二))所表達的思想是近似的。綜上所述,《易傳》和《老子》的哲學思想屬于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本體論、方法論、認識論上其基本思想體系是相同的,在一些具體思想觀點上也有許多共同之處。
三、中庸處事之道的意義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在學習過《易傳》《中庸》之后會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啟示,下面是我的幾點看法,希望能得到認同。
(一)、很多事我們可以提前做好兩份計劃,一份是最高期望,一份是最低期望。然后保證自己能做到兩者之間,這樣能有效地控制心態,實際上事情的發展也不會太壞。
(二)、善泳者溺,善騎者墮,各以所長反自為禍。這句話警示我們,在做自己擅長的事也要適當控制,不僅僅要抑制自己的悲傷,也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快樂。
舉個例子,生活中發生的嚴重車禍,大部分都是擁有相當駕齡的老司機,新手雖多刮擦反而不會出大事,何也?善騎者墮。
(三)、《周易》中賁卦上九曰:“白賁,無咎。”賁卦講文飾,上九則是覺悟了文飾的最高境界就是以白為賁,所以國畫很講究最后的留白,人做事也要學會留白,這樣就能獲得無咎。
(四)、想事情要有合適的期望值。做事、想事的時候我們要有合適的期望值,不能過高或過低。過高會容易造成失落感令人郁郁寡歡,過低的話在得知事情最終結果之前會過于失落,得知結果后難免會有“范進中舉”之感。就像放假回家的時間,想提前放假很容易造成失落感,想的放假時間往后難免買票時間過晚到時候后悔,這時候中庸思想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在兩者之間,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易傳》與《中庸》聯系緊密,思想深厚,對我們現在的為人處世仍有重要意義,我們仍應學習其中庸的處事之道,平和內心,泰然自若的面對挫折與挑戰。
參考文獻:
[1]《老莊通辯》 錢穆
[2]( 宋) 程頤,程顥,著; 王孝魚,點校. 二程集: 第一冊[M].北京: 中華書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