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越來越普遍化,但是盈余管理的行為降低了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從而導致了上市公司決策者的會計信息判斷失誤,因而大股東在公司的經營過程中容易損害其他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從而影響了股市的健康發展。因此,企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相關部門對于企業的盈余管理防范與治理要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力才行,這樣才有利于企業的發展。本文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現狀與治理對策展開論述。
關鍵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現狀;治理對策
引言
盈余管理是我們用來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主要方法之一。會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主體的財務情況、經營績效和現金流量等,它是政府、股東、管理層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經濟決策的重要依據,同時它也是資本市場上證券及其衍生品定價效率的影響因素之一。因為我國信息披露制度相對來說還不夠規范和完善,許多管理層利用制度的監管漏洞,規避監管進行盈余管理,由此造成了市場上出現一系列的非理性行為。一般而言,在企業股權價值被高估的情況下,對于那些實際掌握企業經營權的管理層,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他們更有可能夸大公司經營業績讓公司股價維持在相對較高水平,即便從長期來看,這種盈余管理行為會有損股東的利益,對企業核心價值也會造成巨大的損害。
1盈余管理的涵義及特點
盈余管理的概念一直以來是會計學界存在的爭議性話題,隨著會計學的發展關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仍未形成統一的定義。目前關于盈余管理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種指管理當局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為了獲得某種私人的利益,在企業對外財務報表中會產生有目的性的干預行為。第二種指的是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們為了能夠更好地作出相關的決策,應當需要作出準確的會計報告,并通過修改或構造公司交易情況變更財務報告的行為方式。通過分析可以了解到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是屬于財務報告過程中關于數據的分析以及研究的結果,主要是側重于管理者的主觀意識。會計學界在研究企業的盈余管理過程中認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是屬于企業經營者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使自身的利益或者企業的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要按照相關的會計準則去實施相關的治理措施,并能夠在準則允許的范圍內對會計進行相關的整改。上市公司中關于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有: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進行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的管理層,而且往往是當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決策事件需要公司的管理層進行一些重大的會計判斷和決策會產生盈余管理的行為。企業的盈余管理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在上市公司中獲利最大的是控股股東,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控股股東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往往會損害其他小股東以及債權人的利益。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過程中其方法包括了會計方法和非會計方法,其中會計方法主要指的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關于會計政策的選擇、企業貨物交易時點的把控,而企業的非會計方法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涉及的交易事項的構造。
2盈余管理產生的條件
盈余管理作為潛在的委托代理問題已經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職業經理人的利益訴求與股東利益訴求的不一致必然難以形成企業發展的合力。通常情況下,管理層為了獲得更高的薪酬、在職消費乃至于股票期權的巨大溢價,會尋求過度投資甚至于虛增報表利潤以迎合股東的短期利益,這一行為必然導致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產生。
2.1信息不對稱
信息在投資者和企業之間進行傳遞。管理層控制企業的財務信息,具有很大程度的優勢;但投資者等外部財務信息使用者處于劣勢,借助企業提供的財務信息進行決策。管理層對一些事項進行特殊處理,財務信息外部使用者因無法甄別信息是否真實、公允只能被動接受。
2.2會計準則的特性
由于不同企業有著不同的特點,會計準則無法把所有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方法都逐一界定。會計準則提供了較大的調節空間,企業能夠在準則規定的范圍內自由選擇,為盈余管理的產生帶來了機遇
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問題
3.1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不合理,內部管理水平不高
一方面,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不合理。從目前來看,很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獨大”的問題,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因此也就沒有發揮真正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國上市公司還存在內部人控制的現象。對于許多上市公司來說,股權高度集中的現象比較常見,大股東幾乎可以完全控制董事會和監事會,使其失去功效。同時,國有控制權還不夠明確,導致內部管理者成為了上市公司的真正控制人,并控制了董事會,影響了公司的治理工作,也不利于開展內部管理工作。
3.2監管力度不夠
監管環境對我們初步發展的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盈余水平起著重要的影響,在現有的法律法規實行的資本市場中,企業發展的速度以及盈余質量變更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法律法規的更新速度,現有法律法規已經明顯的表現出它的滯后性,有些法律法規本身就存在監管漏洞。其次,因為管理條例的不完善,導致管理者管理經驗不足,各部門配合不夠協調,造成管理結果不夠有效。
3.3國內外環境影響
企業所處的政治環境、幣值變動、市場供需等的因素,在行業通貨膨脹期間內,企業先購進的存貨,受會計核算方法的影響,例如,在先進先出法的情況下,成本本身偏低,加上通貨膨脹,必然導致利潤高估,反映在企業財務報表中,利潤很高,但是企業的盈余質量并不理想。同樣市場通貨緊縮時,利潤被低估,導致盈余質量比實際偏低,偏離了企業的真實情況。
4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對策
4.1設立多元化的業績指標,制定完善的內控體系
選取的指標不僅應該考慮財務指標,還應包括非財務指標,例如對個人業績的考核標準。綜合性的業績指標的設計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減少高管的短期性的行為,促使被激勵對象立足長遠的發展目標,為公司服務。良好的內部控制不僅僅能夠使高管層與股東形成利益共同體,真正實現二者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極大地發揮管理層的價值,還能有效地約束被激勵對象實施盈余管理的手段,從而達到股權激勵效果的最大化。
4.2完善公司內部的治理結構,保證各個股東的合法權益
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提高盈余管理質量,避免出現過度盈余管理的情況,保證公司的長久發展。所以,一方面,上市公司需要完善股東大會,防止一股獨大的現象,使各個股東的合法利益都能受到保障。一直以來,上市公司經常會發生大股東利用不真實信息來獲取利益的事情,嚴重地危害了小股東的利益,對于公司的健康持續發展也產生了消極影響。需要保證中小股東的利益,提高維護力度,杜絕大股東操控一切,使中小股東增強投資信心,信任公司的經營管理,為上市公司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經常出現股權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所以還需要重點解決這一問題,建立合理的股權結構。在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工作之中,股權結構是重點內容,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會造成過度的盈余管理,危害了公司的長遠利益。所以,我國上市公司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股權結構,健全公司管理制度,使公司內部的各個利益體能夠得到利益平衡,避免出現過度盈余管理。此外,上市公司還要建立和完善內部的分離制度,使董事會具有獨立性,為公司治理發揮功效。與此同時,還應該加強對獨立董事的監督管理工作,使董事會可以真正獨立起來,制約和平衡上市公司的管理工作,保證盈余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從而促進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
4.3利用債務重組進行盈余管理
債務重組又稱債務重整,是指債權人在債務人發生財務困境時作出讓步的行為。會計準則將債務重組利得計入損益,并在“營業外收入”科目中列示,這使得債務重組逐漸成為ST公司扭虧為盈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來,一些上市公司開始與其子公司等關聯方串通起來通過債務重組進行盈余管理,使得盈余管理手段變得更加迷離,從而加大了識別和監管的難度。
4.4利用關聯交易進行盈余管理
關聯交易是指關聯方之間發生的相互轉移資源或義務的行為或事項。由于關聯方之間關系密切,利益相通,因此交易雙方可利用關聯交易進行資金的相互傳輸。關聯交易產生的基本條件是上市公司與其關聯方在業務與財務層面都存在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彼此之間能方便地進行關聯交易盈余管理,該行為在ST公司與其母公司或者子公司的交易中尤為常見,具有易于操作、較為隱蔽的特點。
4.5行權業績條件和授予價格的設定要合理,要基于自身情況考慮
行權標準設立的過低,考核業績易于達成,也就失去了激勵的作用;相反,制定的業績條件過高過于嚴格會挫傷高管層工作的積極性,會弱化股權激勵的效應,使其更傾向于通過操控利益這樣的方式來牟取私利,也同樣會誘發盈余管理問題。
5結束語
上市公司需要規范使用盈余管理,避免出現操控利潤的情況,以防影響公司的長久發展。但是從目前來看,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會計制度不完善,審計工作不到位,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等,這些因素影響了企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國上市公司需要合理地進行盈余管理,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維護財務的安全。
參考文獻:
[1]許梅.盈余管理的動機以及防范策略[J].西部皮革,2019,41(14):89-90.
[2]董秀蘭.淺談遠洋公司盈余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業,2019(20):175-176.
[3]程克群,蔣賢倩,劉婉.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與盈余管理關系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04):104-109.
[4]汪婷婷,趙中華.公允價值、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J].時代經貿,2019(20):70-71.
[5]高亞輝.A房地產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13):147-148.
[6]薛曉琳,張俊瑞,陳怡欣.半強制性業績預告制度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9,41(08):113-126.
[7]周祥蕓.基于盈余管理視角的獐子島扇貝事件分析[J].山西農經,2019(12):162.
[8]張含嫣.機構投資者的公司治理效應——基于盈余管理視角[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9(12):79-80.
作者簡介:
于家偉,男,漢族,就讀于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