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祥
【摘 要】新時代的教育目標是立德樹人,努力提高學生情感素質,這同時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目標。在初中階段,我們可以通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加強對初中生的情感教育,提高教師與學生雙方的參與度,促使學生全面學習。而如何去學好道德與法治這門課,如何在學好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過程中促進情感培養,是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法
新課標的施行,將原來的思想品德課改成了道德與法治課,這體現了國家對青少年道德和法制教育的重視,學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同時也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注重情感的培養,提高其法律意識,激發學生的積極的正能量。這不僅符合新課程標準下的道德和法律課程規則的要求,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新時代的要求。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互動式教學的必要性
(一)課程教學目的要求引入互動性教學法
我們在初中開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初衷是給正處于三觀形成期的初中學生一個正確的導向,引導學生有明確的是非觀念,有提高辨別事物和全面看問題的能力。我們前面提出的互動式教學,是在新課程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互動式教學,讓教師和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理念,把理論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樂趣,利于學生對知識、對情感的接受,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初中學生的可塑性得到了極大的利用,我們的教學目的也得到了保障[1]。
(二)課程教學現狀要求引入互動式教學法
現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出現了很多問題,因為道德和法治在考試中分值較低,導致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與家長對道德和法治課的重視程度不足,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的程度受到影響。另外,老師上課的內容枯燥無味,沒有什么能吸引學生的例子提出,扼殺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中的興趣,都是出現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問題。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太少,對課上的問題無法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互動教學策略
(一)轉換教學觀念
教師必須改進提升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方法。首先,必須改變教學觀念。通過自身教學觀念的轉變來促使學生觀念的轉變,使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充滿互動性,趣味性。新課程標準下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不應該是一種簡單的“一問一答”式。教師不應強行灌輸知識給學生,應對原有的“填鴨式教學”進行深刻反思。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學生應該主動理解知識,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更加容易接受知識。例如,在道德與法治第一節課的學習中,根據互動式教學的新方法,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讓他們自己描述一下初到校園的感受[2]。
(二)強化教師修養,構建和諧關系
信息化社會更新換代迅速,教師也應當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可持續發展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進行有效的互動式教學,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教師的修養,不僅要提高自身的職業修養,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永葆活力。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學生可以及時高效地獲取知識。學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及時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互動教學的內涵和意義
當今時代,是以互動交流為主流的時代,開展互動教學也更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當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學習,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達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教學目的。教師們在開展互動合作學習中有很多困難和漏洞,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師和學生對互動教學的了解不夠,難以形成默契的配合。在未來合作學習模式的研究中,教師應當邊探索,邊改正,查漏補缺,完善我國中學生的課堂教育模式。通過許多學校的試點教學,我們深刻地了解到互動式教學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也發現互動式教學更容易使學生達成共識,產生共鳴,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3]。
四、結語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在教育上,我們需要從娃娃抓起,引導學生從起跑線上樹立正確的主流觀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作用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教師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身的教學能力,并使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開展道德和法律課程教學。學生也要愛上學習,愛上道德與法治課程,提高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黃建紅,常丹.寓教于樂:“情景劇”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研究——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例 [J].高職教育教學改革,2018(05):82~85.
[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N].人民日報,2019-9-16.
[3]蔣碧艷、梁紅京編著.學習評價研究:基于新課程背景下的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