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
摘要:隨著微博、微信、各種手機app等依托網絡的新媒體的火熱發展和盛行,人們獲得信息渠道越來越多,讀取信息速度越來越快,全球已經進入了一個信息大爆發的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相對于傳統紙媒具有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信息量更大的優勢,卻也具有信息混亂、失真、盲目等劣勢。人民群眾面對魚龍混雜信息,很容易被輿論引導影響。對于基層黨組織來說,這是一個新的考驗和機會。抓住這個機會,能起到引領互動話語權,維護社會穩定,密切黨群聯系等作用,對基層黨組織實現政治功能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基層黨組織;新媒體;政治功能
黨的十九大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判斷,同時也提出基層黨組織要“突出政治功能”的新要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媒體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出現了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弱化等問題。積極應對媒體環境新變化,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更加突出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這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課題。
一、進一步響應新媒體融合,引領互動話語權,發揮領導作用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有力地促進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是黨是否能夠牢牢把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深刻變革。基層黨組織要主動應對媒體融合,強化“互聯網+”思維,積極引領新媒體背景下的互動話語權。首先,樹立融合意識。正如瑪麗·蘭金所定義的:“公共領域的舞臺往往十分狹窄,最好設想成為國家和社會活動兩個圈子相互滲透的巨大交疊,而不是國家和個人兩極之間的一條界線。”作為它是黨與人民群眾保持直接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不應將新媒體時代政治參與視為一種外化存在的、與官方對立的批判力量,而應該是一種包容的、融合的、和諧的、共同進步的新的政治生活方式。基層黨組織就必須樹立融合發展的新理念,通過融合互動,從而引領話語權的整體掌握。其次,強化幫扶,做好政治宣傳。上級黨組織要加強對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指導,為基層黨組織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使其能夠解放思想,積極主動參與話語討論。幫助基層黨組織能夠建立自己的網站、微博、博客等,并運用新媒體開展政治宣傳、營銷工作。幫助基層黨組織熟練使用新媒體客戶端,如微信、微博、數字電視、手機APP等新媒體客戶,并準確的傳達各級黨委政府的政策和信息。最后,加強基層黨組織信息人才隊伍建設。上級黨委政府應為基層黨組織加強信息人才的配置,并人才提供相應政策、資金的保障。隨著在信息傳播中的快速化、信息量大、范圍廣等傳播優勢,新媒體還存在著信息傳播混亂、失真和盲目的劣勢,以及少數輿論領袖影響甚至控制輿論的困境。相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傳播速度及信息量上都無法比擬,但卻也具有更加真實、客觀、理性等方面的優勢,因而具備更高的權威性。基層黨組織在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同時,基層黨組織要熱衷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這兩個領域的交叉,通過分析新媒體的優勢與劣勢,及時將其納入傳統媒體視野,而后再依靠各級黨組織官方媒體的傳統優勢,進一步發揮媒體的“喉舌作用”,牢牢把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
二、進一步適應新媒體語境,平衡政治生態,維護社會穩定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新判斷。現階段,我國的發展現狀除了發展不充分之外,更為突出的問題是發展的不平衡,這同人民群眾日益廣泛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矛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時,更要滿足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因此,基層黨組織要從新媒體的角度主動適應基層政治生態,切實消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社會矛盾,以維護社會穩定。
對新媒體的應對和回應能力,反映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反映我們黨的力量。基層黨組織對新媒體語境多樣化、深層次、“爆炸式”政治參與的有效回應,可以增強群眾的支持,增強社會穩定系數。一是提升基層黨組織與群眾的互動的意識和技能。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面對有關政治的突發事件時,群眾自主思考的能力逐步提高,盲目的、不理性的政治參與逐步減少。基層黨組織要穩穩抓住這一新趨勢。要建立一個“善于學習、勇于實踐的濃厚氛圍”,樹立起與主動與群眾互動的意識。“要增強學習本領”,掌握運用新媒體的技能。不斷提升與群眾打交道的能力,科學處置涉政突發事件,引導輿論走向,維護社會穩定。二是建立健全基層民意征集、反饋制度。要充分吸納群眾的利益訴求和政治偏好,在做出決策時候,充分考慮群眾的訴求并使其在決策中體現出來。要時刻跟蹤決策實施以后群眾的反饋,再進行相關局部調整。三是完善基層信息公開制度,如新聞發言人制度、應急信息公開制度、黨務公開制度等。信息的透明性和開放性,可以在允許的范圍內最大化。避免信息在傳播中的混亂和失真,使群眾能夠了解真相。
三、進一步利用新媒體優勢,優化聯系方式,密切黨群關系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在新媒體視角下來看,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建設必須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不斷提高密切黨群關系的新本領。一是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創新聯系的載體。利用新媒體,實現群眾對基層黨員發展和評議、對基層干部選拔、對基層黨組織評議等活動的有效參與。二是創新群眾工作方法。面對新媒體的影響,許多基層黨組織工作人員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信心,出現了“本領恐慌”,在群眾工作那里陷入“老
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敢用”的境地。黨的十九大要求,要“增強群眾工作本領,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發揮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組織和動員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做好新媒體視角下做好黨群工作,就要更多利用新媒體創新群眾工作方法,黨務網站、微博等新媒體及時維護,避免其“僵尸化”;學習掌握好網絡語言,與群眾有話可談。對于密切聯系群眾,中共中央政治局
《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規定》提出,切忌走過場、搞形式主義。充分運用新媒體搜集民意訴求,及時通過網絡回復,解決問題。
四、進一步把握新媒體渠道,引導輿論監督,扎緊制度籠子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改進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發揮同級相互監督作用,加強對員領導干部的日常管理監督。”因此,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監督作用,是實現群眾“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的有效途徑。逐步建立和完善對“微權力”監督的媒體機制。及時公開“微權力”運行過程,建設陽光基層黨務。建立基層黨組織“陽光黨務網”,及時公開黨員發展、干部選拔、黨費收支等黨務信息;建設數字電視平臺,便于基層人民群眾通過電視或手機查詢黨務開展情況,對
“微權力”實現有效監督。真正“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本文為2019年度黑龍江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重點調研課題《新媒體視角下的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建設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2019SD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