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英華
摘要:隨著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全面發展,書法藝術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旨在加強我國民族的藝術文化建設。而高校書法課程作為高校的一門公共藝術學科,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本文針對當前高校書法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辦法,以期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書法應用能力,進而提升高校的整體教學質量。
關鍵詞:書法課堂;教學質量;審美能力
為了大力推進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高等院校在美育教育過程中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實行美育教育的全面改革工程,而書法藝術作為此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加強大學生的書法教育。目前,高等院校的書法課程已成為所有藝術類院校的一門專業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書寫技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進而培養他們的書法應用能力。因此,在高校書法課堂教學中,高校要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著重培養學生的書寫技能,從而整體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書法教學對于大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一)磨煉意志
由于書法是一門比較抽象的藝術,只有平面的點線和黑白色彩,不像繪畫有立體的形狀和斑斕的色彩。因此,對于初學者來說,容易產生厭倦的情緒,更不可能在短期內能夠看到效果。而一些少兒書法興趣班的開設也是因為針對孩子活潑好動的特點,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實成人練習書法的目的也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更好地磨煉意志力。
(二)懂得吃苦
《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三引《漢書》曰:“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自古以來,刻苦好學的例子屢出不鮮。古有知名書法家臨池學書,池水全黑;有的大書法家寫壞的筆頭不計其數;甚至有些書法家因沒錢買宣紙,利用周圍物品練習書法;有的書法家閉門謝客,整日沉迷于書法練習中等,他們都是經過不懈的努力,付出成倍的心血,才能在書法領域中有所建樹。而對于現代大學生來說是很難體會到大書法家的成名歷程,因此,現代大學生要以他們為學習的榜樣,學習他們勤學苦練的精神,從而能夠腳踏實地的練習書法。
(三)戒驕戒躁
我們可以通過古代一些大書法家杰作中看出,他們的書法字體都是比較工整規范的,但是他們并沒有以此為傲,相反會為了取得更大的進步,通過拜訪名師刻苦鉆研書法的精髓之處,并能根據時代的審美風尚實行改革創新辦法,進而創造出偉大的著作,對后世書壇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在高校書法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刻苦鉆研的習慣,要引導他們養成戒驕戒躁的學習精神。
二、創新教學模式,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在高校書法教學中,書法學習是一個由簡入難的過程,而且在短時間內很難看到教學效果,特別是對于剛接觸書法的大學生來說,更容易出現厭學的情緒,因為書法練習涉及內容很多,難免會使學生產生煩躁的心理。所以,在高校書法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訓練學生的基本功,之后再讓學生進行臨帖,最后再讓他們自由創作,而對學生基本功與臨帖的訓練是為了他們更好地進行創作。而訓練學生的基本功就是要求學生在書寫過程中,掌握漢字的筆畫構成要素,進而培養學生正確書寫漢字的能力,因為一個漢字是由八種基本筆畫組成的,只有將這些基本要素練習好了,才能更好地書寫漢字;因此,通過結合多年的書法教學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的書寫興趣
隨著網絡時代飛速發展,電子設備工具已逐步代替了傳統的用筆書寫形式,尤其是現代大學生的手寫時代還是停留在素質教學階段以及參加的各類培訓班上,甚至有些大學生一開始就沒有接觸過毛筆,直接過渡到了電子書時代。
(二)快速掌握臨摹的方法
教師在講解基本筆畫的過程中,要以線面為例,通過借助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展示不同線面的圖例,而不只是簡單講解線面的用筆技法,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臨習,并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線面的具體形態以及在格子中所處的位置,從而使學生能夠快速掌握簡單的臨摹方法。總之,通過這樣反復的對比練習,使學生能夠對字形筆畫的形態、組合、位置產生新的認識,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字形的變化規律。
(三)養成多字數書寫的習慣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布置課程作業時,要引導學生書寫完整章法的臨摹作品,包括標題和日期等,也可以截取字帖中的部分內容進行臨摹,并要求達到規定的書寫字數。可是這對于剛開始接觸書法的學生來說會感到疑問,因為有些筆畫都還沒學會,就要求書寫這么多字數的內容。所以,教師在書法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書寫訓練的目的,并要求學生能夠掌握課上所講的書寫要求,比如筆畫部分,要求學生在課后作業時要掌握筆畫的書寫要求,其他字形要求盡量完成即可。因此,學生在臨摹字帖的時候,只有按照字帖原章法順序依次書寫,才能激發他們的書寫興趣,使其主動地投入到書法練習中,進而提高他們的書法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紀鋮.高校書法課堂教學的新思考[J].藝術研究,2019(05).
[2]王思棋.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書法教學作用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19(01).
[3]丁黎俐.關于高校書法課程中技能訓練的教學反思[J].美與時代(中),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