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有
摘 要:本文概述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結論的證明和應用,更要重視探索發現的過程。要讓學生沿著教師精心設計的一條“再發現”的道路去探索和發現事物變化的起因和內在聯系,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借助以往的知識經驗,自己進行知識再“創造”。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抓準知識的切入點,找準教學方法,結合數學信息的實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發展其創造能力,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中,教師應變革舊的教學方法、建立新的教學策略,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像力,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
一、創設質疑情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造個性受到壓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
1.批判性質疑。進行批判性質疑就是不依賴己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判斷,敢于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其思維更具挑戰性,它敢于擺脫習慣、權威等定式,打破傳統、經驗的束縛和影響,產生一種新穎、獨到的前所未有的觀點來認識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生的理解與思維的發展。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如果發現教材中有錯誤的地方,要抓住時機引導學生質疑,就能培養學生不拘于教材、教師,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創造個性。
2.探究性質疑。遇事好問、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為目的,僅停留在獲取初步探索的結果上。要培養學生對已明白的事物繼續探究的習慣,永不滿足,這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品質。好奇是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它往往可以促使學生作進一步深入細致的觀察、思考和探索,繼而提出探究性問題。這是創造個性的具體表現,我們應倍加愛護和引導。
二、創設交流情境,變“個體學習”為“集體合作”
實踐證明,小學生具有愛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境,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更為開放的舞臺。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有利于其思維的活躍。因此,在教學中應創設多種形式、多種目標的交流情境,以發展學生創造個性。
1.一題多解,交流學習。善于交流,在多向互動中激活創新思維,培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是現代社會所必須的,也是數學學習過程應當提倡的組織方式。運用多向交流,首先要求創設師生互愛、人格平等、教學民主、師生和諧的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說,有話能說,有話敢說”。學生在求異探索、同思共想、動手操作、互說互議的過程中更多地獲得了展示自己的機會,體現了教師注重培養創新人格,并通過相互交流,互相影響,互相激勵,使之得到逐步形成。
一題多解是培養學生橫向發散思維的一種方式,是訓練學生拓寬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要途徑。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最易出現一題多解的精彩局而,由于同學間的相互啟發,思維由集中而發散,由發散而集中。因此,在這一交替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的嚴密性與靈活性都有所發展,能夠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通過分析、比較、優選,同學們發現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個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發展。
2.突破難點時,動手合作。在教學中,尤其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若能組織學生集體合作,則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鑒,相互啟發、撥動,形成立體、交互的思維網絡,往往會產生1+1>2的效果;而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我們在教學中提倡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操作、實踐,找出規律,提煉方法。
三、通過解難練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課堂練習中,經常向學生提出一些有一定難度的任務或問題,使學生既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能力,又須付出力氣,進行思考或操作。學生經過努力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過程,可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如,在解答“圓的面積”練習中,提出:“以面積為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一邊為半徑畫圓,圓的面積是多少?”并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半徑的平方與正方形面積的關系,學生便會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創造性的得出結論。學生在自主探索、大膽思考中總結歸納得出結論,學生的靈活性、創造性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創新能力才得以提高。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必須在教學中做到積極引導、創設情境,突出思維品質的培養,及時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勇于探索,敢于創新,使學生在求知的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見解、發現新方法,從而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在這創新人才“吃香”的時代,必須從基礎抓起,從娃娃抓起,積極開拓,改變觀念,大膽創新方法,以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面向”為教育教學思想,努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在北京大學講壇上講了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在邁向新世紀的過程中,一種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們具有創新性,使人們變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觀察力,成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今天,它是否可以引發我們做這樣的思考:數學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再使學生會按刻板設定的“標志”解規定的題目,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變知識的結論為探究的過程,變“學數學”為“做數學”甚至“玩數學”,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實驗中啟迪思維,在實踐中點燃創新思維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