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河
◆摘 ?要:在傳統的觀念中,我們往往忽視“數與代數”對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的作用和價值,常常把推理能力的培養任務交給幾何,然而幾何證明中的演繹推理,并不是數學推理的全部。事實上,在“數與代數”的教學中,計算要依據一定的“規則”——公式、法則等。因而計算中也有推理。對于代數運算不僅要求會運算,而且要求明白算理,能說出運算中每一步依據所涉及的概念、運算律和法則。所以代數不能只重視會熟練地運算和解題,更應充分挖掘其推理的素材,以此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關鍵詞:數;代數;學生;推理;能力
那么在數與代數的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呢?下面通過自己教學中的幾個例子,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淺顯的認識。
一、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在講北師大版教材八下第二章第三節“運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時,對于平方差公式學生比較熟悉,能夠比較輕松地掌握公式及特點。在公式的靈活運用方面,學生仍然比較欠缺。
本節課的難點是運算課后習題中“-16x4+81x4”這種題型。這道題,不能直接套用平方差公式,需要進行兩步運算。在教學中,我給出了這樣一個題目:-16+x2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優秀學生經過思考之后能夠給出兩種解法。第一,可以運用加法的交換率變成x2-16再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運算;第二可以直接提出“-”號,變成“-(16-x2)”,然后對于括號里的式子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運算。這樣在例題講解之前,就做下了鋪墊,后續的習題,雖然學生仍然有一定的困難,但經老師一提醒,結合例子,學生能夠解決。可見,課堂教學就應該循序漸進,提前預設,這樣課堂才能順利,學生接受也比較容易,學生的推理能力也就得到了培養。
二、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探索過程,以此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在講北師大版教材八下第三章第一節《分式1》,在分式的定義和意義引出后,我把例題也進行了講解。然后,我設計了學生的活動環節:
1.每個同學寫出兩個分式。
2.小組內互相交流,看看寫出的分式正確與否。
3.每個小組選一個代表,將分式寫在黑板上。
通過第一個環節,讓每個學生自己思考,自主發現分式的特征。通過第二個環節,讓小組內的同學互相碰撞學生寫出了不同的分式.其中還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對于第一種,我大力表揚了他們:喜歡思考,對分式的定義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而對于第二種情況,我提出問題,引導他們思考。
師:對于這種寫法,你有不同觀點嗎?
生:老師你在定義中寫成的形式,其中的A和B都進行了限制。所以這位同學的寫法也應該進行限制。
師:那怎樣進行限制才可以呢?
生2:要求M、N為整式,且N中要含有字母。
師:這樣就比較完整了。
通過這種師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探索過程,進一步了解了分式的定義和表示形式,同時也了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三、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在講北師大版教材八下第三章第一節《分式2》時,教材中“做一做”中有兩個題目。我首先讓學生放手來做。學生在板書時,出現了下列的錯誤:
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我引導學生進入糾錯環節。對于第一個問題:
師:對于這位同學的做法,你有不同意見嗎?
生1:老師,他沒有化到最簡,分子分母可以再約.還可以同時除以5,結果應該是……
師:什么原因導致他沒有化到最簡呢?
生2:他一開始的公因式沒有找對,應該是5xy。
師:看來在約分的時候,要想化到最簡,找準公因式非常關鍵呀。
對于第二個問題:
師:這道題出現了兩個答案.分別是,你同意誰的做法呢?
生:同意第二種.
師:那這兩種做法,在哪一步上有區別呢?
生:第一種約掉的ab,第二種約掉的是a+b。
師:為什么不同意第一種呢?
生2:因為他不能約掉ab,分子和分母的兩項都是和的形式,不能直接約掉,只有是積的形式時,才可以。
師:非常感謝這位同學,他為我們總結出了很寶貴的經驗。讓我們知道了,要將分式約分時,一定要把分子和分母寫成公因式和另外因式乘積的形式。
在糾錯活動中,學生明白了算理。通過這種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也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
總之,在“數與代數”的教學中,我們也要重視學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養。因為,它既能提高課堂效率,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能使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如何解決問題。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金晶.“數與代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J].數學教學研究,2011,30(10):64-67.
[2]施健斌.在“數與代數”教學中培養學生合情推理能力[J].小學教學研究,2014(19):52-53.
[3]范金雷.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C].2012年12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