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 李永春
◆摘 ?要:無文字民族語言文化是中華民族絢爛多姿的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時代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現代化的加速進程為無文字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帶來挑戰,也意味著新的傳播途徑和發展機遇。當下,門巴族在內的無文字民族語言文化消失問題愈發凸顯,保護和傳承門巴族語言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門巴族當下傳統語言文化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門巴族語言文化在新的信息環境下該如何結合自身特色,實現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探索新環境下無文字民族語言發展的策略,我們將選擇一條更好的道路來繼承和發展門巴族語言文化,實現其傳統語言與文化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門巴族;信息時代;傳承與發展
一、門巴族語言文化的研究現狀
門巴族是一個沒有系統的、成熟的本民族文字體系的民族,因此,門巴語的記錄和研究非常少。到目前為止,門巴族文化大都是在與其他民族接觸后,依靠其他民族的文獻記載存留。在歷史上門巴族借用藏族文字傳承本民族文化,雖然使用藏族文字為門巴族歷史流傳和文化傳承提供了途徑。但是他們世代相傳的傳統知識、技能、技藝、經驗與智慧無法通過藏文的記載而使信息全真地保存,門巴族沒有形成成熟獨立的文字系統,在隸屬于吐蕃王朝之后開始通用藏文,民族語言門巴語因語言環境過小被取代。門巴族語言文化研究已進入從專業的單一性向大眾的廣泛性相結合的發展階段,但迄今為止仍然沒有一套成熟系統的研究成果。
二、應對信息時代,保護和發展門巴族語言的策略探索
(一)建立門巴族語言的有聲數據庫
門巴族不僅要貫徹落實國家語委的政策方針,更要注重自身條件的充分挖掘,主動建立門巴語言音頻數據庫,既是對本民族文化的有效保護傳承也是對中國語言有聲數據庫的重要補充。面對信息化、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文化一體化的影響,原始生態記錄門巴語音頻數據庫是保存民族語言的一種有效、科學的方法。在使用新媒體軟件調查成員語言和記錄數據時,音頻語料庫通過專業的錄音設備和軟件以音頻形式進行記錄,然后轉換漢字,之后對音頻、文本和視頻文件進行分類和整理,以改進相關數據庫。防止了傳遞和整理過程中不必要的數據信息丟失,保證了門巴語的原生態保存。
(二)利用不斷更新的新媒體進行門巴族語言的傳播
QQ技術與微信技術的兼容,可以連接市場上的各種通訊工具,最大限度地融合普通用戶和信息時代。新的QQ、微信等通信軟件技術支持語音和視頻通話,可以有效規避無文字的弊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本民族語言,對于門巴族而言,音頻語言材料可以及時傳送和記錄。客觀上,也減少了在門巴族語音資料調查和搜集中的阻礙,在后期的信息整理中可以便捷準確地進行語音資料的核對和校準。
三、信息時代門巴族傳統語言文化的發展路徑
(一)提高門巴族語言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適應能力
任何一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文化在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演變。沒有文字的門巴族的語言和文化尤為突出。以往的傳統特色也不斷填充著不同時代的文化主流標簽。語言的適應能力既來自于對自身歷史積淀下的文化自信,也要有包容其它民族文化的良好心態,面對自身語言文化的小眾現狀,一定要把握民族文化的核心特色,無以量勝便以艷爭。
(二)不斷完善各項保障機制滿足傳承保護的實際需要
由于歷史和地理等諸多因素,人們對門巴人的語言和文化缺乏理解和認識。它的文化價值對于大眾而言只集中于本民族或者西藏地區和部分文化研究人員。始終難以在社會所普及,因此,我們首先需要通過宣傳和教育充分展示門巴人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自身認可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讓其他人對門巴族文化產生興趣,擴大門巴族文化的影響范圍,以多種方式引導門巴人民或社會團體參與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三)加強對門巴族青少年語言文化的家庭和學校教育
在文化市場交流越發頻繁的同時,文化沖擊也無可避免。在家庭中,祖父母和父母應教育年輕一代從小熱愛本民族的文化和傳統語言,培養民族情感。以此為依托使其熱愛學習本民族的語言文化,自發投入。在學校教育方面,必須把重點放在科學規劃文化課程設置上,根據民族文化的真實性和第一性,為當地人民準備地方校本教材,教材的內容主要以家庭語言、傳統習慣、歌曲舞蹈和民間文學為基礎。系統的教學是對家庭文化知識的重要補充,使得家庭與學校教育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補充。
四、結語
在信息時代,科技、大數據和新媒體的發展給門巴語言和文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同時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機遇。門巴族文化的獨特性對于悠久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而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對這些優秀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是實現增強文化力量的必然要求。完善門巴語音頻數據庫和實現民族語言文獻的數字化是信息時代保存門巴族語言和文化最有效的方法。與此同時,探索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傳播民族語言文化的新途徑和新方法,使信息技術與門巴語言文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讓門巴族語言文化在現代文明中與時俱進不退本色,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李宇明.論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的建設[J].中國語文,2010(04):356-363+384.
[2]馬蘭蘭.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現狀探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05):243-244.
[3]冀芳.新媒體時代下少數民族語言保護和傳承策略研究[J].編輯之友,2014(10):69-72+76.
作者簡介
張順(1997.03—),男,甘肅省白銀市人,本科,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中文系,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李永春(1983.09—),男,吉林省四平人,博士,講師,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研究方向:古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