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是我國古代留下的優秀文化寶貴遺產,它凝聚了中華民族偉大的人文精髓。初中課本中的古詩是浩瀚的文學海洋的點滴,是中華文化的沉沉載體,它們如同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脈脈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古詩文的學習在學生繼承傳統文化,形成文化積累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誦讀
一堂好的詩詞誦讀課應該以誦讀為主線,在誦讀中穿插賞析,課堂活動環節簡單明了。不能繁雜瑣碎,環節之間銜接自然緊密。一堂課只有40分鐘,要讓教學內容豐實,學生活動充分,教學環節就不宜太多,尤其是誦讀課,教師教學設計時應刪繁就簡,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入自由朗誦者的角色,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在課堂中有充分的誦讀體驗并獲得自己的審美愉悅。
一、誦讀,能促進學生把握古詩詞的主題內容
古詩詞都是古人在一定背景下,對其心理感受的一種表達抒發。而通過誦讀來理解詩歌內容,不僅是對作者當時心理感受的一種還原與理解,也是對時代背景以及作者人格魅力的一種解讀。當然,要實現這些目標,必須在了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也要準確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例如宋代文學家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這首詞,教師先要指導學生了解其寫作背景。這是蘇軾被貶謫到密州的時候,和同僚出獵的時候寫下的一首作品。當時雖然被貶,但是蘇軾的情緒并沒有消沉,而是仍然充滿著為朝廷效力的雄心壯志。接著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帶著理解去誦讀這首作品,并且根據學生誦讀的實際情況予以具體指導。當學生能用雄心勃勃而又頗為自得的語調去讀“親射虎,看孫郎”,用低沉充滿期盼的語調去讀“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用慷慨激昂的語調讀“西北望,射天狼”。那么學生對蘇軾這首作品中抒發的情感,以及這首宋詞的魅力理解的相當透徹了。
二、要引導學生讀出情感意蘊
例如唐代文學家杜甫的《春望》這首詞中,首先,要了解時代大背景及寫作此詩詞的小背景。這首詩是杜甫“安史之亂”期間在長安所作的?!鞍病保赴驳撋?“史”指史思明。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fu)州(現在陜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后困居長安。該詩作于次年三月。其次,通過想象和聯想,腦海中浮現詩詞所描繪的畫面,從而進入作品所創設的意境中。再次,借助音頻、視頻媒介來渲染氣氛,催生與作品相應的情緒,從而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情感世界。
要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了解作者生平,寫作此詩詞的心境。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圣”。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如下:①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這一時期曾先后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②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③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安史之亂爆發,史懷古的目的——借古諷今,借古傷今,借古抒懷。
把自己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所領悟到的情感,甚至個人生活經歷的獨特情感體驗融入到朗誦里,通過聲音的演繹,輔以表情(服飾)語言、肢體動作、以及情境設置(如背景音樂、背景圖像等的渲染)來演繹他對文本的解讀經驗,完成審美的再創造,體現朗誦者的精氣神。這是最高境界的朗誦,也是最有現場感染力的朗誦。教師的范讀要求達到這個境界。
三、吟誦品詩味,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健康感情
1.先讓學生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反復吟讀,教師在詩的節奏和重音方面等方面給予指導,師生共同總結朗讀古詩的方法。
2.變換形式閱讀,使學生在讀中得到美的享受。
3.利用古詩本身具有感染性強和陶冶性強的特性。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審美教育的美。一方面引導學生品味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所創造的意境美,做到“披文人情”、“身歷其境”,如對詩歌中所描寫的祖國錦繡山河為之贊賞、熱愛,對詩文所歌頌的英雄人物從心底里升騰起崇敬之情,對詩文所表現的社會底層的人們的不幸傾注同情和關切……另一方面,則要求學生選擇一首最合適的曲子給詩歌配樂,然后進行朗讀,進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總之,讀不是目的,用誦讀的方法讓學生實現對古詩詞的理解,學習古詩詞優秀藝術手法,接受古詩詞情感意蘊的熏陶,這才是目標。也唯有如此,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才能盡得中華燦爛古文化的精華,也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古文化更多的滋養。
參考文獻
[1]王素芹.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初探[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09).
[2]李芳.品誦·欣賞·感悟——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09).
作者簡介
王瑞珠(1986.01—),女,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