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摘 ?要:委托公證充分發揮了公證的價值,但在實踐中如果沒有很好利用,就會損害相關人員的利益。什么是委托公證,如何充分發揮委托公證在房地產領域的作用,委托公證在辦理中會出現哪些問題以及如何應對,是本文要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公證;委托;應對措施
1委托公證含義和作用
1.1含義
《公證法》第十一條明確規定,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公證機構可以辦理委托公證。什么是委托公證?筆者在查詢委托公證的含義時,發現在不同的著作中,對于委托公證的內涵解釋基本一致,但名稱各有不同。有的表述為授權委托書公證,有的表述為委托書公證,還有的表述為委托公證。如:授權委托書公證是公證處按照法定程序證明委托人授予受托人代理權行為的真實性、合法性的活動。委托書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委托人授權他人以自己的名義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真實性、合理性予以證明的活動。 委托公證是指公證機構根據當事人即委托人的單方申請,依法證明委托人的委托授權行為真實、合法的活動。
以上三種從內涵看基本一致,都是指對單方委托行為的公證,但也有概念把委托公證含義擴大化解釋,認為其包含了單方委托行為和雙方委托合同行為。如委托公證是指公證機構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對委托書、授權書、委任書或委托合同依法證明其真實、合法的活動。這個含義就是委托合同公證作為委托公證的一部分,認為委托公證的形式分為委托書公證和委托合同公證兩種形式。
筆者認為,如果公證的證明對象是委托授權行為,那么該公證的名稱表述為“委托公證”更為合適。授權委托書公證和委托書公證從字面理解更像是對文書的公證,而不是對行為的公證。委托合同公證應當適用合同、要素式公證書格式,和適用定式公證書格式的委托公證差別較大,不適合包含在委托公證中。為了避免歧義,委托公證應當僅指對單方委托行為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公證。此種定義與2011年10月1日在全國正式啟用的定式公證書格式中的委托公證書格式更為契合。
1.2作用
與涉外公證不同,委托公證是老百姓根據實際需求出發,主動要求辦理的公證事項之一。涉外公證通常是應使用部門的要求(使館、學校等),當事人為了上學、旅游、移民等目的,“被動”辦理的公證事項。在工作中,筆者經常聽到有人問,為什么要辦理涉外公證。但是辦理委托公證時,很少聽到這樣的疑問。因為委托公證的作用顯而易見:省時、省力、省錢。
比如一位購房者在異地購買房產,但是由于工作繁忙無法請假前往當地辦理購房手續,而房管部門又需要本人面簽,如果他請假前往,將要承擔交通費、住宿費等費用,可能還會因請假被扣工資。但是他辦理一份二三百元的委托公證,則可以省去這些費用,還可以節省自己的時間。
2委托公證應注意的問題
由于委托事項的多樣化,導致審查標準不易統一,在立法層面無法出臺具體指導規則,在實踐中又容易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利用,所以格式上看似簡單的委托公證,實質上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
2.1委托人身份和證明材料的核實問題
在實踐中,公證機構、公證員應嚴格審查公證申請人的身份,告知冒充他人、偽造證件、騙取公證書的法律責任后果,未經證件視讀、單獨談話、交叉印證、身份證識別儀核驗等程序,不得辦理公證。由此可見核實公證申請人的身份是辦理公證的必經階段,如果此環節出現錯誤,公證員要承擔嚴重的后果。但是實踐中,出于各種原因,會出現當事人偽造證明材料,或者冒充他人辦理公證的情況。公證員當場識別后,又無法對其進行懲處,以致于違法成本太低,所以此種情況屢禁不止。具體懲處措施的缺位是此問題產生的一大原因。
2.2審查程度標準不統一
由于委托事項范圍廣泛,有的只是代為領取不動產證書,有的要委托辦理抵押登記手續,還有的要出售房產,不同的委托事項,對于公證材料的提交和審核都有不同的要求。審查過度會讓當事人覺得要的證明材料太多,審查不到位又會面臨執業風險,在相關制度未到位的情況,公證員缺乏指導性意見,在實踐中很難操作。
2.3告知不到位
由于告知書的格式化,很多公證員忽略了告知義務。告知義務的本質是公證員在行使闡明權。告知義務來源于拉丁公證傳統中的公證人所負的“咨詢義務”(“顧問義務”),它反映了公證人作為法律專家輔佐當事人的角色。《公證法》第27條第2款規定:“公證機構受理公證申請后,應當告知當事人申請公證事項的法律意義和可能產生的法律后果,并將告知內容記錄存檔。”《公證程序規則》第21條的規定增加了“辦理公證過程中享有的權利、承擔的義務”的告知內容。《公證員職業道德基本準則》第8條規定:公證員在履行職責時,應當告知當事人、代理人和參與人的權利和義務,并就權利和義務的真實意思批量委托告知不到位。但是實踐中,特別是面對批量委托公證時,公證員很容易忽略告知義務。
3應對措施
針對以上委托公證中出現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面對假人假證,加強和警方的聯系,開展專項治理活動,假人假證曝光、與征信掛鉤。
第二,設立統一審查底線,做到即視為履行核實義務,不應承擔瀆職等責任。
第三,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告知,普遍化和特殊化想結合,針對不同的委托事項,應當有重點突出的特殊告知。告知方式多樣化,除了告知書,還可以采用詢問筆錄、申請表等方式進行書面告知,特殊情況加強錄音錄像。如果當事人未認真閱讀,公證員還要通過口頭告知等方式確保當事人獲悉其應當知道的公證事項的法律意義和可能產生的法律后果。
參考文獻
[1]司法部律師公證工作指導司編.公證員辦證參考[M].法律出版社,2005,9(1):1.
[2]劉振宇.公證員辦證告知參考[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