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程
摘要:精準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提出,扶貧工作困難,任務艱巨。為了更快速,更有效的打贏扶貧攻堅戰,有必要探討我國現在大力推行的普惠金融對精準扶貧的影響。
關鍵詞:精準扶貧;普惠金融;影響
我國的扶貧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9年到1985年,大量的農村家庭依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脫貧。第二階段是1986年到1993年,開發扶貧。第三階段是源于1994年國務院印發《“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是指在2000年以前,用七年時間基本解決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第四階段是2000年至今,扶貧工作在前三個階段上深化。雖然我國的這些政策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并沒有形成良好的長效機制,大多是靠行政手段干預或資源的再調配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屬于粗放式扶貧。這導致貧困人群過分依賴國家政策,產生了惰性自己無法脫貧。在粗放式扶貧無法滿足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需要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在實地調研時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扶貧工作16字戰略方針。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闡述精準扶貧理念。與之前扶貧工作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精準扶貧更強調“精準”。扶貧對象要精準挑選,扶貧理念要精準貫徹,扶貧措施要精準施行。不再依靠政府“輸血”的形式開展扶貧而是從長遠角度以“造血”的形式賦予貧困人群脫貧能力。普惠金融在精準扶貧的大環境下也會有更大的發展機遇。
一、金融精準扶貧與普惠金融的相關理論
(一)金融精準扶貧理論
金融扶貧是扶貧工作的一種重要資源支撐手段,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通過主要金融機構發放小額金融扶貧貸款。精準扶貧主要包括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金融扶貧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就是要在扶貧工作中著重發揮金融機構,金融手段的力量,通過更多更便捷的資金支援扶貧。
(二)普惠金融理論
普惠金融是指可以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是其重點服務對象。普惠金融重視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普惠金融本質上仍是商業行為,但其更注重改變貧困群體的脫貧方式,通過提升造血功能脫貧而不是依賴輸血。《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中提出普惠金融的理念相比傳統金融有其特點:服務對象廣泛性、服務產品全面性、服務渠道便捷性、經營模式商業性.機構參與的共同性。
二、目前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整體素質不高
現階段,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水平普遍不高,缺乏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大多數貧困農民僅僅是把種植農業當作謀生手段,缺乏自主脫貧積極性。很多農民過分依賴國家扶貧政策,等待國家輸血,不習慣于現階段精準扶貧的造血模式。他們等待扶貧干部送錢送糧,利用國家政策及扶貧干部的同情心對扶貧產生了依賴,思想并沒有認識到脫貧是自己的事情,以至于他們并不理解國家的產業扶貧不懂“造血”模式的重要性。所以現階段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的政策宣傳教育力度,要堅持開發式、輸血式扶貧方針,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既扶貧義扶志,充分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使其對扶貧工作有更加充分的認識,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高其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督查考核不能因地制宜,扶貧工作缺乏激勵機制
上級督查主要是看檔案信息、扶貧手冊,走訪難免走馬觀花;一些干部因為表格數字的邏輯錯誤被嚴厲追責是不公平的;還有的督查、第三方評估人員只聽貧困戶意見,不聽扶貧干部反映實際問題,導致追責存在片面性。處理了一人,打擊了一群幫扶干部的積極性。一些鎮、村扶貧專職干部人員調動頻繁,不能做到專職專責,只有無限責任,沒有獎勵晉升機制;南于缺乏必要的考核激勵制度,扶貧干部的后續管理和保障不到位,存在扶貧干部身入而沒有心入,影響了工作積極性和扶貧效果。
三、普惠金融推進金融精準扶貧的現實難點
(一)有效金融服務的供給不足
金融市場上缺乏針對貧困戶的金融產品,現有的大多數產品難以真正滿足貧困群體的需求。金融產品市場對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重視程度不夠,大多數地區并沒有金融產品市場的覆蓋,大多數農民、貧困戶群體缺乏了解普惠金融的渠道,無法購買金融產品。金融服務的申請流程煩瑣,申報材料復雜,貧困戶們的文化知識水平普遍不高,這使得貧閑困戶們在接受金融服務或是購買金融產品時相對困難。
(二)扶貧信貸風險大,金融服務成本高,缺乏激勵機制
貧困戶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且依賴農業收入較低,在遇到旱澇等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后,主要收入來源也無法保證。貧困戶的其他經濟收入來源渠道也并沒有掌握。這就會導致貧困戶家庭無法償還貸款,金融機構會出現不良資產。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利潤低也是金融機構不愿意涉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金融公司來說,政府為其提供的優惠政策仍缺少吸引力,這就導致了金融機構對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信貸資金投入較少,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金融機構對于農村金融產品缺乏創新的積極性,失去了服務的內在動力,使得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礙。
(三)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有待健全
負責扶貧的相關部門工作較為分散,獨立沒有形成統一戰線。造成了部分工作重疊或是不必要的重復。大多數貧困戶的還款意識淡薄,法律意識薄弱。部分貧困戶憑借貧困身份對扶貧干部百般刁難,認為扶貧干部及國家給他們錢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不用歸還。這部分貧困戶缺乏信用意識,如不加以教育引導就有可能變成老賴,所以這需要黨政機關部門的大力宣傳,幫助此類貧困戶建立信用意識,還貸意識,構建法律觀念,以法為準,依法脫貧。
(四)農村金融體系有待健全
在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中,農村銀行逐步退出了農村市場,由農村信用社取代了農村銀行的地位。然而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處于主要地位的農村信用社在脫貧攻堅戰役中卻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相對來說,國家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扶持力度不足,農村金融機構難以取得較高的收益,因此影響了農村金融機構的積極性。
四、普惠金融推進金融精準扶貧的建議
(一)大力發展普惠金融
推動普惠金融發展,首要要做的事情是提升社會信用水平。在現有征信體系的條件下,依靠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先進的技術手段不斷發展完善征信體系。建立起嚴密的信用大網。國家要出臺更有利于普惠金融行業發展的政策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引導普惠金融的正確發展。在傳統金融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金融等新興模式。鼓勵金融機構多進行市場調研(主要是要深入到農村地區、貧困地區),根據新的市場調研報告來改善現有的金融產品或者設計更貼切于貧困戶市場的金融產品,要在金融領域時刻保持創新能力。
(二)大力支持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金融機構)
加大財政,政策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傾斜力度。使農村金融機構保持較高的積極性來參與到扶貧攻堅戰役中。對在扶貧攻堅戰中做出卓越貢獻的金融機構,政府應了解其情況大力宣傳,并減免相應的所得稅。對于大型國有銀行,金融機構國家應建立科學合理的指標,對其扶貧工作進行考核量化。對農村金融機構加大資金投入,增加信貸資金,完善激勵機制。農村金融機構應該考慮創新服務方式,探索扶貧工作的新機制。例如基層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對轄區內農戶、貧困戶進行走訪調查,對符合授信條件的農戶主動授信,為其推薦最合適的金融產品,給予農戶、貧困戶更佳的金融支持。要深入鄉問地頭為農戶、貧困戶宣講普惠金融知識,解決他們的具體困難,提升普惠金融的覆蓋面和滿足度。
(三)加快農村地區、貧困地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要出臺政策鼓勵商業銀行、金融機構等適量增加其在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營業網點,延伸普惠金融服務網絡,擴大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爭取實現“普惠金融基礎服務的村村通”。為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四)完善政策制度
加大普惠金融政策扶持力度,發揮各項政策合力作用,提高貧困地區民生保障水平。應該調整市場準入門檻,實事求是,分別對待根據不同地方的不同經濟狀況給予貧困地區金融主體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以傳統金融主體為主導,鼓勵不同的金融主體、民間資本以及私人資本參與到普惠金融體系中。
(五)普惠金融知識的輸送
扶貧不應僅著眼于財富表面,更應該扶志、扶智。同樣普惠金融的輸送也不應僅僅是輸送服務,還應該輸送知識和理念。國家應實施“普惠金融精準扶貧人才培養計劃”,重點培養普惠金融人才。通過“高校定點支援”“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計劃持續為農村地區、貧困地區輸送優秀的金融人才,先進的金融知識,滿意的金融服務,放心的金融技術。可以考慮任命金融機構中高層管理者到基層掛職,以推動普惠金融在基層的發展,為基層的普惠金融事業探索更有效的發展道路。參考文獻:
[l]呂鷹飛.我國農村金融理財業務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校報,2018(1):72-76.
[2]部曄昕.我國普惠金融光伏精準扶貧現狀及問題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2):20-26.
[3]王君.普惠金融與金融精準扶貧的關系研究——基于湖南湘西州的實踐[J].武漢金融,2017(3)
[4]趙彥嘉.我國普惠金融與精準扶貧問題的研究綜述[J].中國商論.2019.
[5]夏詩園.普惠金融助力精準脫貧的思考[J].河北金融,2018(8).
[6]伍洪.金融精準扶貧:理論內涵、現實難點與有關建議的思考[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