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中國實施以政府為單一主體的食品安全監管,政府成為食品監管中最重要的角色。事實上,多元主體參與才是打破現有食品安全管理困境的有效途徑。文章基于公眾、媒體、食品企業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不同功能,分析公眾與媒體協同治理的必要性和現存障礙,構建公眾與媒體食品安全治理協同機制,加大食品安全治理的社會化程度,進一步規范食品安全企業的不當行為,從而有效提升我國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關鍵詞:食品安全;公眾參與;協同治理;媒體
1 引言
很多食品安全事件被公眾擴散,往往經由媒體曝光,媒體在食品安全治理監督和信息分享方面有獨特優勢。如2017年鎘污染大米事件、2018年小龍坎火鍋口水油事件、2019年外賣黑心作坊等事件,都證明媒體在食品安全治理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公眾獲取食品安全信息渠道受限,對于食品安全治理現狀認識片面,媒體作為獲取信息、傳播信息的媒介,能有效彌補短板。因此,建立公眾與媒體的協同機制是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捷徑。
2 媒體的概念界定
媒體包括電視臺、報社、電臺、微博、微信、網站與客戶端等大眾傳播機構及其附屬產品。根據媒體傳播方式、作用及影響范圍等因素,將媒體分為主流媒體和非主流媒體。主流媒體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理解,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副司長王國慶從綜合角度說:“主流媒體就是承擔重要的宣傳任務和功能、覆蓋面廣、品牌性強、影響力大的強勢媒體”。如中央級新聞媒體、區域性媒體、城市媒體和官方新聞網站。非主流媒體數量、種類繁雜,主要集中為微博、微信、網站與客戶端等大眾傳播機構及其產品的平臺。
3 公眾與媒體的協同必要性
3.1 食品安全治理的迫切需求
由于資源與技術的限制和食品市場的復雜,公眾與企業、政府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媒體強大的搜索功能和豐富的資源平臺,能適當減少不對稱。首先,媒體信息共享作用會促使企業之間產生良性競爭、履行較多社會責任、更注重品牌影響力和企業文化。其次,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會促使政府政策的出臺,督促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保障的日趨完善。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1],頒布了《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2012伊利奶粉汞含量超標事件之后,修訂了史上最為嚴格的《食品安全法》[2]。此外,伊利集團加大管理層建設、奶源基地建設投資,加大食品安全風險監控體系建設;提高產品信息的透明度,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由此可見,公眾與媒體協同對于食品安全治理起著推動性的作用。
3.2 公眾維權意識的內在驅動
一直以來,公眾參與意識與維權意識缺少發揮渠道和人員引導。公眾與政府合作是參與意識的外在體現,與媒體合作則是維權意識的內在驅動。首先,公眾通過與媒體合作擁有較廣的維權渠道;其次,公眾與媒體合作可以不再處于信息滯后或信息不對稱的被動地位[3]。再次,媒體通過與公眾合作可直接了解公眾最真實的想法,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公信力。
4 公眾與媒體的協同障礙
4.1 媒體公信力下降
互聯網時代,媒體是公眾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工具。公眾對媒體信任度下降原因有如下幾點:①過度報道。部分媒體為博眼球,從不同的角度對熱點新聞過度解讀,衍生大量新聞謠言;只提供政府較為認可的正面官方視角,而忽視從專業新聞角度和公眾角度去分析,導致新聞失真。②過濾報道。媒體選擇性報道一些正面宣傳自己的內容,忽視對監督類新聞的報道。③引導報道。一些媒體片面強調政府和直屬領導的指示,忽視對食品安全事故本身的原因分析和責任追求,或者避重就輕地轉移公眾的注意力,掩蓋根本問題。④虛假報道。部分自媒體為了博取關注,將虛假的消息發布到網絡上,而有些非主流媒體在未確認信息真實性的情況下就將這些"消息”落地成為“新聞”,形成虛假新聞。
4.2 目標沖突
媒體曝光食品安全事件其目標本應是揭露不良企業惡行,維護公眾安全,塑造食品安全市場的良性風氣。但媒體具有社會性和市場性雙重職能,極易因其他權利和資本的介入影響其獨立性。部分媒體過于注重利益,導致因獲取曝光率和點擊率而逐漸忘記最初曝光食品安全事件的目的,媒體的目標由最初的食品安全治理轉變為獲取公眾關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錯誤引導了公眾,導致最后問題不了了之。
4.3 網絡法制不完備
互聯網社會產生的諸多新問題和新情況已超越現有法律框架,尤其是對于食品安全治理,問題復雜、程序繁瑣,傳統法律條款不能適應網絡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近些年來,一些消極的網絡事件反復出現,暴露出我國互聯網社會在法律體系方面的缺陷與不足,法制化步伐沒有跟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網絡立法內容上過多強調政府對網絡的“管治”。②缺乏社會主體權利的固有保障,尤其是社會主體在網絡空間中參與治理權利的保障。③缺少對互聯網商業行為的規制,社會監督不遠遠不夠,只能單純的靠道德約束。④沒有明確網絡行為主體的權責關系,相對其他發達國家及地區,我國的互聯網立法明顯滯后,法律體系亟待完善[4]。
5 公眾與媒體協同機制的構建
5.1 合作機制
公眾與媒體合作協同的基礎是信任,媒體公信力不足是影響公眾與媒體的良好合作的痼疾。在“2016媒體公信力調查”中,電視、報紙、官方微博分別為民眾公信力前三甲,廣播和微信則分列第四、五[5]。主流媒體在公眾與媒體的協同進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公眾可以通過兩種方式與媒體合作:①網絡投訴平臺,網絡投訴平臺擴大了公眾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自主權,加快了食品安全問題反饋的效率。例如,新浪微博推出“黑貓投訴”的消費者服務平臺,通過“公眾投訴——聯系投訴企業——企業回復”三步,消費者可快速對接當事企業,進而推動投訴事件得到快速解決。②通過媒體渠道獲取食品安全相關主體的信息,公眾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與貼吧等網絡渠道將食品安全問題反映給媒體。主流媒體需要對非主流媒體發布的信息進行審核,借助非主流媒體快速傳播的優勢使公眾盡快掌握食品安全處理現狀。
5.2 引導機制
媒體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發揮著紐帶作用,引導公眾與政府、社會組織、企業的協同共治。媒體作為一種媒介,可以協助公眾建立食品企業監督機制,促進公眾與企業的交流。媒體利用與企業合作的渠道,形成企業、媒體、公眾之間的良性信息共享,增強公眾的知情權。此外,媒體將公眾的投訴與維權信息廣泛傳播,對造假售假與誠信缺失的企業形成強大震懾力,食品企業也可通過媒體向公眾公布產品的詳細信息,促使“良幣驅逐惡幣”。
5.3 保障機制
保障機制包括制度保障和技術保障。制度保障是指公眾與媒體根據自身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經驗,為政府創新網絡安全監管機制和管理方法提供建議建議。如,加強網絡空間公民隱私權、名譽權、知情權等基本權益的保護;加快網絡財產安全、隱私保護等相關法律的立法程序。技術保障是指公眾與媒體協助政府部門提升網絡安全防護技術,通過信息監測和預警系統加大防護和預警的力度,杜絕食品安全的虛假信息,確保食品安全治理在互聯網平臺的“零風險”。
參考文獻
[1]殷紅.媒體監督、媒體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伊利股份產品質量問題案例分析[J].財會通訊,2015(19):12-15.
[2]莫于川.健康中國視野下的公眾參與食品安全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16,2(2):34-38.
[3]邵靜野.中國社會治理協同機制建設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4.
[4]衛學莉,寧玉嶺,李麗靜,等.食品安全法律治理問題研究[J].中國衛生法制,2018(1):29-32.
[5]尤蕾.2016媒體公信力調查:微博比微信更受人信賴[J].小康,2016(8):81-83.
基金項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治理理論 視角下我國食品安全治理的三維 模型研究”(編號:15YJC810006)。
作者簡介:位利平(1990—),女,漢族,河南周口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基層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