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愚
摘 要:高校基層團組織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基礎,是團的工作和活動的基本單位,它與廣大青年學生保持著最直接最廣泛的聯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育人基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參加共青團組織的活動,多次與青少年代表座談交流、給青少年代表寫信,親自關心、指導和主持審議了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中央團校改革方案和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青年發展規劃,多次對團干部隊伍建設作出重要要求,提出一系列富有創見的青年工作新思想新觀點。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在大踏步前進,青年群體正發生深刻變化。在當今高校管理改革過程中,基層團組織建設仍然存在諸多薄弱環節.高校共青團應該總結經驗,調整定位,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精準聚焦工作中的突破口,以點帶面,充分發揮以小見大的效應,在具體工作中逐一突破,努力開創共青團工作的新局面,堅持以組織建設、思想引領、文化活動、城鎮服務四軸為主線,打造”道德品質+職業技能+發展潛力“的育人模式,為廣大青年學子的成人、成才、成功搭建廣闊的平臺,積極自信地投身新時代黨的青年群眾工作。
關鍵詞:共青團;青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引領,營造網絡清朗觀
高校共青團要始終著眼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第二課堂活動的始終,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遵循青年學生成長和思想教育的客觀規律,把握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和發展需求,注重理論教育和實踐活動相結合、普遍要求和分類指導相結合,做好高校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強調思想站位,積極采用學訪研相結合的方式,以黨建促團建。當前形勢下要落實黨建帶團建工作,可從源頭把握,逆向思維從黨建看團建,以團建反映黨建,以小見大,找出一條更加順應社會發展,更加適合高校建設,有利于黨員教育的新理念。根據大學生成長規律、教育規律和不同階段學習生活特點,在不同年級學生中按照“經線、緯線、延伸線”開展教育活動。以政治合格為經線主要開展“大愛教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和“三愛教育”(愛校、愛自己、愛專業)系列教育活動;以全面發展為緯線主要開展素質拓展活動;以豐富個性為延伸線主要圍繞學生鮮活個性培養和創新創業精神塑造開展創業教育、文化教育、社團活動。團日的活動根據不同階段的主題教育和不同類別的主題教育交叉進行,形成了“階段分類式”的主題教育活動。“可管可控的網絡清朗觀”是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把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手中所提出的網絡治理新戰略和新論斷。以"兩微一端"為主體的移動互聯網平臺為共青團聯系青年、凝聚青年開辟了新路徑,因此如何實現網絡與團建工作的融合發展成為提高共青團影響力的新課題。借助多平臺、多層級的網絡覆蓋,能夠有效助推共青團線上宣傳與線下活動的結合,實現共青團服務實體化,同時發揮其聚合資源的作用。充分發揮互聯網思維,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深挖數據,為青年提供精準且具特色的服務,打造網絡共青團,實現共青團社會公信力、影響力與服務力向網絡空間的延伸。用思想建設指引可管可控的網絡清朗觀,就是在自媒體發展的時代,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會判斷,辨是非。
二、融入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
共青團有凝聚力,才會對青年有吸引力,才會在團結基礎上形成戰斗力,共青團組織要力爭做到對青年的有效覆蓋、凝聚合力,充分發揮團員青年在改革發展進程中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以具有親和力的群體活動凝聚青年。團組織不斷改進活動方式、豐富活動內容,竭誠服務青年。在組織活動時要注重分析青年的特點,注重形式的多樣性和內容的時代感、價值感,通過開展紅色教育、青年聯誼、大眾體育、才藝展示等青年喜聞樂見的活動,和諧融洽青年之間的關系,豐富充盈青工業余活動,切實服務青年的需要,為青年辦實事,讓青年得到實惠。
為了更好地反映青年呼聲、回應青年訴求,維護青年權益、服務青年成長,在具體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積極倡導學生自主設計,自主參與,采用征集—設計—反饋—評選的模式,引導學生先后自主設計社團文化月、宿舍文化月、女生節專屬活動等可延續性活動,并結合互聯網、微博推送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青年學子的生活、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家風”,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再“家風”演變成“宿風—班風—學風—團風”,抓學風建設、抓內涵建設,通過學習交流、活動吸引、領袖號召、專業服務等多種形式,著力營造廣大青年團員真心愛團、全力為團、智慧建團、從嚴治團的氛圍。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就是要將其與高校基層團支部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優秀傳統文化在加強大學生的自我修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領好青年等方面有重要的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層團支部文化建設的現狀、規律和實際,探究出具體可行的路徑,在具體工作中,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把握好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層團支部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途徑,并將其與團支部和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全面有效地對接。對于班級建設,學生工作者要讓學生不是把自己當做老師,而是當做朋友,與學生一起晨讀,一起吃飯,一起聊網紅熱劇,看似平常的規定動作,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聽到了青年朋友們真實的愿望和訴求。于是,適合班級發展的團日活動、文化品牌也會油然而生,各種品牌活動備受學生青睞,菜單式定制的發展模式,為一批批青年學子扣開成長、成功的大門。
三、推進共青團工作的改革創新
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當國家處于危難,當社會向我們發出呼喚的時候,我們會毫不猶豫地獻出我們的財物、我們的熱血,甚至我們的生命。戰爭年代的共青團,它是廣泛的群眾性的青年抗日救國組織,曾先后成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青年救國會、青年抗日先鋒隊等青年抗日救國團體。在建設年代,從向困難進軍、向科技進軍、綠化祖國、青年突擊隊、學雷鋒,到新長征突擊手、青年崗位能手、青年文明號、青年志愿者、保護母親河,不同時期的品牌工作為共青團改革創新留下了鮮明的注腳。社會在前進,那個血與火的年代已離我們遠去了,我們再也不用緊鎖雙眉了,但國家興亡的重任并未隨風而去,責任在肩頭。現在,改革將成為共青團另一注腳。青年被看作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青年,最大的特點就是有魄力、有干勁。改革,青年無疑是最堅定的支持者。
在共青團改革大局中推進高校共青團改革創新。高校共青團面臨著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要求的挑戰,應該主動結合改革創新,積極跟隨時代風向標,摸清現時期工作的本質和規律,充分發揮青年學子的表率作用。結合具體工作,如何充分發揮專業特色,將學生活動與專業建設有機結合,為青年學生量身打造適合其時代特色和專業發展的品牌項目,是學生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要將學院的特色定位在“文化+專業+傳承”,既發揮了專業特色,讓傳統文化變得生動,又讓品牌文化啟迪后學,傳承經典,品牌活動只有深入人心,才會吸引青年團員。習近平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地寄語青年:展望未來,我國青年一代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站在創新創業的最前端,共青團需要著重思考,如何在未來創新創業的洪流中繼續深化引領青年敢于、樂于和善于創新創業,進而成為創新創業的生力軍。為了積極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的一個重要服務產品,精準"雙創"服務供給及其機制建構是群團改革背景下高校共青團精準、有效服務青年"雙創"的關鍵。以群團改革為研究背景,以共青團工作為研究視角,剖析共青團精準"雙創"服務供給存在的主要問題,創造性地從組織、制度、信息、項目等四個供給層次和理念、政策、體系和平臺等四個精準措施提出建構高校共青團精準"雙創"服務供給的機制及其保障措施,順應當前高校共青團改革要求,符合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需求。在具體工作中按照“興趣驅動,自主實驗,重在過程”的原則,實施大學生創新計劃。講座、競賽、創新創業工作有序結合,進一步培養青年團員自主學習和科技創新的能力,并在鼓勵學生進行項目實驗與研究工作,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四、做一名服務大局的工匠人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新時代下的新青年,要“聯系實際、聯系自己、聯系問題”,要夯實基礎,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和腳踏實地的作風,精準發力,理順發展新思路,奮力推動新發展。將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建設,是順應時代訴求、促進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尊重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將牢記初心、精準細心、秉持恒心、守正創新的職業態度貫穿到品牌定位、品牌規劃、品牌培育和品牌宣傳等環節,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建設沿著科學化、精準化、特色化的方向健康發展。說起團的工作,筆者認為,青年人不僅需要引導,更需要服務。為了打造服務型團組織,學生工作者要深入聯系基層團支部和廣大團員,為困難團員制定幫扶計劃,從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感、科技創新、創業實踐等各個環節入手。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做學生身邊的有心人,由衷贊賞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給予他們尊重和支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鼓勵經濟困難學生自強不息,刻苦學習;督促學業有困難的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成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面臨時代的新發展新要求,高校共青團要順應時代需求,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積極學習先進思想和先進技術,鼓勵創新思想與方法,及時改進管理方式和組織結構,虛心接受團員團干的意見,促進自身的良好發揮,作出青年學子的優秀表率,時代在前,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學校社會工作視角下高校共青團工作方法創新[J].鄒文通.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5)
[2]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實踐及探索[J].張悅.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10)
[3]加強高校共青團基層組織建設的思考——評《高校共青團思想工作研究與實踐》[J].莊慶濱.領導科學.2019(06)
[4]新媒體時代高校共青團宣傳思想工作研究[J].王翔宇,何亮,荊麗婷,鄧琦.西部素質教育.2017(14)
[5]近五年來高校共青團工作研究綜述[J].周偉珍,楊晨.學理論.2013(08)
[6]問題與對策——高校共青團工作新思考[J].王亞青.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8)
(作者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