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業
◆摘 ?要:“巨嬰”現象的出現、發展乃至日趨嚴重化,都與家庭教育方式、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休戚相關,又以家庭教養因素最為重要。就本質而言,“巨嬰”就是長不大的新生兒,自身缺乏足夠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對父母有著超乎尋常的依賴,若是有一天,他離開父母就難以生存于世。本文從這一現象的內涵、日常表現出發,著重探討其產生的機理,并尋求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巨嬰”;溺愛;嚴愛有度
一、“巨嬰”現象
近來有幸欣賞了國產動畫片《巨嬰》,該片用短短8分鐘的時間,赤裸裸地展示了中國式巨嬰的一生。影片剛開始,一名剛起床的成年男性,叫了一聲“媽”,媽媽便過來幫他穿好衣服,再一口一口地將早餐喂到正在玩游戲的兒子嘴里。吃過早飯,媽媽再幫兒子剃胡子,但是由于動作慢了一些就被兒子嫌棄了,兒子不滿地把媽媽推開,坐上沙發開始邊玩手機邊看電視。俗語有云: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這一天,家中的支柱(其父親)遇上車禍去世了。不工作的兒子和媽媽失去了生活來源,為了生存,只得變賣家里的家具換錢。日久,家具越賣越少,此時的兒子看上了一款vr眼鏡。媽媽告訴他家里已經沒錢了,他不相信媽媽的話,生氣地摔掉手上的遙控器。媽媽唱著小時候哄他的歌曲,而已經成年的兒子不再那么輕易的被哄住。不想兒子生氣的媽媽,掏出了自己的腎臟讓他去買vr眼鏡,自己倒在了血泊中。兒子玩著新買的vr眼鏡,開心得手舞足蹈,但到飯點時他餓了,習慣性地叫媽媽卻沒回應。媽媽失血過多失去了生命,而失去媽媽無法生存的“寶寶”最后也選擇了回到媽媽的肚子里,成為了一個“巨嬰”。
二、“巨嬰”現象的日常表現和原因分析
“巨嬰”現象背后折射出的社會實質是中國式家長的溺愛。當前的家長視子女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凍著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什么都不讓孩子去做,這或是基于自己的補償心理,抑或是滿足自身“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心理,竭盡所能地呵護著,保護著自己的孩子,滿足其一切要求。誠如動畫中的那位媽媽,愛子之情溢于言表,幫兒子喂飯、剃胡子、哄兒子開心……,儼然不顧他已經成年。古語有云:“凡事需有度。”若是超越“度”,就恐怕會事與愿違了。那位媽媽本想借自己無微不至的愛感染兒子,令其感悟,令其成長與成才,顯然兒子未能體會媽媽的良苦用心,而視之理所當然,相反,慢慢地利用自己的惰性和依賴心理蠶食自己的母親,最終成為了一個啥都不會的“啃老族”。也許正如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所言:一個孩子,若是有十分幸福的童年,那么他常會有十分不幸的成年。現實中的中國家長在日常教養孩子中頻繁犯的錯誤就是過于保護,不敢放手,使孩子失去了體驗社會生活的機會,喪失了獨立處理事務,自主面對失敗和挫折,鍛煉各項能力的機遇。所以,這樣的孩子永遠是“孩子”,一旦遭遇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壓力,就會變得手足無措,無法承受。如此的溺“愛”,不可取,也要不得。
究其因,關鍵還是在于父母的育人理念和教養方式。有人格心理學家曾指出:“家庭對人的塑造力是人格發展的基石。”在溺愛的家庭教養環境之中,家長的過分注意、保護、遷就、姑息,一次次地滿足孩子特殊化的要求和期望,由“愛”變為了“縱容”,漸漸地,家長淪為了孩子的奴隸,而孩子則成為了家長獨居特殊地位的“小皇帝”、“小皇后”,任性、自私、驕橫、吃不了苦、忍耐力低、人際交往能力弱等“病癥”逐步在身上顯現了出來,日久,只會形成一種能接受贊揚但不能被批評的心理人格特征,將會失去許多正確評價自己和評價他人的機會,誘發更多不良的人格特征,變成了“問題孩子”。
三、措施探討
“巨嬰”現象的實質是溺愛,溺愛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過程中,父母給予孩子愛是天經地義和無可厚非的,但愛要適度,愛要合理,愛要講原則,要做到愛中有教,教中有愛,嚴愛分明,這才是真正的“愛”,也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就好比作物的生長離不開陽光和雨露一般,若是陽光和雨露過多過少都會干擾其正常生長,人也是一樣。那么,該如何做才能既讓孩子得到關注又避免溺愛的發生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想辦法。
對家長而言,改變自身態度和教養方式是重中之重,也是首要前提。家長被譽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教育的引領者,其言行舉止會時時刻刻感染著孩子的日常。建議家長們可以閱讀育兒類的相關書籍汲取經驗,這一步很關鍵,因為在育兒方面缺乏經驗,永遠是個新手,書籍是經驗的總結,它能告訴我們很多東西。還可以參加各類講座和訪談,與專家、成功人士交流育兒心得。更可從反向入手,借一些因溺愛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思考育兒的理念、方式方法。
對學校而言,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是知識、理念傳播之地。在教育過程中,建議要緊緊抓住“巨嬰”們的“病癥”,對癥下藥,精準入藥,達到消除病癥之目的。“巨嬰”們的自私、怕吃苦、人際交往能力差等都可以借助學校加以改善。建議學校可從制度入手,以主題教育的方式,確定教育對象、目標和操作步驟,在校內開展一系列“巨嬰”現象的介紹活動,讓學生明白產生的原因及對策。在班內,班主任可以主題班會的形式進行案例分析,鼓勵學生對自我進行畫像,尋找身上存在的“巨嬰”病癥,了解機理,自我解決之道。
“巨嬰”現象的解決需孩子、家長和學校三方通力合作,主力在家長和學校,若是家長對孩子只管養不教育,只哄不批評,對錯誤言行視而不見,只謾罵不引導,最終教養出來的孩子就是一個“廢材”。
參考文獻
[1]管曉靜.當令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