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海龍
摘 要:近年來,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斷加重,教育部門以及廣大教師意識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中生學業壓力大同時又處于著人生轉折關鍵階段,容易產生焦慮、暴躁、自卑等心理問題,如何提高中學生心理素質成為高中教育階段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本文以團體心里輔導活動為切入點提出幾點教學策略,以期對推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提供有效幫助。
關鍵詞: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團體心里輔導活動
根據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情況可以看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漸向內涵式發展,側重于提升教育的有效性,而不是盲目的進行擴張,做流于形式的建設。團體心里輔導活動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的根本途徑,因此優化團體心里輔導活動開展策略,能有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質量。
一、設置心理健康教育主題,開展小組探究活動
小組探究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學習活動,這種教學方式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經驗,并綜合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從而確?;顒拥挠行?。教師可以根據心理健康知識,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設置具有可行性的主題教育活動,而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調查、研究,是個體在實踐過程中感悟真理,提高自身心理疏導能力。例如在學習《友誼和愛》這一課時,筆者設計了“微笑走過花季”主題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談一談對友情與愛情的理解。在活動之前,筆者為各個小組布置了作業,讓其搜集理論研究資料或者采訪其他同學才豐富本小組的調查內容,闡述清楚對友情與愛情的理解。通過實踐探究,每個小組的準備都非常充分,如有的小組運用詳細的數據以及資料說明了青春期學生對異性產生向往的原因;有的小組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說明生活中學生對愛情產生的錯誤認知等。此次主題探究活動使學生從客觀的角度對自身情感的變化進行分析,不僅沒有產生抗拒心理,還促使學生更加清晰、準確的認識自身情感。同時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
二、豐富社會實踐活動內容,與時俱進開展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逐步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因此,通過團體心里輔導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需要根據學生年齡的變化、心理特征設計活動,還需要根據時代發展以及社會變化豐富教育內容,做到與時俱進。例如《職業大超市》這一課教學過程中,筆者為學生準備了簡單的服裝道具以及情景劇本,組織了職業體驗活動。學生通過扮演職業角色,以及特定的情境體驗,加深了對職業的認知。再如《我的未來不是夢》這一課的教學,筆者組織了勵志動員活動,學生自愿報名,可以通過演講、歌曲、情景劇等表達自己的夢想和對未來的期待。通過豐富多彩教學形式,學生更加主動的學習心理健康知識,也逐漸提升了自我心理調節能力,能夠積極的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同時,部分同學對心理健康教育也越來越信任,當出現問題時能夠做到及時溝通,尋求幫助。其次,隨著新課改的推動,要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加強能力培養,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由此可見,與時俱進的教育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也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
三、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貫徹落實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體現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個體日后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核心素養的強調教育應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具有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人才。心理素質作為個體發展的基礎,其教育必須具有廣度和深度,這樣才能為個體步入社會奠定堅實基礎,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實現自身價值。因此,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從積極聯系其他學科,注重學科間的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貫徹落實到每一堂課之中。例如《創意新頭腦》這一課的教學可以結合高中文政治《文化生活》中的綜合探究《建設學習型社會》開展教學,使學生意識到創新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對于自身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再如《做個考試贏家》教學可以聯合其他學科教師組織學習方法交流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各個學科的學習方法,增強應對考試的信心。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為學生搭建網絡交流平臺,及時回答心理咨詢問題,或者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播放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和優秀影片,讓學生感受新時代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全面方面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由此可見,教師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者與引導者,需要廣泛關注學生心理變化,更需要有針對性的組織心理活動,在日常教學中進行有效滲透,這樣才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科學性、合理性。
綜上所述,通過團體心里輔導活動推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需要做到認知、體驗、實踐先結合,還需要做到與時俱進動態調整教學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還會產生新的問題,廣大一線教師應樹立積極總結經驗,進行深入研究,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策略,從而更好地提高高中生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徐夢. 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有效運用初探[J]. 考試周刊, 2018(56).
[2]魏英英. 優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分析[J]. 考試周刊, 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