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摘 要:本文總結了基于手工活動的美術核心素養培養策略:一是突破固定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二是教學形式多樣,促進文化品格形成;三是密切聯系生活,提高學生審美素養。
關鍵詞:小學美術;手工活動;核心素養;策略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導向,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我們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實現這一目標要求。而小學美術手工活動,對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手工活動的開展要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以及認知水平,從他們的興趣需要出發進行創新意識、審美素養的培養。本文結合手工活動實踐,對于如何在手工活動中進行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了詳細探討。
一、突破固定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美術是學生認知世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創新既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核心”,亦是美術的靈魂。對美術作品創作時所擁有的關鍵品質,大家的共識是創新意識。所以,從小學美術學科教學開始,教師就要重視小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而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引發小學生大膽的聯想與想象,則是培養他們創新意識的有效方式。
以教授《剪紙故事》這一課為例,結合這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教師組織開展了手工活動——剪窗花。在活動中,教師為每個學生都提供了剪刀和紙,以及其他美術工具。當學生把自己剪好的窗花在全班進行展示以后,通過全班投票的方式,教師選出了多幅具有創新意識的作品并對相關學生進行了表揚。為了使創新的意識繼續在課堂上傳遞下去,教師并沒有就此結束此次手工活動,而是通過“添畫”的方式,讓學生們把自己的作品進行添畫,或者與其他小伙伴的作品進行組合,然后創作出新的作品。如有的學生將突破固定思維,大但發揮想象,將自己的窗花想象成一個蝸牛的殼,然后在殼上進行添畫,制作一個“窗花蝸牛”;有幾個學生則將窗花進行堆疊,組合成了一個立體化的花球;有的學生則把幾幅波浪形的窗花進行重新排列,一幅浪花窗花就這樣形成了。這種教學方式,突破了原來的教學模式,突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既讓手工活動趣味橫生,又讓創新意識的培養得到了有效落實。
二、教學形式多樣,促進文化品格形成
小學美術核心素養中,文化品格的培養是重要內容之一。通過文化品格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美術課堂教學是交流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因此,小學美術手工活動中體現出文化氣息是應有之義,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事實上,眾多的美術作品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所以,在小學美術手工活動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對小學生進行文化品格的滲透教育。
如在教授《皮影》這一課時,有的教師以“皮影戲”為切入點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教育。具體的做法是在手工活動導入環節,讓學生們了解我國不同地區的皮影戲。接下來在學生具體制作皮影的過程中,滲透皮影戲的文化內涵,使他們感受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藝術的魅力。最后,為了進行體驗式教育,有的教師還讓學生使用手工活動中制作的皮影表演“皮影戲”,從而在親自動手操作中感受皮影戲的永恒魅力。這一做法,特別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有利于提升他們參與手工活動的熱情,對于提升他們的文化品格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密切聯系生活,提高學生審美素養
藝術源于生活,學生美術核心素養培養必須密切聯系現實生活。而有關研究也表明,人們更加關注那些他們熟悉的事物。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美術教學的積極性,為了激活小學生的想象力,我們開展美術生活化教學。在美術手工活動中,生活化教學將有效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如為了裝扮教室,有的美術教師讓孩子們使用圖形轉換知識,如對稱、平移、旋轉等拼出造型各異的圖形,然后用這些拼圖來對教室進行裝扮。這種手工活動不但豐富了班級文化的內容,還使學生在反復觀看的過程中加深了他們對圖形的印象。手工活動的有效開展使美術教學充滿趣味,對于培養學生審美素養具有積極意義。
而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裝扮自己的臥室,學生還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小飾品,像小燈籠、風鈴等,一個溫馨、愉悅的生活環境要靠自己親手創建,從而促使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在生活中創造美。
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美術學科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小學美術手工活動,為學生動手實踐搭建了平臺,對于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從突破學生固定思維、豐富教學形式、聯系現實生活等方面,對美術手工活動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形成進行了詳細探討,為相關教育實踐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姜菲菲.簡論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的有效開展[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9(02):36-37.
[2]呂軼敏.寓畫于情 以情動人——論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美術教育研究,2012(1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