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劉祥恒
摘要:旅游社區能力建設影響著旅游目的地旅游可持續性發展的進程,國外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巴厘島是國際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其社區能力建設已有20多年的發展歷程,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該文以巴厘島著名旅游景點圣猴森林景區為案例,分析總結了其社區能力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可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社區能力建設提供參考,提出我國少數民族旅游社區能力建設的有效途徑,包括培養旅游復合型人才、突出保護性開發特色、解決村民就業問題、培養村民成為農民企業家等措施。
關鍵詞:巴厘島圣猴森林;社區能力建設;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F59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672-7517(2019)04-0345-02
1 國內外旅游社區能力建設研究綜述
張朋,王波(2003)[1]總結了英國南彭布魯克的成功經驗,認為我國社區參與實踐必須做到讓社區居民廣泛地參與到旅游發展中去,需建立一個代表社區利益的非政府部門對政府和社區進行整體協調,保證社區居民旅游收益和就業在社區內的平均分配。唐玲萍,符江紅(2009)[2]研究了加拿大St Jacobs社區旅游發展的基本情況,發現其成功的經驗是:旅游是該社區發展的手段,社區參與是主要特征,社區文化保護是重要內容;邱云美(2004)[3]主張社區參與旅游是欠發達地區脫貧的有效途徑,可以通過政府提供保障機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培育當地旅游人才等措施來實現旅游扶貧的目標。古德曼(Goodman)(1998)[4]和他的研究團隊將社區能力分為十個維度: 公民參與、領導、技術、資源、社會網絡與組織間網絡、社區歸屬感、社區歷史、社區權力、社區價值及批判性反思。總之,國內外旅游社區能力建設圍繞著促進社區參與旅游的過程而展開。國內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模式、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增權和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保障措施研究三個方面。社區能力建設范圍包括多個方面,國外研究主要集中社區能力概念的界定、社區能力指標的選取與測量、社區能力建設的實證研究等方面。國內學界多從社會學角度出發,研究某些特殊社區建設、社區治理措施。總的看來,學術界對旅游社區能力建設的關注不夠,專門針對少數民族旅游社區的特殊性,開展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認為必須在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下,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找出少數民族旅游社區發展的最大障礙,才能找到發展的突破口。社區村民的素質是社區能力發展的關鍵要素,社區要主動掌控旅游的發展,讓旅游服務于社區建設。
2 巴厘島圣猴森林景區社區能力建設經驗
2.1 注重人才培養
首先,景區注重管理層員工的管理能力提升。每年都要求這些員工參加巴厘島組織的旅游培訓項目,提高員工的旅游服務能力。其次,重視現職員工的英語培訓。因為圣猴森林景區外國游客多,為滿足語言交流,景區特別重視員工語言方面的培訓,規定英語老師一個星期到圣猴森林培訓2天英語,如果員工想學其他語言,可以自己在外面選學,景區支付所有的學費。最后,重視景區后續人才的培養。社區拿出專門的經費資助資助大學生學習,如果社區內大學生學的是農學、林學、生物學,他們可以先去學校上大學,自己墊交一個學期的學費,總成績在2.75分以上(相當于平均70分,在印尼學生的總成績最高為4分),拿著學校的成績證明就可以到公園管理處申請學費,全額資助。
2.2 旅游社區自治管理
綜合Penglipuran村村長①,Steven②和Hedman③三人的采訪內容,我們了解到Banjar是巴厘人生活管理的重要民間組織。雖然政府明文規定了縣市村里的行政系統,但真正推動運作的是“Banjar”。“Banjar”是比“村”還次一級的小單位,一般由50至100戶家庭組成,屬于巴厘島的自治組織,不在政府機關的檔案上。圣猴森林旅游社區也屬于這種管理模式,巴厘島圣猴森林景區以社區為基礎,全民參與旅游發展,除了每年交稅12%給政府,社區的事情完全由社區內部決定,上級政府部門基本不干涉社區旅游管理的內部事務,如社區決定社區土地的用途、管理機構設置、管理制度的制定、員工的工作安排、工資發放、基礎設施建設等。
2.3 社區全民參與旅游
圣猴森林景區的主管部門是Padangtegal村,從1988年開始收門票,景區開始發展旅游后,最先解決的是村民的就業問題,全村共有641戶,景區能滿足每戶至少有一人在景區工作,家庭特別困難的可以提供2人在景區工作,整個景區共有員工100人,97人都是村民,只有3個人是外村的護士,每個月全景區員工集體開一次會議,所有人都必須參加,在會議上,管理者將宣讀本月景區的重要事情,讓大家共同討論,商量結果必須461戶全部同意才能實施,景區工作人員有一種主人翁的責任感,將景區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情,工作時,非常敬業,能為游客提供最舒心的服務。
2.4 旅游收入全部用于社區
圣猴森林景區一個月總收入大概是4.5billion盧比,合人民幣2250000元,一年總收入為27000000元,除了上交國家稅收,主要用于以下幾方面:1.用于村子的公共設施建設,如公路、溝渠、廁所等;2.節日的慶祝費用。如過節需要的各種祭品,龍旗(Penjor)(龍旗是高山和各路神靈的象征,用竹子和椰樹葉等制成,象征著人們享受土地的一切收成都來自天上的神靈)等。3.贊助村里有親人逝世的村民,凡是家里有人去世的村民都可以從Desa領到一筆錢來置辦喪葬。4.給員工提供語言方面的培訓。本地的英語老師一個星期培訓2天,培訓英語,如果員工想學其他語言,可以自己在外面選學,公司支付學費。5.資助大學生完成學業。如果他學的是農學、林學、生物學,獸醫等專業,成績在2.75以上,他們可以自己墊資先學習,第二年可以回村里申請學費,全額資助。6.資助全村病人看病。Padanategal全村村民生病,都可以根據看病的費用進行報銷,獲得資助。
2.5 與高校合作,發展社區旅游
巴厘島的各個大學都成立了社區服務中心,這些服務中心一直在做社區公益項目(Community Dedication),致力于幫助一些落后的傳統社區發展旅游,每年開展兩次,每次去巴厘島不同的村落,這個項目的老師主要有三部分工作,即社區的培訓工作、社區旅游發展的研究和社區公益工作。圣猴森林景區與烏達亞娜大學建立了長期合作的機制,烏達亞娜(research center)老師每年定期會來給員工上課,教學內容主要是教工作人員飼養猴子的知識。
3 對我國少數民族旅游社區能力建設的啟示
針對我國少數民族旅游社區能力建設的現狀,目前,社區能力建設的關鍵問題是提高社區村民的能力和社區組織的管理能力。應通過突出保護性開發特色,找到少數民族旅游社區的閃光點,開發高原綠色農產品,發展社區旅游,來提高社區組織的管理能力,通過培養村民成為農民企業家,培養旅游復合型人才,來提高社區村民的能力。
3.1 培養旅游復合型人才
少數民族旅游社區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較低,甚至有些村民還不會講漢語,導致經濟發展滯后,嚴重阻礙了社會的其他方面發展。政府旅游部門應該重點加大對這些地區的教育投入,特別是村民的職業教育投入。制定相關政策,搭建這些社區與職業高等院校的合作平臺。國家旅游部撥專項資金給職業高等院校進行社區旅游培訓,包括對社區負責人進行的管理培訓,也包括對社區從事具體旅游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例如社區導游培訓、民宿經營培訓、語言培訓和烹飪服務培訓等。提高中等職業教育類學校的教育質量,培養熟練的旅游服務人員,學生只需學習1-2年,就可以直接就業,包括烹飪、景區管理、旅行社業務和SPA職業技能。
3.2 突出保護性開發特色
政府在做農村旅游社區文化旅游規劃時,應保持原有歷史村落的原貌;在修建過程中,注意與周邊自然和人文環境的融合,保持原生態的完整性;適度保持旅游區和土著生活區的距離,制定相關的管理措施以保證社區內少數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同時增加這些文化的神秘感,激發游客的好奇心。保護少數民族的傳統宗教信仰是旅游開發的前提,因為信仰已深入他們的骨髓,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靈魂的寄托。有了這種堅定的信仰,他們才能將傳統言傳身教的由上一代傳下一代,延續至今,形成了堅固的堡壘,并細化成為他們的風俗習慣。這樣他們的傳統文化才不可能被同化,不被旅游的負面影響波及,實現旅游服務于社區的發展,服務于村民的生活的目標。旅游開發中,如果將傳統文化中的舞蹈、音樂、雕刻、繪畫等藝術融入旅游活動,旅游、文化和生活將形成良性互動,實現共贏發展。
3.3 開發高原綠色農產品,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
由于我國少數民族旅游社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較慢,只能大力發展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因此,在旅游開發中,發展高原綠色農產品是最佳良策。結合當地旅游社區農業等特點,實現“一村一品”,創立少數民族文化與村落文化相結合的品牌高原綠色農產品。同時,推進農村電子商務,與需求市場結合,最終,解決當地少數民族居民的就業問題,讓這些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與國際旅游市場接軌,助推少數民族旅游社區經濟迅速發展。
3.4 全社會合力,發展社區旅游
少數民族旅游社區是我國整體社會的短板,單獨依靠某個部門難以承擔發展的重任,必須考慮三大要素:自然資源、文化內涵和社區能力建設,社區能力的建設必須集全社會各界力量,包括政府旅游部門、社區、NGO組織、村民和大學之力挖掘其特有的旅游資源優勢,確定旅游發展的定位,做好旅游規劃。從開始開發少數民族旅游社區時,就明確開發的主角是當地的社區村民,社區的管理,社區的旅游資源挖掘,社區組織都是主要依靠村民,政府旅游部門、NGO組織和大學主要做好指導和協助工作。特別需要政府旅游部門搭建旅游社區與NGO、大學教育等部門的合作平臺。重視旅游教育,重點培養旅游發展人才。形成了旅游社區人才需求與大學針對性教育的良性互動,組織專家學者定期對旅游從業者有針對性的培訓。
3.5 培養村民成為農民企業家
當地的土地屬于村公所集體公有,一旦被外來旅游企征用,由于企業的最終目的是追求最高利潤,當企業和社區集體的利益發生沖突時,企業一定會以損害當地社區居民的集體利益為代價,實現企業的最大經濟利益。因此,少數民族旅游社區不建議引進外來旅游企業,而是培育當地村民成為農民企業家。當社區的政治精英、經濟精英、文化精英成為企業家后,出于鄉親的情分,將帶動其他農民致富看作自己的義務,努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讓全社區村民得到旅游帶來的實惠,解決村民急需解決的重大困難,從而達到從根源上解決少數民族旅游社區的造血功能不足的難題,促進少數民族旅游社區實現內源性發展。
4 結論和討論
巴厘島圣猴森林景區社區能力建設值得借鑒的經驗有:旅游社區實現自治管理,而且注重人才培養,全民參與旅游,與高校合作等,我國少數民族旅游社區能力建設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發展的途徑也在不斷探索,這是個長期的發展過程,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巴厘島圣猴森林的發展經驗只能作為一種參考,必須探索適合本土的有效途徑,針對我國少數民族旅游社區的實際,開展內源性(造血式)發展才是根本,必須提高社區村民的能力,以及社區組織的管理能力。
注釋:
① 被訪人:Penglipuran村村長,男,45歲,是Penglipuran村的最高管理者,連任了4屆村長,了解Banjar組織。被訪時間:2017年4月2日。
② 被訪人:Steven,旅游司機,有眾多外國朋友。被訪時間:2017年4月5日。
③ 被訪人:Hedman,在Museum Puri Lukisan 美術館門口一個餐廳老板。被訪時間:2017年4月6日。
參考文獻:
[1] 張朋,王波. 國外社區參與旅游發展對我國的啟示—以英國南彭布魯克為例[J].福建地理,2003,18(4):38-45.
[2] 唐玲萍,符江紅.國外社區旅游的啟示——以加拿大St Jacobs 社區為例[J].商場現代化,2009,567(2):218-219.
[3] 邱云美.社區參與是實現旅游扶貧目標的有效途徑[J]農村經濟,2004(12):43-45.
[4] Goodman R. Speers M. Mcleroy K.et al.Identifyingand Defining the Dimensions of Community Capacity to Provide aBasis for Measurement[J].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ur,1998(3):258-278
[5] I Nyoman Darma Putra, Siobhan Campbel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Bali Tourism—Culture, Heritage, and Landscape in an Open Fortress. Program Studi Magister Kajjan Pariwisata Univerditas Udayana in cooperation with Buku Arti,2015.
[6] (美)瓦倫·L·史密斯.東道主與游客:旅游人類學研究[M].張曉萍,何昌邑,譯.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7] 張曉萍,李偉.旅游人類學[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8] 郭平文,巴厘巴厘—一個中國人的30次巴厘島之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9] 孫九霞.旅游人類學的社區旅游與社區參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0] 曹興平.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參與的內生動力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
【通聯編輯:唐一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