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
摘要:歷史文化街區通常是具有某一時代或若干時代疊加而形成的傳統環境,集中體現了當地濃厚的風土人情。濰坊十笏園街區是濰坊老城歷史信息最為密集的區域,其街區格局、歷史文脈、文化遺址、風俗傳承十分豐富,本文通過對十笏園街區的現狀分析和資源評價,提出十笏園街區旅游產品的開發策略。
關鍵詞: :歷史文化街區;資源開發;十笏園街區
中圖分類號:F59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7517(2019)04-0393-03
1 十笏園歷史文化街區現狀
濰坊十笏園街區用地面積10.94公頃,其核心的資源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笏園(含關侯廟、孔融祠),其他街區雖然至今文化遺存保留下來的不多,但區域內的街區格局、文化遺址、歷史文脈、風俗傳承仍然十分豐富,是濰坊老城歷史信息最為密集的區域。
1.1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笏園古建筑群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笏園古建筑群,是中國北方較為罕見的明清住宅園林,具有資源的稀缺性以及較強的文化感召力和旅游吸引力。十笏園古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濰坊地區在明清時期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民俗風情以及宗教信仰,是濰坊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
1.2 傳統老城街區
十笏園街區交通構架已經基本形成,分別有曹家巷(小區生活性道路)、東風西街(城市主干道)、向陽路(城市次干道),北側尚無道路可通。西南處有分別同東風西街和向陽路連接的一條“L”形生活道路,另外街區中保留有傳統古巷,如關帝廟巷子、郭家巷子等。街區內行政單位較多,計有區政府、市政工程公司、區廣播電視局等單位。街區內目前尚無社會停車場。
1.3 普通的城市民居建筑
街區內的建筑主要分三大類,即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古建筑。
1.3.1 居住建筑
街區內有區政府職工住宅和曹家巷小區,多為二類和三類建筑,小部分為四類,以5—6層的多層建筑居多,少量1層的磚木和土木結構建筑,大多為20世紀80年代前后修建。居住建筑造型普通,標準較低,配套設施欠缺,多為平頂,個別小區有披檐。
1.3.2 公共建筑
部分建筑的修建年代較早,如區政府機關、其他區級行政單位建筑,近些年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有腦科醫院。由于建造年代的不同,建筑風格的差異性較大。
1.3.3 古建筑
關侯廟和孔相祠,由于年久失修,毀損極為嚴重,木梁、椽條腐爛,墻體出現裂縫等,目前已開始維修重建,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復原古建筑的原始風貌。傳統民居院落建筑保存完好,部分院落已進行過修繕。此外,還有兩段漢代古城墻的殘墻,長100多米。
1.4 社區發展狀況
十笏園街區居住建筑多數為磚混結構,建筑標準及水平較低,居住環境擁擠。隨著時間推移,街區基礎設施、環境質量日益老化甚至惡化。目前街區沒有工業企業,商業也較為落后,沿街公共服務設施多為底層商店,也有多處為墻外搭建、接建的服務性臨時建筑。街區內雖有小商品經營及店鋪出租,但規模小,旅游業也尚處于起步階段,且多以觀光十笏園為主,社區居民并未從中獲益,多數家庭收入處于一般或偏低水平。綜上所述,十笏園街區發展滯后,經濟和社會問題亟待解決。
2 旅游資源評價
十笏園,建于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間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陳兆鸞(清順治年間任彰德知府)、郭熊飛(清道光年間任直隸布政使)曾先后在此住過,后被濰縣首富丁善寶以重金購得,于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在此廢墟上修建該園(僅留有明代建筑“硯香樓”),改建為私人花園。其命名,寓意典雅,以十塊笏板形容庭園之小巧,正如原主人丁善寶在其自撰的《十笏園記》中所說:“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園,亦以其小而名之也?!?/p>
2.1 歷史價值
十笏園古建筑群為中國北方較為罕見的明清住宅園林,這里完整地保存了各個時代修建時的布局,其中園內保存著具有極高歷史研究價值的唐代最大鐵佛造像,關侯廟與孔相祠兩座名人祠廟始建于北宋,文武相伴、祠廟共存的布局形式,在古代祠廟建筑中少見,頗具特色,亦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2.2 藝術價值
十笏園面積雖小,但在其有限的空間里,能將自然山水之美展現無遺,曲折含蓄,引人入勝,集我南北方園林建筑之精華,藝術價值當在單純的南方園林或北方園林之上。
2.3 科學價值
十笏園內唐代最大鐵佛以及十笏草堂、硯香樓、四照亭等建筑結構結合了官式及地方做法,南、北方營造做法,類型獨特,為從建筑、民俗及宗教等角度展開科學研究提供了素材。
2.4 旅游價值
十笏園被中國著名園林專家譽為“魯東明珠”與“集我國南北園林建筑藝術之大成”,具有資源的稀缺性、較強的文化感召力以及旅游吸引力。
3 旅游產品策劃
3.1 常規游覽線路
十笏園項目作為濰坊的一個重要的旅游吸引物,除被納入跨地域的旅游線路之外,重點是片區內的不同主題游線設計,本策劃方案也主要著眼于片區內的幾大主題游線。
對于十笏園項目,其常規的游線是從南入口進入,依序串起餐飲文化街及餐飲文化展示區、風雅文化街及風雅文化展示區以及民俗文化街與民俗文化展示區,同時將十笏園及關侯廟、孔相祠也依次串聯,分別由以下八種不同的主題游線來有所側重的游覽觀賞。
3.2 歷史文化觀光游
3.2.1 十笏園園林藝術觀光游
游程在十笏園博物館內,本游線要求在保持原有旅游產品優勢的同時,不斷豐富特色文化觀光游的內容,重點突出與其他園林的區別,強化其“歷史面、文化面”的產品特色。
3.2.2 歷史文化街區觀光游
游程既包括十笏園,也包括園外的街區,為此十笏園規劃開辟一北門,本項目是一個依托十笏園文保單位的歷史文化街區,可積極發展休閑觀光旅游,打造文化景觀,營造特色建筑,以豐富觀光產品體系。
3.3 民俗節慶歡樂游
深入挖掘濰坊各類民俗,將鹽俗、茶俗、酒俗以及其他不同內涵的廟會等眾多習俗作為十笏園項目活動,組合成大型主題商業活動。再通過這些商業活動將濰坊地區的風箏年畫、布藝刺繡、泥塑剪紙、烙畫根雕等民間技藝在民俗節慶中展示出來,共同豐富十笏園項目非物質文化大戲臺,與靜態的文化景觀相呼應,共同彰現大濰坊民俗與歷史文化展示文化旅游商業區的風采,可以策劃一臺十笏園文化大廟會,作為本項目相關民俗節慶典范。
范例:十笏園文化大廟會策劃方案
時間安排上充分利用人們閑暇時間,建議定在春節前后。具體活動方案如下:
1)時間:從大年二十八至正月十八,前后20天左右。
2)地點:以十笏廣場、民俗廣場及民俗文化街、風雅文化街、餐飲文化街為主要活動場。
3)宗旨:以廟會這一獨特的形式為載體,通過舉辦具有民俗文化特色和濰坊民俗傳統的系列旅游文化活動及各種宣傳促銷活動,展現濰坊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進一步擴大十笏園的知名度,引導文化消費,促進旅游和商貿的發展,推動兩個文明的建設。
4)目的:聚集人氣,使淡季不淡,并展示十笏園項目新氣象。
5)內容:臘月二十八在十笏廣場舉行廟會開幕式(以民俗歌舞等為主)。演出結束后進行走街巡游活動。在各廣場上舉辦各種社會公益活動,進行各種民俗表演,民間工藝競賽,特色商品展賣。本活動應作為十笏園項目的重頭節目隆重推出,由管理部門統一協調和組織。
本活動也是這里經常性項目,每年推出一期,每年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須有所創新,主題內容要有所變化。
3.4 齊魯文化體驗游
齊魯文化體驗游主要依托濰坊地區所擁有的齊魯文化元素,結合三條主題文化街,串起地上地下文藝場所。可策劃:
3.4.1 金榜題名
利用孔融這一名人,借儒學之名,可以每年在高考結束后舉行“金榜題名”活動。由活動組織者準備好黃絹制成的金榜,形似魁星所持斗狀的筆硯??贾械目忌诎葸^孔相之后,在金榜上留下大名,金榜藏于玉匣,可供人翻查。
舉行這種活動的意義在于:投合了民眾普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可吸引忠實而長久的人流。凡入登玉匣者,自然都有一種榮耀感,樂于向人宣傳,更愿意在其立業之后,攜妻子兒女來重溫自己的光榮歷史,同時可創造可觀的經濟收入。
3.4.2 傳統婚慶及壽誕游街
開發市民慶賀生日以及傳統民俗婚禮這一巨大的市場,在十笏園街區組織相應游街慶典活動,并大力宣傳,樹立形象,擴大影響,并借以確立在濰坊這一市場中的中心地位。
3.5 中國功夫修學游
依托關侯廟、國術館及民俗廣場,具體可依照相關規定開辦齊魯派的武術學校和培訓班,廣招國內外對中國傳統武術感興趣的學員,以開展中國功夫修學游。并可在組織策劃關公巡城、武術表演活動。
3.6 名人文化深度游
在風雅文化街,開展“鄭板橋”詩書畫體驗游,可舉辦鄭板橋字畫研討會、書法鑒賞評論、詩歌演講會、學術交流等活動,將鄭板橋紀念館、名人堂、濰坊書畫院、濰陽書院、齊民要求館等串聯起來。
3.7 金石古玩淘寶游
在風雅文化展示區,將藍寶石作坊、古玩篆刻傳拓、濰坊書畫院等以及特色商鋪串聯起來,構建濰坊的“琉璃廠”。并可在節假日在這些場所舉辦古玩鑒賞及交流會、古玩拍賣會等吸引專項群體。
3.8 休閑娛樂浪漫游
3.8.1 文化娛樂觀賞游
特色專題旅游產品是十笏園文化旅游產品的靈魂,策劃形成多種類型的專題旅游產品系列,以滿足專項旅游的需求。如濰坊持色文化采香,讓游客了解十笏園及濰坊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園林文化、民俗文化,強調其文化價值。主要通過系列活動日推出關侯廟、孔相祠文化采香旅游產品,還有呂劇及山東曲藝觀賞游等。
3.8.2 休閑娛樂體驗游
由專業演出團隊編導一個以濰坊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為文化主線,集展示、體驗、表演為一體,在諸城琴社、地下演藝中心以及賓館娛樂區等演出區域進行表演,并融和商業街區、養生堂、非特質文化商城、購物、餐飲、休閑、養生等多種功能,以吸引大眾參與,共同營造一個休閑娛樂體驗的歡樂場所。
3.9 濰縣傳統美食游
在特色餐飲一條街,以及十笏酒樓、丁氏酒家等主題餐飲店,將濰坊傳統的美食如:朝天鍋、杠子頭、雞鴨和樂、黃燜甲魚、芝餅、肉火燒、濰縣蘿卜等名特小吃作為旅游吸引物。
綜上所述,十笏園歷史文化街區是濰坊市旅游資源的明珠,要抓住當前文化旅游發展的良好時機,充分發掘和促進歷史文化街區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參考文獻:
[1] 任懷國,李秀英.濰坊歷史文化遺存概覽[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8.
[2] 宋振春,李秋.文化旅游產業與城市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22.
[3] Tim Heath,Steven Tiesdell,Taner O C. Revitalizing Historic urban quarters[M].England:Butterworth-Heinemann Press,1996:262-268.
[4] 張國富,程明貝,黃剛.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性開發研究——以蘇州市平江街區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8(11):216-218.
[5] 李和平,王耀興.歷史街區保護與利用中的職能發展研究[J].規劃師,2010(1):66.
[6] 王穎.城市文化特色街區旅游開發存在問題及優化對策——以南京夫子廟為例[J].旅游經濟,2012(8):114-117.
[7] 王瑜.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問題探索——以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為例[J].福建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7(3):36-40.
[8] 林航,謝志忠,謝春龍.基于AHP的歷史文化街區體驗經濟實踐效果評價——以福州市三坊七巷為例[J].貴州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17,30(2):1-8.
[9] 阮儀三.歷史街區的保護及規劃[J].城市規劃匯刊,2000(2):46-47.
[10] 李潁伯.北京歷史文化街區現狀及發展研究[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3):114-118.
【通聯編輯: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