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摘 要:基于高中有效課堂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法探析,本文就四點進行分析:設計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完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創建良好教學環境;重視核心素養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希望對教學活動開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中 有效課堂 學生 歷史核心素養
引言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欲望,對學生未來學習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歷史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唯物主義歷史觀、家國情懷、時空觀念、史料證實、歷史解釋等。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是教師面臨問題,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一、設計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發展重要因素。在實際教學中,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教師應該中教學目標的設計,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大綱對教學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教學,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教學目標設計的過程中,將歷史核心素養融入其中。將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培養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以此促進教學活動開展,實現核心素養培養。此外,教學目標應用的過程中,檢測目標是否可以應用實際問題中,可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能否在實際教學中應用。
例如,學習《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家國情懷、史料證實核心素養融入在教學目標中,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這一內容,以此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設計教學目標時,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1]。如收集建國后我國教育發展情況資料,了解教育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理解“國運興衰,系于教育”的含義,形成良好的愛國情懷。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同時可以提高教學有效性,對學生學習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二、完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將核心素養融入在新的教學理念中,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學習發展。在傳統教學中,部分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學習,這對于學生學習發展而言十分不利。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無法得到培養,同時課堂教學質量不理想。在現代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將核心素養融入新的教學觀念中,并在教學中落實。在實際教學中,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揮自身引導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以此提高教學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學習態度。正這樣一來,不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具有促進作用。
三、加強師生交流,創建良好教學環境
在新課改教學背景下,教師應該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重視與學生交流溝通,為學生學習營造良好的環境,以此提高教學質量[2]。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應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基礎,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將教材中蘊含核心素養內容進行深入分析,以便在教材中靈活應用。課堂教學前,合理設計教學內容,采用多種不同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以此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例如,學習《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分組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首先,將學生分組,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學習態度,進行合理分組,保證分組的均衡性。其次,對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回答問題。如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什么區別,兩者有什么特點?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是什么?以此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培養學生交流能力與唯物主義歷史觀、史料證實、歷史解釋素養。最后,學生展示討論結果,教師進行評價。教師評價的過程中,應注意,不要過于強調學生學習結果,而是將學生學習過程與思維等進行綜合評價,以此實現評價的有效性。利用分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全部參與學習中,對學生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培養具有促進作用,同時可以提升核心素養重要策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多種不同教學方法的應用,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四、重視核心素養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學習比較被動,容易出現抵觸心理[3]。為了改變這種教學觀念,教師應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基礎,采用多種不同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整體教學質量。高中歷史多數為理論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疲勞心理,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改變這種狀況,將理論知識以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引導學生更為直觀的學習,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進而增加學習的欲望。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對學生未來工作具有很大幫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核心素養的培養,以此提高學生歷史素質。
例如,學習《古代手工業的進步》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觀看視頻,以此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習發展。在視頻中,教師可以將古代手工業冶金、絲綢、陶瓷等制作過程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觀看,了事人類社會的進步,對現代社會發展的意義,進而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史料證實素養。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中,有利于教學活動開展。
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以此提高教學有效性,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未來學習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秦東仁,王海華.借助多媒體,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結合人民版高中歷史《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J].文教資料,2019(01):202-203.
[2]王凱.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微觀史學應用——基于“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2):26-27+14.
[3]馮秀惠.核心素養下的歷史價值觀養成——以高中歷史《神權下的自我》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24-25.
如何有效構建與實施農村高中數學自主學習共同體
廖南林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第四中學 江西贛州 341401)
摘 要:近些年共同體的創建逐漸在各所高校里面拓展開來,一些教育資源比較發達的城市對于共同體的構建與實施已經逐漸的達到了熟悉的狀態。但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條件有限,咨詢接受較慢,學生和教師對于共同體的構建估計還停留在思想階段,[1]所以作為一名農村高中數學教師來說,對于農村教育的改善有著比迫切的愿望,所以接下來的文章主要以介紹農村高中數學現狀和促進共同體構建為主,并進一步的推進改革思想,促使農民教育質量不斷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數學 自主學習 共同體 現狀 策略
引言
在傳統教育的背景下,中國教育的現狀呈現極不平衡的兩極化分布。在中國的城市里面,教育資源比較發達,環境比較先進,學生和家長對于教育的多樣性有著深刻的了解;在中國的農村教育體系里面,教師資源比較匱乏,教育硬件比較單一和落后。所以兩者比較來看,農村的教育改革更需要花費較多的力氣來推進。不過盲目的推進并不能帶來良好的結果,所以接下作者會以高中數學為例,進一步介紹教育現狀,保證共同體構建的有效性。
一、農村高中數學教育現狀
1.灌輸式教育思想
在中國比較發達的城市里面,教育思想的改變早就在幾年之前就進行了推進,所以在城市教學氛圍中,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密,其課堂氛圍比較寬松。但是轉過來看一下農村教育狀況,在高中數學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幾乎是零交流,其教學氛圍呈現緊張性,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較為僵硬。所以,課堂之上最為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傳統的知識灌輸。在這種教育方法下,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對于知識拓展性和創造性比較差。所以,很難進一步推進共自主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與實施。
2.薄弱的反饋系統
在農村教育資源比較匱乏的背景下,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幾乎為零。所以,在課堂知識講授完成之后,學生對于疑問和難點并不會首先和教師交流,而是進一步轉化為自我探究和理解。當然,這種自主學習的狀態值得表揚,但是長此以往的推進下去,就會產生問題,學生與教師之間沒有課堂上的反饋,會降低課堂的教學質量。當然,另一方面學生對于知識的準確掌握也會進一步出現問題。當然,在傳統教育里面,反饋方式最為主要的形式為課后作業和書面考試。根據現在的教育現狀來看,單純的作業和考試并不能促進學生產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反而從某種程度上會導致學生產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和思想。所以,根據以上現狀來看,推進共同體的構建在一定程度上會有比較大的困難,作者認為農村教師更應該積極的結合現狀,發揮帶頭作用,引導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情緒和習慣。
二、構建自主共同體的改善策略
1.從基礎出發改善思想
從中國的發展歷史來看,任何改革一定是首先從思想改革開始。所以農村教育改革第一步也應該從基礎思想的改善開始。教師應該積極的去學習現在教育改革的創新思想,推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改善課堂的教學氛圍,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舉例來說,在《集合與函數概念》這章中,學生對于集合的認識僅僅只是在于元素的了解。根據現實狀況來看,教師要想進一步推進自主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就應該積極的改善教育思想,促進學生的交流欲望,增進課堂氛圍的提升。當然,思想的改善僅僅從教師單方面的推進并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還應該進一步的結合學生的角度,去引導學生自身的改進。總得來說,要想推進自主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就應該積極的結合現狀,對于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思想進行推進,保證改革的有效性,促使農村教育思想發生比劇烈的改善。
2.設置合理的小組學習模式
共同體的構建在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對于知識的掌握能夠恰到好處的進行協調,并且根據現狀合理的調節教學計劃。對于傳統教育影響下的農村教育,教師對于學生自主的交流引導畢竟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舉例來說,在《指數函數》這節課程中,學生對于“指數”的了解畢竟僅僅局限在基礎概念之中,要想進一步的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了解度,就應該設置小組合作學習狀態,在人員安排合理的狀態下,把學習的自主權放到學生的手中,推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促使課堂氛圍更加寬松化。只有這樣進一步的推進共同體的構建,使得農村教育改革發生比較大的變化,縮短城市和農村的教育差距。
3.增進自主學習的興趣
對于學生來說,單純生硬的建立學習共同體會在心理上產生逆反狀態。所以教師應該積極的結合現狀[2],對于學生進行綜合的分析,改善教學狀態。教師應該在自主學習的興趣產生上去下功夫,進一步促進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對于課程的安排應該以設置問題為主要引導環節,促進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討論環節中。總得來說,共同體的建立應該以學生的自我意愿為主要建立方向,教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推進改革教育的進程。
結語
農村構建自主學習共同體,就應該結合農村教育現狀,逐步的分析的每一個教育環節。在不斷的自我分析和反省中,逐漸創造出合理的改善策略,保證農村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促使兩極分化環解。
參考文獻
[1]屈佳芬.學科學習共同體建設與思考——以數學小組學習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
[2]時長江,劉彥朝.課堂“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的探索[J].教育研究,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