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 鄒絢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語文的知識能從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表現出來。語文一直都是小學課堂中非常重要的一門科目,但是它所包含的內容豐富且龐雜,如果老師在授課時不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將會讓學生提不起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心理暗示是人們日常生活很常見的心理現象,每個人都會接受到不同方式和程度的暗示,尤其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更加容易接受到心理暗示的影響。如果能將心理暗示恰當的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將會產生不一樣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心理暗示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大力推進,小學語文的教學著重放在了提高教師的教法,而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行為。學生的心理發展歷程與語文的教學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合理的運用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健康的心理發展。小學生所處的階段特別容易受到暗示心理的影響,如果老師能合理得當的運用好暗示心理,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運用暗示心理進行語文教學的分析
1、語文教學中運用暗示心理的現狀
根據現在的教育情況可知,小學生現在的學習情況并不樂觀。由于性格、行為、情緒都存在著階段性的特點,這就要求老師要運用合理的方法來展開教學。通過心理暗示的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熱情,還能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和思想品質,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然而,從目前教學中的運用的現狀來看,卻并不樂觀,師生的教與學的日常任務已經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空間,老師還要強化的暗示心理運用,無疑增加了老師的負擔。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包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知識的積累,對學生進行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2、語文教學中運用暗示心理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作為初級學習階段也是重要學習階段,主要是對學生知識與實踐的綜合培養,該階段的學生對生活充滿興趣與無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增加課本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在教學的同時,了解生活、領悟生活,豐富他們的拓展能力。傳統的教學中,部分老師僅將自己作為課本內容的傳達者,以完成課本教學為己任,并沒有深刻認識到教學的意義所在,無法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充分運用心理暗示手段,通過轉變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激發學生心理潛力,不但可以減輕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負擔,可以迅速且有效的傳遞教學信息,激發學生的個人潛力,創造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運用暗示心理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對策
1、通過環境暗示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小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模仿能力也隨之產生變化,很多小學生都有著不亞于初中學生思考力的水平。小學生雖然年齡較小,思維力卻更加活泛,索然無味的教學內容無法抓住小學生的注意力。所以,當老師開始準備講授一堂新課時,創設良好的情景暗示學生的刺激,會迅速地抓住學生們的好奇心,將課本中的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事物,能將學生順利的帶入到老師搭建的課堂情境當中,引導學生探索思考將要學習的內容。老師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刺激和感染學生,以增強信息傳遞的有效性,讓學生產生共鳴的效果。在小學階段,學生最重要的就是進行識字和寫字,老師可以和家長一起幫助學生制作名片卡,方便學生互相認識,而且能讓學生們自主自發的認識漢字。在教室也可以進行合理的布置,比如:課程表、黑板報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感染力和引導學生不斷地融入班集體。這樣學生既可以在環境中學習又可以和同學共同學習交流和進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
2、通過語言暗示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較少,大多情況都是老師說、學生聽,學生接受知識效果差。而老師通過運用課件、視頻、圖畫等信息技術方式進行教學,可以有效地開展課程教學,促進師生互動與交流。有了老師之前的視頻、動畫鋪墊,就能讓學生更加快速的體會到文章的內容,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憑借語言來傳達言外之意,進行信息傳輸,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老師泛讀課文時,學生既能受到感情的感染,又能接受到意義的啟發。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評價語是最常見也是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具有很大的暗示作用,如果老師能恰當的運用好暗示作用,能直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情感態度以及價值取向。而且,語言通過口頭的表達,還能通過文字的形式,一般是評語和導語兩種情況。合理的評語不僅可以有效的點播學生,讓學生樂于接受,并且能及時的改正或加強優缺點。既能夠發揮因材施教的左右,又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對老師尊敬感和平等感,啟發學生的思維。
3、通過活動暗示
老師除了傳授學生語文知識,還要幫助學生樹立語文學習的目標,找到學習語文的意義。但是,小學生接觸的語文知識更多的是要靠教師的課堂教學所傳授的知識,那么應該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主導作用呢?老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開展語文教學,讓學生們能深刻的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因此,在教學中多組織不同內容和形式來開展語文活動進行教學是可取的方式,老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涉及不同的課堂小活動,讓學生們的互幫互助、互相交流學習,更好的理解課本知識。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們往往更容易被進行心理暗示,因為他們正處于心情激蕩、情感表露的時候,老師此時可以引導誘惑學生主動探索,更容易理解課本中的知識。而且,在活動過程中,老師的動作、表情和眼神都會對學生起到激勵和感染的作用,一個小的鼓勵動作,都會激勵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信心。
三、結語
暗示心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的暗示心理手段,老師都應當準確的把握其關鍵點,注意到適人、適時這兩點情況,適人是指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學生的個性、性別、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合理的運動暗示心理手段進行課程導入。適時是要把握好運用暗示心理的最好時機。只有在鋪墊得很充分的時候,才能說出暗示內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面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暗示心理,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給與學生鼓勵和力量,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春芹.心理暗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教育,2016(2):73-74.
[2]李守秀.小學語文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有效運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5).
[3]張桂珍.積極心理暗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9(13).